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思想与宪政主义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精神与儒家礼治思想有着相通之处,通过讨论,指出对分权形式的制度安排不能做绝对化的理解,进而从制度的演化生成论出发,提出以宪政主义替代自由主义来实现政治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必要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启蒙大师,为解决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的政治出路问题,康有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在学术上首创借用西学因素以"通古今之变"的论证模式;康有为首次提出宪法概念,从"仁"出发,进行了民本-民权-人权的阐释。康氏用西学对儒家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首创儒家宪政思想,即建构对国家权力有所制约的君主立宪制度,体现为传承、西化、实践儒学,给新儒家提供了智识资源,开启了后人建构中国独特的儒家宪政制度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的大师。梁漱溟先生关于宪政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具有契合时代与国情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梁漱溟是从儒家的特有的"生活世界"来思考和探索宪政的深层而又紧迫的道路问题的,其宪政路径选择可以概括为:面向底层生活世界的宪政路向。这种宪政模式或者路径,其主要内涵包括着眼中国农村基层社会,培养团体生活习惯,养成社会"新礼俗"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和充实的内涵。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特征、超越中西功利主义之争、超越工具理性局限、坚持宪政运动的实践性。梁漱溟这一宪政思路,对于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推动宪政民主进程,具有重要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实际蕴涵着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政治理念,预设了我国政治发展的理论起点与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乃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现代宪政的价值追求也契合了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宪政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到底什么样的政制才是最理想的?民主与宪政孰重孰轻?民主论者与宪政论者对此看法不一。民主着重关注的是由谁来行使权力亦即权力的归属问题;宪政重点强调的是对政府(国家权力)的限制和防范,即权力运作的规则、程序和制度问题。民主与宪政虽然都是现代政制的基础,但它们的内涵与侧重点各有不同。因而,理想的政制不能只是单纯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必须既是民主的,又是宪政的。  相似文献   

6.
启蒙心态作为现代性与先进性的代表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已经成为一种与儒家传统精神价值共同影响国人的意识形态。但启蒙心态并不适用于对儒家传统课程思想进行现代转化。对儒家课程思想进行现代转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文化方法论为方法论基础,重振课程研究主体的启蒙精神,需要发掘儒家传统课程思想的伦理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7.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考察了儒家伦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伦理中的相关性及价值。认为儒家伦理的义利观、相互性原则、中庸之道等,与现代企业伦理的伦理责任、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现代企业家精神等在一定意义上相互融合,具有相通性。如果说,儒家伦理为现代企业伦理提供了有效的道德价值、知识图景与伦理之道,那么,现代企业伦理则为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提供了现实载体和价值实现空间。  相似文献   

9.
宪政与村民自治所具备的制度精神和制度原理一致,它们有着几乎相同的价值追求,有着近似一致的精神品格。中国的宪政建设不能忽视农村基层民主宪政,没有农村基层民主宪政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民主宪政化,村民自治自身具有丰富的法律内涵和宪政精神。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应当突破传统思维视角和研究进路,从宪政的角度对村民自治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揭示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树立和形成当代中国公民的道德品格与形态,需要建立适当的宪政原则,要"依法治国"。从儒家生命伦理出发,适宜的宪政原则不是个人的基本权利原则,而是个人的基本美德及其培养的原则,诸如仁、义、礼、智、信、孝、和等等。这将意味着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则内容:后备权利;差等责任;公平待遇;社会宽容;伦理设防;教育优先。首先,这些美德及其原则乃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及其优秀成分的概括和重构;其次,中国历史中的其他文化传统都可以利用这些美德原则;第三,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找到真正的价值中立原则来建构自己的宪政。面对虚无主义的挑战,我们的事业不但需要对付消极虚无主义,也要对付积极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