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共有20条相似文献,以下是第1-20项 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对农村集体经济积累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孙春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卷第4期
   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新体制下,村组社区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如何,一直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从庄河市农村改革的实践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集体经济积累与发展新机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建立明晰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建立有效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建立完备的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这些基本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2.  推进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  
   李瑞芬《调研世界》,2007年第6期
   快速城市化地区正在试行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是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新形式和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是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制度创新。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阻碍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鉴于此,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当前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现状和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改革对策建议,为推进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3.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次数:2
   王德祥  张建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卷第1期
   基于各种原因,农村集体经济尤其是一些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在我国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和广泛运用。通过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现状的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和演变特点进行规律性总结,结合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探讨未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那些超越了村级范围、具有较大包容性与开放性的集体经济形式或发展模式,最有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4.  中国公务员退出机制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  
   《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公务员退出困难是长期困扰中国的一个历史性难题。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分析框架,可以为我国公务员退出机制创新提供合适的视角和分析方法。突破公务员退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必须跳出体制框架,撬动其他一些关键领域的变革。应以兼具包容性与跨越性的视野与胸襟,合理吸收、借鉴西方不同阶段的理论和经验,为制度创新提供合适的价值指引。借用公务员管理体系的外部性力量,打破垄断性制度供给。通过完善编制管理和公共预算预制,为退出机制创新提供硬性约束。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和问责机制,为公务员退出机制创新提供标杆效应。同时,建立分级分类考录与多元化灵活雇用机制,以目标、沟通、改善为路径创新考核制度,全面建立公平融合型养老保险制度,为退出机制创新提供支持。    

5.  改革开放 40 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和未来发展  被引次数:1
   仝志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5卷第6期
   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框架体系和发展模式纷繁复杂,城乡关系的变动塑造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资源条件和发展空间。 文章从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和集体经济发展重要政策的视角,以城乡关系的四个发展阶段对比,分析集体经济的发展轨迹。 集体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并在每一阶段都具有各自的形式与特征。 2012 年至今的新发展阶段,集体经济再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基础逐步具备,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进行制度和组织创新。    

6.  从个案探析农村保障制度变迁的方向  
   厉昌习  满广富  薛兴利《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到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变迁过程。文章从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和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分析中得出,单项制度供给应把“刻意设计”与“自发创新”相结合,提出从交易成本最低、帕累托改进最强的制度入手,扶持制度内生变迁动力,突破城乡二元保障的路径依赖,保持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的制度变迁方向。    

7.  路径依赖与中国的承包制  
   许雄波《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卷第1期
   路径依赖是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关于制度变迁解释的理论,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用路径依赖的基本理论研究分析承包制在中国改革的历程中从农业领域扩散到工业领域和财政管理体系过程,认为制度在不同领域的扩散也是路径依赖的一种形式,提出制度在不同领域的移植并不一定成功。    

8.  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必须坚守集体所有底线  
   孙雷《决策探索》,2015年第2期
   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基本经济经营制度的发展方向和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更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全局。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利益,注重顶层设计,创新改革形式,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进行,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  管理引领: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运行基础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6期
   集体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谓好处众多,但集体经济的实现有其内在条件。集体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它必然依托于一定的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的有效实现依赖于有效的管理。管理引领是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管理理念为集体经济提供了发展方向,管理方式为集体经济提供了工具支持。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取决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组合程度,市场化管理理念和高适应性的管理方式会促成集体经济的实现。在我国,集体经济的发展历史较长,从人民公社到当前的合作社,形式多样。只有从历史的纵向去梳理和理解集体经济发展的脉络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才能深入理解集体经济的实质,从而为当下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10.  重新找回村落集体经济  
   马良灿《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2卷第5期
   作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新形态,村落集体经济是农民基于集体产权、成员身份和村落边界而形成的共同体经济,强调经济嵌入社区关系结构,突出经济的社会品格。正是这种品格,使其同乡村精英经济、乡村合作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存在明显区别。改革开放后农村产权经营方式的变革与实践后果,农业税费全面取消后乡村社会的衰败困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的社会现实,为重新找回村落集体经济提供了时空背景。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就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再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集体经济的多元化实现方式与路径、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与法制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制度政策表述,这为村落集体经济的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重新找回村落集体经济,是新时代部分地区缓解村落或农民终结,重建村落共同体的重要实现路径。    

11.  马克思地租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仲帅  陈坤《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通过研究马克思地租理论,把握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从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土地的公有制性质,探索农村土地公有制实现形式;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总结农业合作化经验,探索新的集体经济经营模式。    

12.  上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  
   孙雷《科学发展》,2014年第2期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具有方向性的重大课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上海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缺少国家层面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配套扶持政策难以突破,影响了基层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建议在国家层面开展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从法律层面对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的确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界定、集体资产的管理等方面予以明确和规范。    

13.  农村改革 40 年: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及其启示  被引次数:1
   吕德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5卷第6期
   农村改革40年是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上进行的,即其回应了中国农村社会巨变的事实,既继承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内涵的农村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又融入到了市场转型进程中。 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改革方法论、新集体经济、保护性城乡二元结构等农村改革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制度基础。    

14.  股份合作制是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  
   王述英  陈勇《理论与现代化》,1997年第12期
   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使股份制与合作制融为一体,既发展了合作制,又改造了股份制,是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新探索,实现了中国集体经济制度的创新,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股份合作制也有利于健全和完善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实现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的必然选择。    

15.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共同富裕效应  
   匡远配  彭凌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3卷第2期
   伴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愈加凸显。在阐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带动农民共富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总结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共富的主要途径。基于全国总量数据分析发现,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集体资产分布不均衡、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弱、经营管理型人才匮乏、集体资产管理相关制度与法律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通过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府财政政策扶持、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进程等途径来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16.  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前景及制约因素分析——以制度供给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为视角  
   秦小霞《学术界》,2008年第3期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民创造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村民自治组织形式--村民委员会,并很快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从此中国农村加速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新制度经济学有关制度供给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来分析,选择村民自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初始形式,就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初始形式,但中国农村民主制度的推广却存在着制度供给的短缺困难.因而,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17.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的四大阶梯式创新及其实践效应  
   沈其新  田旭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5卷第6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在农村实现了四大阶梯式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村民自治制度创立、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创新的经验,充分肯定了这些创新成果,并立足于当前农村实际,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升华,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新局面.    

18.  非改制状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矛盾及其有效治理  
   郑林  郑彧豪《中州学刊》,2015年第3期
   在当前非改制状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中,面临着集体经济组织虚置化,成员资格确认无序化,土地所有权权能结构模糊化,行政村与村民小组职责边界不清、存在代理风险和矛盾等问题。要实现对非改制状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有效治理,必须以农村土地所有权国有化、经营管理权集体化、承包经营权农户化为基础,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体系和行政村管理体系,强化乡镇政府管理职能,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    

19.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三权”关系、政策内涵及实现路径  
   张 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0卷第2期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其内涵丰富。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宅基地产权变迁的回顾,分析了宅基地“三权分置”下的权利关系,构建了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基本框架,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内涵进行阐释。从政策本质上看,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旨在重塑集体所有制下的宅基地产权结构和权利体系,以完善和丰富宅基地权能,实现多元主体共享宅基地产权。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路径包括: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权能;重塑宅基地产权结构,保障农户享有更完整的宅基地权利;推进社会主体共享宅基地使用权,促进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    

20.  上海郊区农村二十年改革回顾与展望  
   范德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4期
   本文对上海郊区农村20 年改革历程、基本经验作了认真的回顾总结。根据十五大精神又提出了今后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努力实现新的五项突破:一是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要有所突破;二是在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上要有所突破;三是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新格局要有新突破;四是继续依靠制度创新,在实施综合配合改革上要有所新突破; 五是在完善社会化服务上要有所新突破。该文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