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曾产生过重要作用。煤炭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煤炭的来源众说纷纭,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在古代中国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煤炭曾有数十个不同的名称。用手工生产煤炭的场所统称为煤窑。古人对煤炭的利用经历了饰物、装饰品、生产生活燃料等过程,煤炭在中国古代的用途相当广泛。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煤矿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煤矿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是煤炭的发现与早期开发利用阶段;西汉至南北朝是煤炭开发利用走向成熟阶段;隋唐至元是煤炭开发利用的普遍发展与长足进步阶段;明清时期是古代煤炭开发利用的鼎盛阶段。这是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利用的基本脉络。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民生日用燃料需求、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府的监管制度与措施、古代煤业工人付出的重大牺牲和做出的贡献等,都成为影响中国古代煤炭业发展和进步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此外,军队办窑、寺院开矿,煤炭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以及后期煤窑业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也是研究古代煤业发展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淮北是一座有着悠久煤炭开采历史的城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一首《石炭诗》记载了淮北找煤、用煤的历史。明代时期淮北是两淮流域规模最大、煤窑最多的采煤区。近代这里出现了官商合办的煤矿有限公司。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在淮北经济结构中一直居于支柱产业的地位,成为支撑淮北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经过近50年的大规模开采,淮北市的煤炭开发已进入中后期阶段,"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是该市今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城市转型的路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煤炭的国家之一,有长达六七千年的煤炭开发利用史。古代中国人对煤的岩石性能、岩石分类以及煤的成因已有明确认识,在勘找煤炭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并且形成了传统的煤炭开采技术。这些技术在许多方面有独特的创造,包括井筒开凿、巷道部署、矿井运输、提升、通风、排水、照明等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煤炭科学技术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5.
煤炭是焦作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它的发现和开采利用,对于焦作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兴起、风俗变迁等曾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及深远的影响。中国最早论述煤炭分布的文献就有对焦作的记载。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先人们在焦作将开采的煤炭先后用于炊爨、取暖、冶铁、烧制陶瓷及建筑等方面。古代煤炭的开发促进了焦作地区手工业、陶瓷业、建材业、运输业、堆栈业、商业等的发展,为焦作地区进入工业社会后经济的进步、人口的聚集和增长,并最终成为河南的工业中心之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煤炭是我国国民生产中离不开的重要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技术,煤炭的需求量也日趋增大,对煤炭开采和生产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煤矿机械加工制造设备作为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对煤矿开采起着重要作用。要保证煤矿开采过程中机械设备的高效、安全,就必须对煤矿机械加工设备进行有效的改造和科学的管理,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本文从新时期煤矿机械加工制造行业中设备的改造谈起,重点论述了新时期煤矿机械加工制造行业设备的管理措施,促进了煤矿的安全生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人对煤炭性能的认识不断深入,从煤的可燃性、风化、自燃,到煤的含硫性乃至煤气中毒、井下瓦斯,均有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煤炭的利用日益广泛。古代中国几乎所有需要燃料的行业都用上了煤炭,决不仅限于取暖烧饭,其中突出地表现在冶金和陶瓷业。在煤炭利用中,发明了型煤技术、制焦技术。除了作为燃料,煤炭还被用于工艺品制作、医药、建筑、制墨,等等。中国古代煤炭科学技术成就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中一颗瑰丽的明珠,在世界古代史中也是光彩夺目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本文从已发现的史料和遗迹、遗存入手,探讨和分析了远古煤炭的早期利用状况,叙述了古代中国人发现煤炭的简要过程,指出了远古中国人对煤炭的利用仅限于制作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同时,列举了远古煤炭的其他名称。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煤炭开采技术在古代煤炭生产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采用了机械设备及其它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矿井提升、通风、排水等生产环节开始推行机械化,从而在短短几十年时间超越了古代煤炭生产技术几千年的发展。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近代煤炭生产技术兴衰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科学技术在煤炭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着重从煤炭生产的需要、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管理与教育等方面探讨中国近代煤炭生产技术兴衰发展的原因,为后人汲取历史经验,促进煤炭生产技术发展,加速现代化矿井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小煤窑行为策略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煤窑的无序开采,对煤炭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浪费,关井压产政策旨在控制煤炭供给总量,保护煤炭资源。共同的利益使执法者与生产者相互勾结,演变成利益共同体,对国家的宏观政策采取不同的行为策略,关井压产政策没有得到彻底贯彻,效果难以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1.
煤炭是我国的重要矿产和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突出,在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无偿取得和新设煤炭矿业权有偿取得"双轨制"并存等问题.给企业造成了不完全的成本核算,导致企业间不公平竞争、非法转让矿业权、在开采中采肥丢瘦,资源浪费严重等矛盾加剧。对此,国家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在节约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改善资源开采秩序,提高煤炭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上将起到重要作用,真正实现煤炭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徐州市是全省煤炭主产区、全国十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煤炭开采历史已有200多年,现有徐州矿务集团、上海大屯煤电公司和徐州地方煤炭企业下属煤矿47座,其原煤储备量占全省的93%,是江苏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能源生产供应基地,为工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煤炭的开采,也造成了大量的采煤塌陷地,致使民房开裂或倒塌,农田大面积塌陷甚至废弃,迫使村镇迁址,交通、水利等设施损毁,矿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缓解甲烷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煤矿作为甲烷主要排放源,控制其开采过程中的甲烷排放且加强煤矿甲烷利用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构建我国的煤矿甲烷排污权交易制度,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煤矿甲烷减排及利用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确保煤矿甲烷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正常运作,维护市场交易者的合法权益,从法律层面上保障煤矿甲烷排污权交易的合法、有序进行,从而控制煤矿甲烷的排放,达到节约能源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由于开采的不合理性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匀以及开采人员安全系统的降低都是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煤矿充填开采技术在煤层开采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开采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在绿色环保的情况下提高煤炭开采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清代山东煤炭资源开采范围广阔,至少有8府32县(州)曾进行过土法开采,几占全省行政县(州)总数的三分之一。清末始有西法煤矿的设立,并逐渐在铁路沿线一带扩展。总体来看,煤炭开采活动贯穿有清一代,并具有“四起三落”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土法煤矿数量上虽占优势,但产量有限,无法与西法煤矿相比。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山东已经形成了由传统陆路、水路及铁路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煤炭运输网络和颇具特点的销售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6.
淮南地区煤炭质优量大,历史开采悠久。从明朝起,该地区煤炭就开始受到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重视,清末民初开矿之风在舜耕山再度兴起,出现了淮南地区第一座近代煤矿——大通煤矿。商办煤矿的发展演变折射出近代淮南煤业的艰难,同时也有助于理解1930年后官办淮南煤矿崛起的背景和经营管理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关于煤炭矿区规划环评思路及重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煤矿开采方式和现有采煤技术的分析、调查,提出针对煤炭矿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及评价重点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郑煤机集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郑州煤矿机械厂,是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是中国第一台液压支架的诞生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郑煤机集团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集煤炭综采设备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装备制造企业,拥有国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思想和制度曾经对世界发生过深远影响,当代美国的常平仓农业制度则根本上是中国古代制度的现代形式,这个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美国解决经济大萧条的道路.作者指出,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优秀思想,一些思想和制度,比如常平仓制度思想,在当代对于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经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提出继续发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优秀传统,使古代的思想和现代制度结合,为当代的中国农业制度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煤炭开采对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相关案例中生产力评价法和多维欧氏空间距离法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具体应用的研究,论证了生态防护、恢复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煤矿生态评价、生态恢复以及综合整治的对策,从而比较系统地探讨了煤炭开采生态环境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