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福熙 《社区》2011,(2):4-4
中国人太把“读书”看得严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法,先认读书为苦不可耐,于是用黄金利禄来引诱,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矿物     
古人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也告诉我们:苦难是成功的奠基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中晚唐的“苦吟”不仅是一种苦思的写法,还有更多的内涵。第一,苦吟诗人在人群上以科举穷士为主,内容上以吟苦及苦闷的消解为核心;第二,苦吟还体现了穷士诗人在困境中逆俗自立的不懈追求,他们或倚之科举及第,或倚之实现立言不朽的追求,或倚之寄托心灵、实现精神生命的延续;第三,苦吟还是苦吟诗人苦中作乐的生活方式与癖好,他们把苦吟与休闲结合起来,使苦吟成为一种颇有吸引力的写作与休闲自娱相结合的生活方式,有的苦吟诗人吟诗甚至达到了成狂成痴的地步;最后,苦吟诗人在风格上有苦吟以求怪奇和精妙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4.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5.
老子县籍考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老子是先“相县人” ,而后“苦县人”。“相县”、“苦县” ,其县籍称名虽有变化 ,而实际指一地 ,即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辖地。所谓“老子为沛人”、“老子为涡阳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6.
孟郊是中唐一位“苦吟诗人”。一般对“苦吟”的理解,是指诗人的反复推敲吟诵、字雕句琢。本文从诗人的悲剧命运及其诗歌文本中悲剧意境的创造出发,揭示孟郊苦吟的内部动因和外在表现。指出:时代的需要与诗人的个人才能的冲突构成孟郊诗境的“苦”;中唐道德沦丧与诗人先验的道德理想的冲突构成诗境的“清”;以上两种冲突造成的诗人的悲剧命运和悲剧性格,投射于诗句和诗境,就形成了诗人的“苦吟”和“清词”。受伤的孤鹤的形象是苦吟的内质;“寒”与“不欢”是苦吟意境创造的根据;高古、峭硬和新奇乃苦吟的外在表现。孟郊的苦吟,开启了中国寒士文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结果。总是让人陶醉,但其过程却总是那么的“苦”:悬梁刺股、凿壁借光、挑灯夜读。作为老师,也只好以这副对联来勉励学生.无止境地让学生“苦”下去,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糊里糊涂地记下来,费时费力地写下来,最后生搬硬套地“作”出文来。没个性.没真情,没实感,更谈不上什么创造。与外国的学生相比,“作”文的严重弊端暴露无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应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网络化.已是不容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苦”成为都市打工者组织生活史和讲述日常体验的关键词。“苦”不应该只被视为面向国家权力的言语策略,而是应该置于日常体验的不确定性中来考察。“苦”的体验一方面有唤起社会记忆和道德感受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有本质化认同和遮蔽社会不平等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五味的名称,上古是“甘、苦、辛、成、酸”,后来变成了“甜、苦、辣、成、酸”。除了“咸”古今义没有变化,没有引申义外,其他4个词的引申义古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你知道吗     
《社区》2011,(6):21-21
中药放凉了不苦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可真正面对这一碗“苦水”时,多数人还是会犯愁怎么喝下去。其实,下面三个方法可以让中药喝起来不那么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