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中华民族主体性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主体性重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主体性在古代的强大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特征的中国历史呈现,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近代困境是中国呼唤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意识的客观原因,中华民族主体性的现代追寻是中国接纳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精神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主体性回归和振兴的伟大实践,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在中国的实践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伟大重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回归、振兴和重建.新时代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重建中华民族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原创在狭义上指原始创新,而在广义上指自主创新,它是批判与继承、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内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分别满足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实践需要;坚持以实践为中心、坚持民族主体性与坚持反对教条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经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原创性的理论,其重大意义在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逐步形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世界,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开创。  相似文献   

3.
回溯中国的革命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之作——毛泽东思想;另一方面,中华民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强有力武器,推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取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富强之路。这里,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巨大作用的是毛泽东同志。他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一种先进文化形态的身份,同中华民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信仰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政治意义上的认同建构应该以文化的认同建构为基础和前提。从文化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整合、提升,并实现自身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凝聚着全民族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民族的精神面貌与理想追求,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要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把握其本体生成逻辑,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域,充分认识贯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的根本价值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与时俱进,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贡献了解决其他国家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论团结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团结的哲学基础,团结是党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光辉旗帜,对于面临跨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团结有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实践层面理解,是指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文化层面来审视,则是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更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文化自觉的生动反映。基于此,该文试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来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从文本依据、精神内涵、理论层面、文化意蕴、学科建设和当代视野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跨越地域、文化和语言等多个维度的民族认同意识,是不同民族之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如何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考察问题的历史性、地域性、实践性,尝试探讨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的一生是不断创新的一生。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进行深邃思考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对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中,他的创新思想和实践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他公开提出要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性质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革命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研究李大钊的创新思想和实践,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国内外有人开始大肆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但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年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和现实表明,我们之所以始终不渝地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乃是因为她不仅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要在中国的具体时空背景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形态、理论生长点和理论实践力量的中国化,使之在中国获得新的发展,成为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在新世纪提出的国家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和平发展战略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应用,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和合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时期,我们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历史原因,是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二是文化心理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马克思主义没有在她的故乡生根发芽,却在中国开花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的明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性,成为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体现者;必须体现科学性,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中国人民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精神家园;必须面向人民大众、服务人民大众、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思想资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时代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将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经验性文化模式向理性文化模式迈进的文化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也是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三个阶段即文化危机、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同步的演进过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意蕴在于透过对文化危机现象的反思,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对当代多元文化批判的基础上,以文化(整合)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推进民族文化模式的现代转型,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传统,围绕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进行了深刻的启蒙。启蒙是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关系的主要线索。邓小平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启蒙。  相似文献   

19.
争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史上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历史内容。这个过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其经过误读、阅读、现实选择、艰难探索,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领导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国情和实践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两份历史遗产即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错误,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起点,其基本理论特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髓论,实现了革命逻辑向建设逻辑的转换,坚持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突破性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