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历来认为其佛教宗派在清初经历了改律为禅的变化。实际上史料中存在着大量与此矛盾的表述,今日这种习以为常的认知,是清初禅宗法脉入山后宗派意识凸显下的一种建构,此前该山并不属律宗。由于不属法统的原剃度派僧人仍在两寺之中,编修《普陀山志》的儒家士人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援引《宋史》中《道学》《儒林》两传分立的体例,将其谱系记载分为《法统》《释系》两部分,并确定了《法统》居于《释系》之上的基调。一般认为,儒家道统之说源自禅宗传灯观念,山志的处理办法反映的则是儒家对普陀山佛教的资源回馈。时过境迁,纂修山志的儒家士人对此已不甚明了。对清初普陀山易律为禅与宗派书写过程加以考察,有利于反思佛教史上已有的种种表述、话语。  相似文献   

2.
普陀山雄奇幽灵的自然景观,经历代文人题咏,便有了人文品格,成为山水风景社会化的显著标志。明代戏剧家屠隆首题普陀山十二景,并且是《普陀十二景诗》的始作俑者,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普陀山高丽道头遗址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以来大批高丽使者、商贾、佛教信徙来访中国途中,在普陀山高丽道头一带候风,并登岸前往宝陀寺祈祷航海平安。为寻找高丽道头遗址,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进行4个多月调查,认定遗址在普陀山西南司基湾。这里明代以前是一大海湾,历代相继修筑了5条海塘,遂成陆地。古高丽道头位于“司基湾”北端观音洞下,后来筑塘时被覆盖。  相似文献   

4.
周至元作为即墨黄氏之外甥,对其舅氏之祖黄宗昌极为崇拜。其《崂山志》不仅具有继承黄宗昌为崂山立传的自觉的写作意图,而且在写作特点上也深受黄宗昌影响。但周至元严守山志传统体例,与黄宗昌借山志以寄慨颇为不同。故两部《崂山志》,一平实客观,一多抒己见;一重视历史源流的梳理,一种偏好沿途环境的描写。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5.
海上丝绸之路——普陀山高丽道头探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普陀山向有日僧慧锷于唐成通年间请观音像滞留岛上而开山之说,近见宋人记载该山有高丽道头,为通商高丽、日本诸国,舟楫取道侯风候潮之地,岛上洞穴峰岭、寺院古迹,皆以观音信仰得名.而韩国学术界亦有普陀山观音像系"新罗贾人"所请,不肯去观音院乃新罗人模仿韩国洛山寺所创之见.其实这些正是唐宋时期中、日、韩三国使节、商贾来往,佛教文化和海洋文化频繁交流所藉普陀山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相似文献   

6.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县东部莲花洋中,始兴于唐,因观音信仰而为众人所知。历经多个朝代的兴建,融自然和人文于一体,成为有“海天佛国”之称的名山风景区。期间又受到“海上丝绸之路”和“海禁”的影响,是我国历朝对海洋态度的一种缩影。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普陀山的兴建划分为4个时期:神话传说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海禁”时期和清末民初时期,旨在还原普陀山发展历史的真实面貌。在考证普陀山各时期兴建沿革的基础上,对山岛的造景活动进行分析,揭示普陀山的风景园林在充分借用“海”和“山”景的基础上,更强调佛教的“彼岸”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新编《焦山志》所遗佚《综述》一章,主要概括介绍焦山之山形水态,地理形势,土壤结构,气温变化,沙洲变迁,以及山中风物、植被、古今景点等。  相似文献   

8.
普陀山佛教文化缘起唐代,历经千年,发展过程跌宕起伏,有皇帝大力倡导而辉煌,也有因海禁政策而萧条,但发展演变的步伐从未停止。通过对普陀山石刻遗存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石刻遗存时代特点正是普陀山佛教文化变化的外在表现,由此可以梳理出普陀山佛教文化演变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9.
<正> 拙稿《〈物理小识〉著作考》在《江淮论坛》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后,今年三月我有机会到北京各图书馆查到一些新资料,特作此续考。《物理小识》为方以智的中期著作,北京图书馆藏《青原山志略》内有方以智的《随寓说》云:“揭子宣刻我中年之《物理小识》,入(?)(当为篆文“(?)”的印刷体,入(?)为人名——引者注)大好之,因与子宣穷天学、究物理。儿子中德、中通至,中德与言史疑及决事;中通精算法、律吕、等韵,与之详解,入(?)皆得其概。”(《青原山志略》卷五)方以智的这段话,有力地证实了《物理小识》为其中年之作。  相似文献   

10.
《四明丛书.张苍水集》(四明本)的《月夜重登普陀山二首》,标题中有"重"字,意味着张苍水曾经两次登上普陀山。而1934年广东黄晦闻、邓秋牧编校之国学保存会刻本《张苍水集》(国学本)则无"重"字,意指"初登"。经笔者考析,当以国学本为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古文献为依据,辅以实地调查,进一步充实对"形类马盂"的马盂山峰(今宁城、平泉两县交界的大尖山峰)的认定证据;另对古籍中所载狭义、广义的马盂山作诠释。  相似文献   

12.
普陀山佛教文化 ,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本文主要介绍了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由来、佛教文化发展历程、历史上的高僧及主要修行法门、帝王及信众的护持、寺塔建筑、诗书联额、“海天佛国”风光等方面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3.
普陀山传统建筑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陀山传统建筑为数众多,门类别样,看似各自孤立,实际却有着"个体规制明确,整体等级森严,相互依托共存"的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寺庙、庵堂、茅蓬三种传统建筑形式与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中代表统治阶级权力和意志的官文化、佛教文化及舟山海岛原文化三种主要文化元素相互对应,是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内在要素的外在反映。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杭州出版业在全国的地位虽然较之宋元时期有所下降,但它仍然是全国重要的图书出版中心,坊刻弄口图书流通更是在全国出版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杭州的书坊出版了一大批图书,特别是在市民社会兴起的背景下,受商业利益的驱使,通俗文学、科举考试用书和实用类图书成为书坊刻书的主要品种,杭州书坊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策略对于今天的出版业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史浩、史弥远父子对普陀山观音灵异多有宣传和推崇,这主要源于其家传佛教信仰和其时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确立。因对普陀山观音灵迹的崇拜,史浩并在东钱湖建立“补陀洞天”以供奉观音。史氏父子在普陀山佛教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与文化这两个概念常常被误读,而一般谈论历史与文化又囿于狭义的理解。历史与文化都属于宏观的时空范畴,故应建立大历史观与大文化观。在这种大时空观的观照下,可以把舟山5000年的历史划分为口头传说时期的历史与文字记录时期的历史;把舟山悠久的文化传承划分为准海洋文化时期与海洋文化时期。普陀山的观音文化亦应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7.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也是古代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她与嵩山因缘际会,留下诸多遗迹与碑刻,其中一些诗歌正史阙载,是靠碑刻传下来的,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嵩山武则天诗碑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武则天嵩山活动、文学素养以及对初唐诗坛的引领和激荡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19.
奉祀春秋大贤柳下惠的和圣祠,是泰山历史上的著名祠宇。考察其祠自创构以来的沿革兴废,并通过和圣祠祀,观察不同时代背景下对柳下惠的阐释与解读,以及其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政治动向与时人心态,有助于探索柳下惠与泰山文化的多层联系。  相似文献   

20.
西王母会君是早期西王母故事的主要故事类型之一,它的文学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至两汉,以史籍和诸子著作中粗陈概要的形式存在;汉末至唐五代,经由仙话小说得到文学化的敷衍,并且成为文人诗文中的常见题材,标志着西王母会君故事的文学化历程得以完成;宋代以后,则罕见于通俗文学作品,在诗词和类书中成为符号化的存在,文学中的西王母会君故事在经历了汉末至唐五代的繁盛期之后转而进入衰落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