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国60周年前后,国史学者们在原有国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国史研究。笔者从新观点、新视角、新课题、新领域四个方面对国史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总结,推动共和国国史研究实现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国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国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中,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国史观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国史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国史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方向。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国史观的本质属性。国史理论是关于国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体系,它主要包括国史观、国史哲学和国史研究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论。国史理论建设立足于国史研究及其发展,建立在国史观和国史哲学基础之上。在国史研究中,国情调研和社会历史调查日益成为拓展国史研究领域和创新国史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吉田茂的皇国史观包含着皇室中心论、天皇无罪论、否定对美战争论、神道观等内容.吉田茂的这种历史观不是战前日本皇国史观的简单承继,而是有新的发展,如象征天皇制下的皇室中心论和新时代的国家神道观.战后50年代吉田茂的皇国史观成为日本政界的主流历史观,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4.
吉田茂的皇国史观包含着皇室中心论、天皇无罪论、否定对美战争论、神道观等内容.吉田茂的这种历史观不是战前日本皇国史观的简单承继,而是有新的发展,如象征天皇制下的皇室中心论和新时代的国家神道观.战后50年代吉田茂的皇国史观成为日本政界的主流历史观,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当代人能否研究和撰写当代史(国史);国史学的属性或定性;国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史学的特点、科学性或学术性;国史学研究的方法;国史研究的分期问题等方面探讨了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并对这一研究提出了几点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共和国史研究视点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承前启后的世纪之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向多领域、多维度、交叉学科纵深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按四个历史时期,对1999年至2001年国史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做以梳理与回顾.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历史观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宏观层面,即关于社会历史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回答的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及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目的等基本问题,它是我们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遵循;其微观层面,即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观点,是将有关社会历史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运用于学习研究历史的具体实际并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它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党史、国史,是理清党史、国史中大是大非问题的向导.  相似文献   

8.
《外国史略》及其作者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史略>是晚清早期一部"西洋人谭西洋"的重要著述,也是魏源百卷本<海国图志>所引用的两部外人史著之一.学界关于此书不仅在抄本问世的时间上看法不一,特别是关于该书的作者究竟是谁亦众说纷纭.文章通过对该书的内容、结构、特点与译词的分析,提出<外国史略>是马礼逊父子先后接续完成的一部世界史.该书的整体规划和主体结构部分已为罗伯特·马礼逊草拟,马儒翰、马理生在其父亲去世后相继接续父亲撰写、增补了该书后面发生的历史事实.<外国史略>不仅提供了大量关于西方历史和文明的内容以及若干新词汇,而且也给第一代中国西方历史的撰写者提供了新的文明认知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许敬宗是唐太宗、高宗时期的著名宰相和史官,曾经领导和参与了唐朝国史、实录等多种史书的修撰.对其修史,前人一向评价不高,认为虚美隐恶、曲事删改,违背了史学家直书实录的职业道德,但近来也有学者提出质疑,企图为许敬宗洗刷、开脱.本文则认为,无论从唐朝实录、国史修撰史和许敬宗个人品质来看,抑或从史料证据来看,许敬宗之篡改唐代实录、国史都很难否定.许敬宗篡改实录、国史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与唐朝的政治现实、尤其与唐高宗关系至密.  相似文献   

10.
科学研究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之际,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为一种国家意志.国史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初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应用和中国化,并逐步与使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实际相结合的结果.这一时期的国史研究带有与中共党史研究相结合的鲜明特征,为奠定唯物史观对新中国历史学的指导地位,推动唯物史观的具体应用,以及本学科的自身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郭沫若、翦伯赞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其中发挥了倡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