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传奇与唐诗,并称为“一代之奇”。它为何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呢?本文试图通过“诗意结构”理论的提出和阐释来回答。唐传奇的诗意结构主要体现在其“幻设的诗性”、“存在的诗根”和“人性的诗魂”这三个意蕴层面上。三者和谐统一在作品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诗意美”是唐传奇艺术魅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在中国古代曾流行于北方。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枝意象不多.只是因唐贵妃嗜荔被诗人屡次抒咏,使“讽荔”成为古典咏荔诗一个典型模式。清代广府诗人谭莹的《岭南荔枝词》在“讽荔”模式之外,将荔枝当作独立的审美意象,特别是围绕民俗风情、荔枝本体、借荔喻事三个方面,对岭南荔枝进行诗意呈现,对荔枝风情给予深切凝视,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诗性空间,具有独特的诗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的生存是诗性的生存,而意象又是诗歌的生命特征。道家精神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构成,势必由一种生存美学发展为艺术美学,而积淀于中国诗歌的意象上。本文将从“道法自然”与诗歌意象审美选择的自然化倾向,“大道无形”与意象的模糊性,以及“道生万物”与意象的衍生性三个方面,作以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4.
所谓小说与诗的分界,大致在故事的组织与抒情的格式、韵致之间的差别。不过,这种文类的界线,其实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因此,一直有腑胃“抒情小说”和“诗意小说”的提法。我们这里所要强调的小说中的诗性意蕴,不是指以诗的外在表征来演绎或反串小说的“诗意”与“诗趣”,而是注重融会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中的诗性情调。这份内蕴于小说中的“诗意”与“诗趣”,正是积淀在作者个性中的品格修养和体现在作品风格中的精神内核。因此,肮胃诗性情调,其实质是来源于个性化生存的本真状态和表现为个性化索求的审美的理想境界。读台湾作家墨人的…  相似文献   

5.
诗歌判断既包括诗与非诗的判断,更包括好诗与劣诗的判断。“成立的诗”与“好诗”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好诗的第一尺度是:文本之内,表现者本身品质高远——诗歌意象(用以进行表现行为的表现者)和被表现者之间的性质距离遥远而不邻近,让人诗思受触而砰然心动;好诗的第二尺度是:文本之内,表现者自然生成,诗歌意象是特定的语境下有限自由的自然生成,而不是无视语境的无限自由的任意嵌入;好诗的第三尺度是:文本之内,在建立了被表现者与表现者之间不即不离的“A+远A”结构之后,更有饱满独特的生命体验自然而然地灌注其中,让人精神撼动、情绪感动。  相似文献   

6.
《边城》是一部具有丰厚的民俗意蕴的诗性小说。从叙述背景分析,小说将人物和事件融汇于民风民俗的叙述框架之内,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既有客观的写实成分,更有浪漫的情绪渲染。就人物刻画而言,作品不重视人物的典型描绘,人物往往是民俗观念的具象写照,其生命形式和生命内容都是特定条件下民俗文化的诗意表达。小说将乡村生活牧歌化、诗意化,由乡村民俗意象建构形象体系,创造了一个超于世俗、超于功利的自然诗性世界。  相似文献   

7.
“戏剧是最高意义的诗”。曹禺的剧作是诗的剧,剧的诗,是诗和剧的结合,其间总是饱孕着无尽的诗。《北京人》是一段哀婉感伤、探求人生意义的幽幽笛音。在抒情的戏剧冲突中揉进诗意,在美妙的意境创造中融入诗意,也在诗化语言中表露诗意。总之,曹禺擅长调动和运用一切诗的艺术手法和创作技巧,营造浓郁的诗情氛围,构建起一个具有诗艺之美的文本范式。《北京人》是真正的诗化戏剧,从情景的交汇到虚实交融,从以音著象到以音绘心,从抒情的中和到空灵含蓄,都在追求诗的境界,建构与整合出了一个瑰丽的诗性艺术王国。  相似文献   

8.
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孔子论诗教功能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主张,自来只限于从“识名”去解释,完全抹煞了其中的诗学内涵。本文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真实含义,应是从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可以得到比识名更加丰富多样的知识、见识和认识。这是因为,由诗性话语的思维特性所决定,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所指的事物表象作为关系存在和象征本体,已经从有限诗意指向无限,映照出宇宙人生的深广意蕴。孔子的这句话,既指出了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的诗性功能,也有教学生按照诗的特性学诗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化现象的"朱湘之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阐释的诗性空间.诗人留存的4本诗集中,有许多诗歌描写了流水意象,这一意象倾注了诗人对生命的歌赞、沉思和追问.对朱湘诗作中的流水意象进行分析,既是我们把握其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的重要依据,又是我们领悟其生命哲学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妥协世俗,扩展生命以用世的现实自我与摆脱名教、回归生命本真的生命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陶渊明《饮酒》诸诗中一系列意象的深层结构。在《栖栖失群鸟》等诗中,现实自我与生命自我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精神状态与情绪,以鸟儿与松(菊、兰)的意象表现出来;在《有客常同止》等诗中,生命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幻化为“一士”、“一夫”两个人物意象;在《结庐在人境》等诗中,生命自我摆脱战胜了现实自我,其澄明、宁静,自由欣悦的本真状态投射生成一系列浑然灵妙的诗歌意象,构成陶渊明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从形之下观照,中国古代戏曲的诗性表征,首先表现在:文体上、语言上主要由人物的上场诗、下场诗、唱词、韵白和判词或词话、题目正名构成;韵律上运用诸宫调来演唱,无论抒情、写景或述事,都注重诗意般的意境营构;其次表现为借剧中角色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象征性的脸谱艺术、虚拟化的生活场景、灵活性的时空观念和程式化的表演手段之写意艺术.从形之上透视,中国古代戏曲的诗性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理想化的生存境界、诗意般的生命体验、平民性的价值取向、自娱娱人的娱乐目的.  相似文献   

13.
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丰沛的诗意,既不同于散文电影,也不同于原苏联“诗电影”。从词源学的角度,对诗的发展作历史梳理,可以看出诗是人类原初时期的创造性产物,是人类本源性的创造力、想像力的展现。塔尔科夫斯基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他的电影观的。他将诗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指南,认为影片创作应该借助人类生命本源的想像力,创造影像的诗性智慧。他的影片将自然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直面相对、互动、共震,为电影审美创造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当下诗歌写作:从"反讽"到"歌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过分关注诗歌“话语权”的斗争,不断消解了诗歌的诗意、诗性。海子、昌耀等诗人开启的“大诗”写作方向,践行了艺术本体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  相似文献   

15.
《果园城记》是师陀在抗战期间于上海怀想故土写就的一组诗化小说。作家立足于果园城的各类生活样式,从文化检视和人生审美的双重角度出发,通过情调结构、象征隐喻、意象组合、以文作画等诗意的笔法实现对国民精神和乡土文化的理性烛照,并越过批判的表层,从精神深层透视乡土中国的生态相与生命本真,表达了对人性、对中国命运的现代化探究和人类困境的哲理思索。《果园城记》富含着哲思与诗性,并且"诗"推进了"思","思"强化了"诗",使两者达到了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认为,真正的艺术与诗必须表现人的生活,显示人的存在。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存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诗意地栖居"针对此,要求我们以诗性的情怀来对待生活、劳作、交往和艺术,建构完美的诗性人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来所表现出的文与艺浑整未分、互通有无、彼此不分的状态。使诗性和画境呈现出完美的一律性.在心理的熔化下形成“异迹而同趣”的审美意象。通过“禅意—诗意—画意”的途径,将景随时易的日回月周、寒署易节作为审美的对象。中国画意境中的诗性建构使绘画真正成为一种“时间品味方式”。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品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仫佬族民歌的黑暗意识具体表现为对黑暗事物尤其是对死亡的忧惧,对光明的崇拜与向往,以及将黑暗视为具有生命属性的时空。它的形成与仫佬族的诗性思维、非理性生命观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居住空间有关。黑暗意识是仫佬族人的心灵习性,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它不仅使仫佬族人面对黑暗与恶劣生存条件时实现了诗意的栖居,还提升了仫佬族民歌的审美格调,使其自然意象和道德意象都表现出崇高的审美个性。对黑暗意识的追寻正是一次仫佬族古老精神文明的寻根之旅,是当前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仫佬族现代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里尔克的诗《沉重的时刻》呈现了一个现代人的生命断片,不仅触及到其时代的痛点,更是对现代人“赢弱、荒诞和虚无”的生存感觉的特写。全诗共四节,每节分别以生命最基本的存在形态“哭”、“笑”、“走”、“死”为诗眼,藉以不断复返的修辞和意象,传达出诗人里尔克对现代人的存在乃偶在、无根和向死存在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20.
生命,是京派作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旨,他们追求健康,自然的生命形态,追求在现实生命中达到超越的生命终极价值。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既催生出了京派作家对现代文明中缺憾人生的认识,又带来了他们对生命的诗意盎然的审美化理解。生命与诗,这是京派作家对人生的基本的审美把握。在生命与诗之间,或者说在世俗人生与生命超越之间,架起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的,是反复不断地出现在京派作品中的“黄昏”意象。作为一种自然景观,黄昏意象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关于时间的一个概念,它表明了一天即将结束。夕阳西沉,暮气苍茫,这种自然景观与人们的文化心理的联系,引发了文人墨客对自身生命的感悟。由黄昏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