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以来,日本为了配合其新闻侵略的步伐在东北创办了大量的报刊。1922年10月由中岛真雄在哈尔滨创办的《大北新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报一经创办立即对东北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日本对北满地区展开新闻侵略的重要报刊媒介。《大北新报》创办立即成为日本在北满地区进行舆论欺骗和殖民宣传的重要媒体,并成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压制华人报刊、消除苏俄影响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逆文化"现象是21世纪全球网络跨文化传播日渐严重、不可忽略的文化失衡趋势。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逆文化特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悖逆,以及与外来文化共融中产生的文化变异。如何调控网络传播的逆文化状态,将成为21世纪中国网络媒体及新闻传播理论界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湖湘士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五四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但在整个中国文化"凤凰涅槃"的新时代,湖湘文化也在传承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生,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在这一历史文化蜕变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赋予了这一蜕变以动力、以方式、以特色。从新闻报刊的运作来看,"傍着活事件讨论"是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经世致用"精神十分突出的表现,围绕着"赵五贞事件"和"湖南自治运动"所展开的讨论即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早期中国的记者被称为"访员"、"访事人,"19世纪后半期,上海的报刊均称记者为"访员"。1905年郑贯公已经使用了"记者"这一称呼。从"政论报刊时期"到"新闻消息报刊时期"的过渡,是"访员"成为"记者"的新闻业界背景。从"访员"到"记者"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记者职业认识水平的变化和这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湖湘士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五四"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但在整个中国文化"凤凰涅槃"的新时代,湖湘文化也在传承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生,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在这一历史文化蜕变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赋予了这一蜕变以动力、以方式、以特色。从新闻报刊的运作来看,"傍着活事件讨论"是"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经世致用"精神十分突出的表现,围绕着"赵五贞事件"和"湖南自治运动"所展开的讨论即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开民智"是梁启超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开民智"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代报人加强新闻的社会教育功能开了先河,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未能通过报刊实现培养"新民"的最终社会教育目标,反而加大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知沟".本文试图以"知沟"理论分析梁启超"开民智"的新闻思想的功过得失.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重要的独立新闻手段,新闻摄影具有表现形式上的突出优势,但是这种个性特点并没有使新闻摄影自然地获得在报纸媒体的应有地位和表现空间,这一点在过去的中国报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近几年来,报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受众为本位的媒体服务意识的流行以及视觉文化的全面兴起,唤醒了新闻图片的主角意识,新闻摄影逐渐成为报业赢取受众、赢得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新闻摄影和处于竞争中的报业在“读图”时代的宏观背景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个性特点与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2007年8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召开了题为"‘于丹现象’的文化思考"座谈会。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又一经典范例的"于丹现象",凭借其内部蕴涵着的多重文化意义和文化思考,让它迅速越过了文化娱乐界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近年来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事件,乃至社会事件。文化哲学该如何去对这样一个文化事件进行深度理解,该如何面对商业利益和大众媒体对文化世界的僭越,如何以此省思我们的当代文化处境和文化问题?成为了每一位学者在座谈会上热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意在通过对"于丹现象"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化世界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希望这一探讨对深化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能起到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力求本着一种平等对话的精神,合力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共谋出路。  相似文献   

9.
2007年8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召开了题为"‘于丹现象’的文化思考"座谈会。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又一经典范例的"于丹现象",凭借其内部蕴涵着的多重文化意义和文化思考,让它迅速越过了文化娱乐界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近年来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事件,乃至社会事件。文化哲学该如何去对这样一个文化事件进行深度理解,该如何面对商业利益和大众媒体对文化世界的僭越,如何以此省思我们的当代文化处境和文化问题?成为了每一位学者在座谈会上热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意在通过对"于丹现象"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化世界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希望这一探讨对深化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能起到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力求本着一种平等对话的精神,合力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共谋出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振兴中华的出路在于推翻封建王朝,提出了唤起广大民众反对封建主义专制的为革命而办报刊的新闻传播思想,这促使中华民族近代新闻传播思想出现初期革命性转变。这次转变以为革命办报刊的宗旨,把报刊当作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和积极反映民意、影响和指导舆论为显著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一富有革命性的新闻传播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改良派的新闻传播思想理论,自然取代了改良派的新闻传播思想而成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流新闻传播思想,同时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胜利发展,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标记,汉、藏民族在长期广泛的民间接触与交往中,彼此进行文化上的学习、吸收和融合,形成许多共同点或相似点。它像纽带和桥梁,紧密联系两族人民,共同为我国多元一体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北京汇平原、草原、水乡为一区,故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外来文化进入北京地区后,均能有"曾似相识"之感.北京历史上实现过三次文化大融合,辽金元系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大融合,明朝系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大融合,清朝系关东文化与京师文化的大融合.上述地域文化在北京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历史进步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其救亡和启蒙的双重作用 ,服务于时代主题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宋代思想文化转型下的“雅”、“俗”矛盾及其变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代确立起抑武右文的国策.至此,中国封建社会及其思想文化发生根本性的转型,由尚武转向习文,由拓展转向内敛,亦由强盛转向衰败,并由此催生出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多重"雅"、"俗"矛盾."雅"、"俗"二元矛盾及其变奏正是宋型文化最典型的机理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和"式统战文化"尚中贵和",具有四种特性以中和思想作为"天下为公"的大同文化的核心;善于运用中和理论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以自己的先进性向外辐射进而影响世界;融入多元的世界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类型上看,周文化是信念文化,重视彼岸性天命、德性精神、礼乐象征体系;秦文化是责任文化,重视此岸性“公利”理性精神、法术势管理体系。周秦文化的类型特点为现代企业文化建构提供了借鉴。企业信念文化的建构,关键在于确立以经济使命为宗旨的共同目标、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德性、确立企业文化象征体系;企业责任文化建构,关键在于确立物质利益机制、确立理性化管理机制、确立法术势结合的规范体系。信念文化为企业提供精神导向。责任文化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二者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文章阐述了当今时代出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据此阐述了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并对文化经济的涵义和内容作了阐释,对如何发展文化经济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发挥资政育人功能,对加强意识形态整合,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探索党史文化科学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雷州半岛民俗文化以其独有的地方特色、原始古朴的意蕴和丰富多彩的形态,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湛江特色文化的主要源泉。其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至今既秉承古风,亦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的形成是各种移入文化整合的结果.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文化精神曾对东北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文化已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障碍.文章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应当倡导文化创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进行整合与重塑,包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先进文化、改变落后文化、塑造新型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