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开杜甫诗集,在他留给后人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有关咏雨的诗就有五十多首,这在盛唐诗人中是非常突出的。然而遗憾的是对这些咏雨诗,至今还没有人认真地做过系统的研究,这对于全面评价诗人杜甫,不能说不是一个缺陷。本文试图对杜甫的咏雨诗做一简要的论述,或许给研究杜诗的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现存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涉及某些历史故实、或某一古人史事,具有一定咏史怀古成分的诗篇,俯拾即是,数量相当可观。但真正以“咏史”为题的,却没有一首。题为“怀古”和“述古”的,也仅仅只有五篇。就是以历史为题材,抒发感触,寄托怀抱,称得上是咏史怀古的作品,也并不算多。为了便于考查,如果把咏怀对象的历史界线规定在唐代以前,其咏史怀古之作大概有四十多首,分布在杜甫一生的各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几乎有一半的作品,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内写成的,  相似文献   

3.
在杜甫传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本来没有一首专门反映农民起义,然而有些同志对杜甫与农民起义的关系极为重视。在批判杜甫思想局限时,有人说杜甫主张镇压农民起义;在评价杜甫思想成就时,又有人说他同情起义的农民,有官逼民反的思想。这些意见虽互相矛盾,但却都认为杜甫与农民起义关系很“密切”,态度很明朗。我认为,这些意见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杜甫与农民起义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个问题有必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一、《喜雨》不是杜甫主张镇压农民起义的罪证广德元年(763),杜甫在四川写了一首《喜雨》诗:“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原注:“时闻浙右多盗贼。”有人认为这首诗说明,对农民起义军,“杜甫恨不得把他们痛‘洗’干净”,“扫荡了”,认为杜甫“积极主张对起义的农民进行毫不手软的镇压”,因此要对杜甫及其作品“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这未免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4.
一,杜甫绝吟海棠诗索微海棠之盛,莫盛于西蜀。杜甫居蜀八九年,诗章千四五百篇,而无一首海棠诗。最先发现这一秘密的是薛能。他在《海棠》诗“序”中说:“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杜工部子美于斯有之矣”(见《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九九)。从此,它就成为历代  相似文献   

5.
在杜甫诗歌中,写月亮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标题中点出“月”的作品就有二十首之多。这些诗歌,杜甫一方面将“月”意象所包融的内涵予以继承和进一步发扬;另一方面,在诗歌的具体创作过程中,显示出许多天才的创新和开掘,使咏月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上,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他的诗描绘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完整的生活画卷,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杜待今存1400余首,其中大量是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悲苦心情的,诗中直接出现“哭”、“泪”等词语的就有近200首。这些“哭”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诗史”所展示的深刻内容,我们大都可以从“哭”诗中透视出来。走向现实主义的艰难历程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并非一开始就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迈进,而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杜甫35岁以前的诗作近3O首,其中没有一首有“哭”类词。俗话说:男儿有…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是杜诗登览诗作的精品。其中 ,东岳诗偏于表现青年杜甫的豪情志向 ,西岳诗则偏于表现中年杜甫忧谗畏讥 ,遭贬以后重新济身朝班参与政治的希望 ,而南岳诗则偏于表现老年杜甫冀望统治者修明政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剑南节度参谋职务,归后草堂.四月,严武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五月,遂决计离蜀东下,打算经湖北取道回京.这首诗是诗人带领家属离开成都不久,经过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忠州(今四川忠县)、到云安(今四川云阳)的路上写的.这时诗人五十四岁,年老多病,身体和心情都很不好,到云安就病倒了.了解这些情况,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唐代大历年间,杜甫寓居夔州,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创作了430多首夔州诗。杜甫及其夔州诗从类概念上说,总体包容于三峡文化的"大范畴"。杜甫的夔州诗用诗性化的语言描述记载了三峡文化的各个方面。杜甫及其夔州诗极大地推动着三峡文化的生成,影响着三峡文化发展。这是杜甫留给三峡人民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对杜甫《江亭》诗的理解,对这首诗与杜甫整个思想的关系,值得再议。杜甫居住成都草堂,虽然个人生活暂时比较安定,终于有了一个息肩之地,有时也有闲情雅兴出外散步游賞,写出了一些具有田园气息的诗篇;但就整个国家形势来说,安史之乱  相似文献   

11.
杜甫与吃饭     
杜甫诗中直接和间接涉及到吃饭的诗大约有一百多首。这些诗在生动地再现当时广阔的时代画面的同时,也展示了杜甫艰难的心灵苦旅,多侧面地折射出了杜甫真实的自画像,并且对同类题材的作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杜甫《月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的<月夜>历来被学界看作是诗人向妻子表达思念的深情之作.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阐释此诗,从诗中的"叙述视角"、"居处意象"、"身体语言"等方面寻微探幽,挖掘出潜藏在文本中的男性主义立场.该诗是诗人转换叙述视角后表达隐忍欲望的一首类"闺怨"诗.  相似文献   

13.
以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作为开端,我国丰富多采的古典诗歌理论,在“以文论诗”之外,又添上了“以诗论诗”的新体例。短短一首论诗绝句,就是一篇匕首式的诗论,琅琅上口,易诵易记;而且寓抽象的说理于具体的形象描绘,既比较显豁易解,又  相似文献   

14.
大历五年(公元七七0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阶叛乱,杀了潭州刺史崔瓘一时湘中大乱。杜甫为避兵乱,便携带家人从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乘船向南溯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这是杜甫一生最后一次的逃难。他写有一首著名的《逃难》诗。表现出诗人虽已意识到自己没有北归的希望了,只有那有限的凄苦的眼泪,流入滔滔的湘水,流逝到遥远的地方。但他对国家大事仍十分关注,途中还写出了一首《入衡州》的叙事、抒情诗。诗从天宝  相似文献   

15.
夔州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数量多(两年时间创作了四百二十余首诗,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而且质量好,许多经久传诵的名篇都作于此时.因此,全面深入研究杜甫夔州诗,对于正确了解杜诗的全貌,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杜甫诗歌的发展,来探讨一下夔州诗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文集中,有一首颇有争议却不很引人注意的诗作,那就是五律《寄高适》: 楚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诗名惟我共,世事与谁论。北阙更新主,南星落故园。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我们认为,这是李白逝世后不久,杜甫写寄高适的追念悼惜之作。可惜注家都未能看出,以致被沉埋了千余年。在证明这是杜甫追念李白的作品之前,应当简要地评介一下有关争议。对于此诗,前代注家疑伪者居多,甚或编入“集外诗”。如仇注提到的顾(宸)朱诸家即如是。疑伪的理由,在于注家仅按题目索解内容,翻来覆去,诗中的“新主”“南星”“故园”等,总是与高杜身世及二人关系不符,于是只得存疑。但是,由存疑而疑伪,就是不科学的了。此诗最早见于绍兴三年吴若本《杜工部诗集》卷十八,题下有注:“宋朝奉大夫员安宇收”。吴若本是大多数传世杜集的祖本,其中  相似文献   

17.
一生忧国忧民的杜甫也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从他的几首教子诗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教育思想 :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 ,教育界一直认为是借鉴 1 9世纪以后西方教育思想而提出的 ,而早在中国八世纪杜甫的诗中 ,已经完整地包含了这三方面的教育内容。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杜甫的两个儿子资质禀赋不同 ,杜甫对他们的教育也不同。三、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杜甫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进行教育 ,与现代教育方法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年,杜甫举家“往同谷、寓同谷不盈月。十二月,入蜀,至成都。”自秦州至成都路上,杜甫有感于山川形胜,写下了三十一首山水行旅诗。除《寓同谷县七歌》属七言歌行体外,其他二十四首均为五言古诗。这组山水行旅诗可以称为入蜀诗。入蜀诗的出现,使我国古典山水诗的发展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明代后期重要的诗论家,胡应麟对杜甫诗歌评价甚高,其诗学观点主要体现在《诗薮》之中。放眼整个诗学史,胡应麟认为杜甫有"三难":一是继承之难,在杜甫以前,诗家能事已尽,杜甫兼备众家,集诗家之大成;二是开创之难,杜甫在排律近体诗方面创前人之未备,可为百世师;三是振衰之难,开元诗坛兴盛之后,唐诗有衰退之势,杜甫力挽狂澜,成为诗坛中流砥柱。"三难说"体现了胡应麟论杜的高远眼光和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20.
在杜甫给我们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他忠君,恋君、感君的地方,据笔者统计,有八十余处以上。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杜甫忠君思想产生的基础、内容、变化和实质,以求得对杜甫忠君思想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这本身代表着社会统治的物质力量的阶段,同时也就是这个社会的统治精神力量”。在唐代的统治阶级思想中,虽然是儒道佛三家并存,但作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秩序,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主要还是儒家思想。在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中,儒家之论占了很大比重。杜甫在青少年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