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政府行政成本过高,其原因在于公务人员成本意识观念淡薄、政府采购体系不完善、政府规模成本过高、政府职能过于宽泛、政府成本监督机制不完善。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的路径是强化行政成本意识,优化公务人员素质;改进与完善我国政府的采购体系;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完善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行政成本监督机制;加强政府和第三部门的合作力度;推行政府电子政务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运行成本过高,机构臃肿、特别是县乡政府运行困难的现状;从有限信息、公共物品的价格、官员的行为和社会选择论几个方面分析了政府行政运行成本过高的原因;提出降低政府行政运行成本,建立“经济型”政府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行政成本问题的再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忽视对行政成本的考察,由此引起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瓶颈。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刚建指出:“中国是全世界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有关行政成本的讨论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此从行政成本内涵的剖析入手,分析了我国行政成本的运行现状、形成原因,并提出树立成本效益观,建立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廉价政府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天水市财政支出结构为依据,对天水市行政成本支出及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天水市政府属于低成本-低绩效类型。低成本制约了政府绩效的提升,制度外成本和隐性成本增加了无效成本,政府转型和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制度性问题依然存在等问题,是导致落后地区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支出绩效低下的主要成因。为此,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必须适度增加行政成本;推行绩效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程,提高政府能力,降低无效成本;发展第三部门,构建多元社会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与政府行政成本支出相关的制度,力求成为适度成本-高绩效政府。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通过对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可知,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过高;行政成本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高;行政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过高,这主要是由财政的实际规模庞大、政府机构不断膨胀、供养人数不断上升、腐败现象不断增加行政成本等现象表现出来的.造成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原因主要来自政府行为的负面效应、正确的行政观念的缺失、行政结构的不合理、行政制度的不完善和行政决策的不科学.降低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的对策是: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规范政府财政的开支、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和强化监督机制、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与推行电子政务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行政成本过高的现状和原因,提出要创建节约型政府,控制行政成本必须施行绩效预算,推进精兵简政、规范公务消费,约束行政支出、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一直处于高居不下之势,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党中央一再强调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目前,控制并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政成本已经迫在眉捷.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行政成本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地方政府经济的发展和改善政府在公众中形象、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以尽可能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行政管理,建设廉价政府,是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殷切期盼,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要求。建设廉价政府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政治问题,需要各方努力,综合治理。本文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廉价政府的初步设想。精简机构和人员是建设廉价政府的前提基础;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是建设廉价政府的组织保障;加强法制建设是建设廉价政府的制度保障;加强作风建设,反腐倡廉,是建设廉价政府的思想保障;建设电子政务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行政成本控制面临行政管理费用过高、增长过快,政府规模过大、人员经费占政府成本的比重过高等主要问题。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的根本途径,是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还应通过其他重要途径来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相似文献   

10.
政府行政成本减控的立法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政府行政成本过高、增速过快、行政浪费严重的问题非常突出,对此,应大力实施政府改革,努力减控(减少、控制)政府行政成本。政府行政成本的减控,离不开立法的引导和推进。在总结以往经验和借鉴西方国家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我国应健全和完善政府行政成本减控的立法体系,保障政府行政成本减控改革的顺利进行,进而促进节约型政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员工参与、全面质量管理、联系、生产能力利用率和时机选择等执行性成本动因对企业营运成本有重大影响;深入分析执行性成本动因各构成要素对成本的作用机理,不仅能够发现隐藏在生产过程之外诱导企业成本发生的真因,而且也可以为设计执行性成本动因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极有利于企业战略成本动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战略成本管理既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战略地位,又能促进成本降低,它在西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引进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对于我国正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无疑会大有裨益。成本动因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抓住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与特征,探讨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以及成本动因在企业中的运用,以期给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荷兰政府出于宏观环境管理的需要明确界定了环境成本 ,对微观层次上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和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荷兰铁路公司以现有会计系统为基础 ,对环境成本进行了确认、计量、记录、追踪和分配 ;在政府建筑物环境成本的确定上则采用了新的方法 ,建立了新的环境成本核算系统。荷兰环境成本核算实践启示我们 ,要重视对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 ;政府是环境成本核算建立和发展的强大外部压力源 ,企业对良好财务业绩的追求则是持久的内部动力源 ;建立环境成本核算系统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实用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现代成本管理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主要是从降低消耗、节约费用考虑,侧重于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并把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管理.现代成本管理要求把成本管理放在战略高度,一切降低成本的措施都应以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作为决定取舍的标准.同时还要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法,以形成适应当代科技日新月异发展需要的新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推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是改进政府行政管理方式、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种有效举措.将隐性的权力消费公开化,模糊的职务消费标准具体化,可以有效约束政府工作人员职务消费行为,建设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分析职务消费货币化优于传统职务消费的根源及现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面临的挑战,探索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SARS防治无效成本的制度经济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底SARS在中国的首度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2003年在中国的大面积爆发与蔓延却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在防治SARS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无效成本,这本质上是我国经济转型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和偏颇的集中反映,是制度性失误的成本。在现有制度约束下,政府、企业和居民等主体的不当行为直接生成了现实的无效成本。以SARS事件为鉴,我们应重新审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从转变政府职能切入,重构现存的公共卫生制度和危机管理制度应该是后SARS时期政策改革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中日成本管理现状的比较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日两国成本管理现状的比较分析 ,给我国企业带来四项启示 :成本管理与战略结合是当代成本管理的趋势 ;成本管理范围应该由生产领域向企业整体价值链扩展 ;成本管理主体应由单一会计人员向全员成本管理扩展 ;成本管理手段与方法要实现多元化、现代化 ,形成完善的体系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上,公立医院治理结构被视为在公立医院参与各方(出资人、医生、经营者、患者、供应商)的自我保护机制,当这种保护缺乏或者"不适应"的时候,参与方就会提高价格。实践中,我国公立医院的治理结构改革从未间断,对于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改革路径尤其是构成成员存在较大差异和争议。文章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了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构成以及其参与机制(享有表决权的成员还是仅享有知情权的成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赋予出资人、医生、经营者表决权;赋予供应商、患者知情权,并分别由两类主体构成理事会(出资人、医生、经营者)和监事会(供应商、患者)。  相似文献   

19.
政府生产成本是指政府出于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管理的需要,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生产公共物品过程中耗费的公共财政的总和。政府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源于原有供给体制的垄断性、供给范围的模糊性、供给过程中的博弈与寻租。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明确界定供给的范围,在优化政府生产流程的同时,推行政府生产主体多元化,用市场供给手段来降低供给的单位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