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享有世界声誉的俄国伟大作家列甫·托尔斯泰的名字,由于载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而特别受到文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视。一九○八年,托尔斯泰度过八十寿辰;两年后,与世长辞。这两个纪念日曾经在俄国一九○五年革命失败后的很长时期,引起过民主运动的新高涨和政治思想战线上一场轩然大波。沙皇的御用文人、资产阶级自由派和社会民主工党内部的取消派,利用托尔斯泰的声望,大肆宣扬他的作品中消极反动的一面,企图麻痹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迎合斯托雷平镇压革命运动的需要。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对此作出了敏锐的反应,陆续写了七篇文章,尖锐地揭露和抨击了官方报刊的伪善和党内机会主义派别的反动性。文  相似文献   

2.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泰斗,生前与东方,特别与中国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他对中国的古典哲学,特别对老子的《道德经》有专门的研究,对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曾寄予关切与同情。但是在十月革命前,即使在俄国知道托尔斯泰的,也只是极少数人,至于在中国,了解他的人则更少了。根据不完全的材科,在托尔斯泰生前,1900年上海广学会《俄国政俗通考》曾介绍过托尔斯泰。1906年《民报》上登过托尔斯泰的照片,并且称池为“俄罗斯的新圣人”。  相似文献   

3.
1908年至1911年,列宁发表了7篇专门论述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对托尔斯泰思想的整个演变过程,对他与俄国民主主义文学及社会思想传统的关系,以及他在各种文学派别、政治派别的斗争中的作用与意义等等作了科学分析,其论述的核心问题当然是托尔斯泰与俄国革命的关  相似文献   

4.
对革命性质的判断,直接影响着革命策略的制定及革命力量的定位。关于列宁对俄国三次革命(1905-1907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性质的判断,传统观点认为前两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较新的研究则倾向于认为,十月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对三次革命性质的判断都是民主革命。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十月革命的定性上。列宁对革命性质的判断,始终围绕如何使俄国革命尽快走向社会主义这个中心。立足经济发展状况,列宁认为俄国三次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基于无产阶级同盟者的成分分析,列宁断定俄国三次革命都属于民主革命;以政权更替为标准,列宁肯定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5.
在同一时空里,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分别写了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开掘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宝藏,是发展世界文化的需要。因此,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一直被后来人所关注。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在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上,观点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首先,他们的认识方法是一致的。他们都一分为二地看托尔斯泰;认为托尔斯泰的创作是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学说是反动的。普列汉诺夫认为和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生活在一起是愉快的,而和思想家的托尔斯泰生活在一起则是“可怕”的。列宁也评论道:“做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做…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前夕,茅盾为探索十月革命的“动力”与“远因”撰写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直到晚年,茅盾仍怀念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茅盾与托尔斯泰——这两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现实主义大师,从文艺观到文学创作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毅然奔赴苏俄考察和研究十月革命,是为了获得十月革命与苏俄社会主义的真实情况,从中寻求一条改造中国的光明道路。他一生先后撰写、翻译有关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理论的文章一百四十多篇,深入探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和意义,科学分析了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的影响,比较研究了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瞿秋白对十月革命的考察、研究与宣传,扩大了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启发了国人对走俄国革命道路的思考,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十月革命的经验与方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普列汉诺夫做为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考虑问题,发表意见的。即使在一九O三年以后,他逐渐地在政治和策略上滑到了孟什维主义的泥潭,而在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方面基本上还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这也表现在关于托尔斯泰的一系列评论上,其中包括写于纪念托尔斯泰八十寿辰(1908)期间的《托尔斯泰和大自然》,以及写于托尔斯泰逝世以后(1910——1911)的“政治家的短评·从这里到这里》、《胡涂观念(托尔斯泰的学说》、《卡尔·马克思和列甫·托尔斯泰》和《再论托尔斯泰》等。这一组论文分析了托尔斯泰的宗教世界观,批判了反动派和自由派鼓吹托尔斯泰主义的叵测用心,捍卫了托尔斯泰的艺术真理,充分显示了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战斗锋芒。今天研读这一组论文,对于我们全面地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艺术,对于我们坚持文艺批评的科学性都是颇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正> 托尔斯泰创作和学说是十九世纪欧洲浩瀚复杂的文学和社会现象。在列宁之前,没有一个批评家能完成这样艰难的工作:理解托尔斯泰学说和创作活动的本质,完整地说明整个托尔斯泰。列宁,只有列宁才第一次阐明了托尔斯泰的全部复杂性、矛盾性和独创性,指出了他创作的真实意义。列宁是如何完成这一工作的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谈到如何理解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不平衡的现象时,曾经从方法论上给人们作了重要的启示:“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被解释明白了。”列宁的成功正是在于他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给人们启示的这一方法。他没有  相似文献   

10.
如何正确地对待托尔斯泰文学遗产,历史评说不一。早在廿世纪初,俄国的自由派,为欺骗与麻痹人民群众的革命意志,好为他们的妥协投降辩护,曾大肆吹捧托尔斯泰是“公众的良心”、“生活的导师”,极力宣扬他的“勿以暴力抗恶”的反动说教;我国的“四人帮”,出自他们篡党夺权的需要,则以极左的面貌出现,说什么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都是剥削制度的辩护士,要“彻底批判”、“彻底扫荡”。这都是违背了历史辩证法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观点。当前,在我们的一些研究文章中,也还存在着忽左忽右的观点。一句话,如何正确看待托尔斯泰文学遗产这一老问题,至今未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孔老二,臭名远“洋”,但在世界革命人民心目中,他实际是反动、倒退、复辟的代名词。最近读了马克思几篇著作,他多次提到中国的“孔夫子”,但都做为政治骗子的同义语,把孔老二和历史上的反动人物毕达哥拉斯、卢格、麦克劳德等列为一类。读了这些论述,使我更进一步认识了孔老二的反动本质,真是“孔学名高实秕糠”。  相似文献   

12.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创作了许多“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给人类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革命导师列宁对托尔斯泰十分重视。他在1908—1911年间先后写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等七篇专门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在这些光辉论著中,列宁对托  相似文献   

13.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无论是中国的林语堂还是俄罗斯的托尔斯泰,他们都有过同样的经历:挣扎于东西文化的夹缝之中,徘徊于两种文化的选择之间。对于站在俄罗斯古典文学之巅的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曾这样说道:如果不说明托尔斯泰与东方的关系,那么,他的传记是不完整的;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的林语堂则是不中不西,却又中又西的“一捆矛盾”。  相似文献   

14.
分析十月革命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应把十月革命区分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政治革命的角度看,十月革命具有无可争议的必然性。从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目的的社会革命的角度看,十月革命有一定的偶然性。用这种两分法看待这个问题,既能使我们更好地坚持十月革命开创的现代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又能使我们能更好地立足现实、防止左的错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同志在他三十九年短暂的革命生涯中,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和文学遗产。鲁迅说得好,“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十月革命后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运用无产阶级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来观察、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先驱。他所研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前,俄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忠于沙皇政府,是沙皇政府的重要社会基础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与帮助。农民改变态度,从支持沙皇政府和支持二月革命后建立的临时政府,转而支持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其原因有三:第一,沙皇的战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对沙皇政府失去了信心;第二,临时政府坚持战争的政策,把农民推向布尔什维克;第三,十月革命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对农民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他们从观望、困惑、彷徨和反对中,转变为支持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政府。  相似文献   

17.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曾指出:“如果一个人从他自觉运用的一定原理出发犯了错误,那末找不出他犯错误的理论根源,就无法完全弄清他的任何错误,包括政治错误。”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浸透着儒家的反动思想,散发着孔孟之道的臭气,贯穿着一条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所以我们必须从认识路线上深入批判,从理论根源上揭露其反动实质,以便肃清其流毒和影响,进一步提高我们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路线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茅盾在“五四”前夕为探索十月革命的“动力”与“远因”,撰写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列宁语)对自己文学生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而表示崇敬之情。茅盾与托尔斯泰——这两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现实主义大师,从文艺观到文学创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就其中的一个侧面,探讨托尔斯泰对茅盾早期文学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列夫·托尔斯泰在俄国文坛崭露头角之际,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便发现了这位作家艺术才华的独特性,是善于描绘人物的“思想或感情借以形成的隐秘的过程”。他指出: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的特点是,他“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托尔斯泰作为俄罗斯19世纪最出色的文坛巨匠之一,他所创作的作品,离不开他自身的宗教思想,在宗教对文学产生着影响的同时,文学也对宗教教义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因为宗教和艺术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宗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性格特征,而托尔斯泰对宗教情有独钟,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扬宗教思想,或者借助于宗教教义塑造人物形象。本文从宗教思想、文学形象、爱情观以及托尔斯泰主义几个方面对他浑然天成的文学艺术风格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