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名女性作家 ,早在 2 0世纪末就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探索。她从妇女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角度 ,考察妇女的创作 ,发掘女性文学的传统 ,寻找女性的话语 ,在作品中重新塑造妇女形象 ,积极挑战男性文化霸权。她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虽系同一术语,但在内涵上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别.女性主义文学较之女权主义运动,出现得更早.女性主义文学主要强调文学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表达女性对世界和自身的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强调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独特的意识.就文学史而言,女性主义文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之后的两位作家,简·奥斯丁和夏·勃朗特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创作目的、女性意识和婚姻价值观三个方面,两位女作家均存在着较大差别,正是这种差别,显示出女性主义意识在英国文学中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选取16世纪英国作家约翰·多恩诗作和美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菊花》作品,从女性视角角度对文学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析,在研读这些作品中,深刻体会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近现代社会变革中女性的所属地位和生活。  相似文献   

4.
《漫评人生》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分为三类:贵贱两级的世俗女性,象征善恶的神化女性以及臆想中既完美又有缺憾的理想女性。整体来说,书中对于三类女性都抱有偏见和忌惮,其主要根源来自天主教父权制思想的熏陶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巴塔萨尔·格拉西安特殊的经历注定了他的女性观有其主观性,但反过来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又能客观地看到17世纪西班牙社会真实的女性形象,她们用自己的成就改写着男性作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5.
走不出男性传统的藩篱--解读《简·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虽然书写了女性的真实体验,弘扬了女性追求自由、反叛夫权的独立意识,但仍在对"性"的理解、对"话语"的把握、以及对"体验"的表述方面明显地流露出对男性话语的心悦诚服,不自觉地认同了男性话语,因此,它始终走不出男性传统的藩篱,不可误读为纯女性主义文本.文章对<简·爱>写作的特点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泰国作家查·勾吉迪的长篇小说《判决》一书 (1981年出版 )在泰国文坛影响较大 ,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赞扬 ,作家素帕·沙瓦迪拉称“这部作品美丽得像一座刚刚落成的建筑物或雕像 ,它挑战式地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其中的价值。”1982年获东南亚联盟文学奖。查·勾吉迪以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为主要描写对象 ,以犀利的笔触深刻剖析了泰国社会现实 ,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Kahneman)和美国乔治 -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L .Smith)因在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的奠基性贡献而获得 2 0 0 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卡尼曼和史密斯的获奖代表了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 19世纪女作家。她在其作品中描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普通劳动人民 ,反映社会与宗教道德问题 ,因此 ,大多评论家都将这位小说家与 19世纪的理性主义、实证哲学和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然而 ,从乔治·艾略特对早期作品中的场景、人物、情节的处理以及她的道德说教不难看出 ,她是一位浪漫主义的人道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的人的反抗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了《简·爱》女主人公简·爱的反抗精神 ,剖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现状及女性的处境 ,目的在于借简·爱的反抗精神激励中国女性珍视和保持自尊、自立、自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反讽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曼·赫·艾布拉姆斯对反讽的定义和德·柯·缪克的反讽学的理论,结合叙事学的阅读方法,重新观照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解读出小说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其反讽结构:即通过塑造一个幼稚而自负的女主人公并使她成为一系列反讽的对象(因其自以为是的臆测一次次在现实中遭受挫败),而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并最终获得幸福的女性的故事。同时指出,结构反讽的运用也使读者成为反讽主体而能够积极参与小说的反讽——亦即它的艺术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英国19世纪女小说家的恋爱婚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19世纪涌现出了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们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创作了不少不朽之作。其中那些女作家尤其突出。她们的一系列爱情故事小说表达了她们对恋爱婚姻的理解和解释。她们一致认为:幸福美满的恋爱婚姻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的。同时,她们也有完全不同的观念。简·奥斯丁揭露了门当户对恋爱婚姻观;夏洛蒂·布朗特认为男女在爱情上是平等的;爱米莉·布朗特则把爱情写成矛盾的漩涡,更有人不慎失足于其中;而乔治·爱略特强调女性要循规蹈矩,甘于平凡。她们充分表达了19世纪女作家的形形色色的恋爱婚姻观。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读者》中伍尔芙用轻松浪漫的笔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天资聪慧、与众不同的简·奥斯丁,用写实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出生卑微、柔中有韧的乔治·艾略特。前者的浪漫实际是在叙述一种理想,轻松背后更多是沉重;后者的写实则侧重表达抗争,直白之下更多是钦佩。同时伍尔芙用自己小说家兼评论家的实力,通过对两位女作家作品的细致品析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即使令男人们也艳羡的成就。这一切都表达了伍尔芙作为女性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评论家对父权制社会的控诉、对遭受不公的女性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乔治·艾略特捕捉到了弥漫于19世纪英国社会的情感结构,多角度探讨了工业化浪潮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的精神冲击。在传统的宗教性超越秩序解体的情况下,如何找到新的现实秩序的支撑,从而摆脱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解决现代性道德文化危机是乔治·艾略特追问的问题。作者提倡通过扩大人类同情心和“尽义务”来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个人及社会道德进步,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艾略特本人生活经历与思想探索,以及他最终对基督教的皈依,来系统研究他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表现出来的拯救意识。艾略特在《荒原》一诗中,认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的西方现代社会,进入了一场没有理性、没有信仰、没有秩序的精神文化危机之中,而只有重建基督教信仰维度才能加以拯救。但他宗教救赎的思想是有局限的,终因基督教观念无法把握现代荒原世界而宣告失败。然而艾略特的努力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也许正是他无路可走的处境告诉我们应该开辟一条新路,去救赎现代荒原世界,这即是我们站在艾略特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的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不仅与但丁和莎士比亚所代表的欧洲主流文学传统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而且对19世纪以来在英国形成的女性文学传统也有所继承。这种继承主要表现在他在诗歌中对女性正面形象的构建、对女性声音的强调以及不时渗透出的阴柔气质。艾略特笔下的女性不仅可爱,而且具有神性;她不仅是一位引领者,也是一位倾听者。艾略特对女性文学传统的继承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女性的尊重,也展示了他诗风的多样性和他丰富情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7.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的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她不仅集哲学思辨与艺术鉴赏力于一身,且对女性问题颇为关注,她塑造的很多女性形象,都极富代表性,透露出强烈的女性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米德尔马契》,透过《米德尔马契》来解读乔治.艾略所持的英国19世纪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8.
《荒原》表达了艾略特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说它是"个人"的迷惘,因为它是一部艾略特个人的"心灵史";而它所反映出的文明的危机、世界的幻灭和人的绝望,正是对"文化"迷惘的体现。文章从艾略特本人的生活状态、婚姻状态和宗教思想等方面入手,在对《荒原》所折射出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艾略特创作《荒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奥斯丁和张爱玲是两位表现爱情与婚姻题材的杰出女作家,她们的作品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婚恋观上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表现在经济因素和女性主体因素两个方面,虽然两位作家出身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年代,但是却表现出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总需要一些哲学和美学思想来支撑。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荒原》的发表给西方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荒原》引用了大量的神话和传说,运用了大量的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使之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使用的现代主义手法实际上是他对于“知识”和“经验”的认识论哲理的诗化反映。他使传统与现代交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促使人们在荒原上进行探索,以求现代精神危机可以得到解救,他的作品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