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申林 《东方论坛》2010,(1):109-113
国家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事物。首先,国家具有自然属性,土地和人口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其次,国家具有社会属性,它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再次,国家具有政治属性,这也是国家的最本质属性,它体现为政治统治。根据国家的上述属性,可以把国家定义为:国家是建立在一定规模领土和一定数量人口基础上基于政治统治关系而确立的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公元4世纪前期,日本社会阶级分化显著,强大的畿内联合政权实现了全国性的地域政治统合,日本早期国家——大和朝廷正式形成,以氏姓制和部民制这两驾政治经济马车统治着日本列岛的绝大部分地区。日本早期国家是集权与分权并立的氏族联盟国家,这种国家形态使得早期日本人对国家的认知程度和认同感比较薄弱,豪族及其统治之下的人们的氏族共同体意识依然很强,国家观念呈现出二重动态平衡的特点。这样的早期氏族国家观念为以后国家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调,早期国家形成的集权与分权并立的权力关系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日本人国家观念的基因密码。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晚清政府和袁世凯政权统治之下形式上保持了统一,然而帝国主义此间共攫取中国领土300余万平方公里.1916年至1928年,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时期列强却未再能大片鲸吞中国领土,这一奇怪现象与近代国民的国家和地方观念、边疆的防守力量的充实以及军阀对侵略的抵制和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试论民族国家的演进及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民族国家应包括以下三个关键因素:人民、领土以及有权统治人民与领土的政府。关于民族国家起源的理论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种:即融合论、冲突论、折衷论和权力中心论。“主权”概念在民族国家的研究中是一个核心问题。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民族国家的作用及地位受到了挑战,国际或地区性组织的影响和重要性增强,但民族国家仍是全球体系中的主角;民族主义的复兴对民族国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是既相互联系又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国际环境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已经影响到国家的结构和功能,这种影响在2l世纪将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5.
二重国家--对国家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国家观认为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笔者认为 ,这一传统观点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 ,必须确立新的国家观——二重国家观。从社会层面看 ,国家是社会国家 ;从政治层面看 ,国家是政治国家。社会国家与政治国家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领土主权的争端中,国家的统治行为在国际法及国际法院的判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效控制原则就是在国际法院难以判定领土主权的合法归属时应用的一项规则,此规则将主权赋予统治相对更为有力的一方。有效控制原则与国际法其他有关领土主权的取得方式有着不同的内涵,同时也有一定的联系。认识有效控制原则对认识我国与邻国无人岛屿的领土争端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工具国家观遭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责难.国内学术界先后提出过四种关于国家本质的新论,他们都声称自己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本来思想,但实际上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相关论述.马克思主义工具国家观的解释力在当代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论者都在一定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工具观作了简单化的理解:停留于国家本质的抽象认识,忽视国家多重属性的研究,割裂国家本质与多重属性的辩证统一,试图用国家的抽象本质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国家问题作一劳永逸的解释.应该从"总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国家观:国家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又是社会管理的机关,同时还是平衡阶级利益的仲裁者.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多重属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满汉矛盾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满汉矛盾的存在使满州贵族统治下的中国缺乏一种鲜明的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此点与全国上下齐心合力进行战争的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世纪末期的世界已基本上联为一体,中国也早已融入国际大家庭中,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应是一个国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满州贵族统治下的中国恰恰在此方面有严重的欠缺,并成为导致中国惨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国家的首要职能是控制社会冲突.但是,因为国家不是社会契约的结果,而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因此,国家不免成为在阶级斗争中获胜的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一旦成为为统治阶级谋利益的工具,又不免成为阶级斗争的根源.在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中,国家统治的阶级基础越来越宽广,社会和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当国家成为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的真正代表时,原来意义的国家和政治也就消亡了,社会成为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发展的和谐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列斐伏尔解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的本质及职能理论,国家在本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及管理各个方面,列斐伏尔将国家的消亡问题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始终如一坚持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初吴疆域不仅包括今苏、锡、常、镇地区 ,还应包括今南京和湖州地区。吴国盛时南界为今海宁至崇德、德清、莫干山、广德一线 ;西南界应包括今江西中南部 ;西界在寿梦、诸樊时不应包括今六安 ;北界不应包括武城 ,而应包括丰邑  相似文献   

12.
战国秦半两钱的流通是秦经济统治力形成和延伸的标志.战国秦半两钱在战国后期秦国本土及其疆域以外的地区形成了一个秦钱流通区域,这一流通区域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关中流通区、关东流通区以及西南和西北流通区.其中关东与西南和西北两大秦钱流通区域的开辟,使秦人在扩张政治版图的同时也获得了超越关东诸国之上的雄厚经济实力,打破了战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赖以存在的经济区域条件,构成了秦统一的经济地理基础.秦统一事业的完成与秦经济统治力不断扩张和延伸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依宪法治国乃依法治国之精义。这是因为:"依法治国"中的"法"以宪法为龙头和核心,依法治国中的"国"立基于以宪法为前提与依据的宪政制度,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据宪法规范国家权力,宪法深深嵌入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民本"是一个现代学术界创造的概念,许多学术争论源于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民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理念与三个基本思路.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基本思路是"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据此可以推定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执掌全部国家政权,外延不仅包括国家事务,而且涉及社会生活,本质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无论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涵、外延还是本质来看,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实质都是依宪执政。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建设视域中的依法执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执政不仅是改革与完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最恰当选择,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全局性影响,而且是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具体机制,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最核心内容;应站在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大平台上推进依法执政,立足于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着力在法治轨道上改善国家政权领导者同国家政权执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改善国家政权领导者、执掌者同国家政权所有者、保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五代时期,王审知的后裔在今福建地区建立了一个割据小国,历时20年。王审知据闽近30年为何不称帝,闽国建立后如何图存,闽国统治集团内争的根源何在,从闽国短暂的20年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认识,章对这些问题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8.
耶律阿保机作为契丹族一位杰出的首领,他能审时度势,创建契丹(辽)王朝;东征西讨,南攻北伐,开拓疆土;南进中原.行州县制,灭渤海国,建东丹国;崇尚儒学,以“仁义”治国;弭兵轻赋,与民休养生息;广揽汉人,尊重人才;番汉分治,强干弱支;以法治国.变易旧俗。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国家统治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从人性的角度论述国家统治存在的基础,分析了人的善性与德治,人的恶性与法治,中国传统的治国思想以及用人性解释国家统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生决定民心。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政权的兴亡。只有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政权,历史上许多政权的得失都证实了这个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改善民生,它是关乎政权能否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