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毕业生作为住房"夹心层"群体中的成员,面临着严峻的住房问题.结合住宅过滤理论,提出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梯级消费与分层供给模型,通过对天津市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选择和住宅市场展开调研,分析并探讨其面临的住房问题以及政府相关的住房保障政策及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2011年1月13日,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传出消息,在去年试点建设公租房和限价商品房的基础上,今年广西将重点建设公租房,缓解"夹心层"的住房难题.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建设廉租房、经适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  相似文献   

3.
正时下买不起商品房的中低收入城市"夹心层"成为住房问题上最尴尬的群体。这种情况下,政府愿意跟你"凑份子"买房,并按出资比例拥有相应产权。8月3日,由北京市住建委、财政局、规土委联合起草的《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提出,在对原自住型商品房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升级、规范后将推出共有产权房。有关专家表示,共有产权房是一种契合当下国人消费水平和心理需求的有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及薪酬低,与其就业需求和薪酬期望相左,他们在“过渡年”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相伴而来.大学毕业生要完成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经历着种种迷茫与压力.高校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疏导其就业思想与心理障碍,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尽力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过渡年”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是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演变历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具有如下特征:就业选择由国家统包统分走向双向选择及自主择业,利益取向由单纯的国家利益走向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就业安排由国家统包统揽走向国家宏观引导与微观项目支持相结合,就业激励由定性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中华魂》2012,(20):49-51
专家点评满足刚性需求不是"救市"秦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未来房地产调控仍将坚持控制投资性需求,同时满足市场刚性需求。人们习惯将与房市有关的利好政策信息定性为"救市"。但实际上,开发商与其抱有楼市调控放松的幻想,不如抓住刚需族,解决当下的困难。·太原市增加中小户型商品住房供应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支持中小户型房源开发。2011年前11个月,新审批的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全部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  相似文献   

7.
扩招等因素使高校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而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处境被形象地描述为"夹心层",其就业成本更应该得到关注。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为例,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成本以问卷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就业成本的主要构成内容及降低硕士毕业生就业成本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择业观、违约等问题 ,暴露出思想道德问题。为了让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 ,减少国家、用人单位集体、大学毕业生个人的损失 ,高校要对大学毕业生加强就业过程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与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矛盾性问题表现在:社会发展需求与就业者个人意向之间的矛盾、高校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就业学生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期望值之间的矛盾以及就业工作的社会化与功能滞后的就业指导系统等方面的矛盾。应从人才结构、就业观念、就业指导等方面予以改革。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住房改革的本意是为了改变计划体制下福利分房的不公正性,但是由于社会分层和制度排斥的事实存在,城市边缘群体的住房利益仍然得不到保障。研究发现城市边缘群体内部住房利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原国有企业的人员因其曾得到过单位住房资源,其住房条件要优于其他边缘群体。此外,在实际的住房保障体制中大量城市边缘群体中的"夹心层"以及"外来流动人口"被长期排斥在外。笔者认为,发展廉租房,扩大廉租房的供应范围,是解决城市边缘群体住房问题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大学毕业生住房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近几年房价的上涨,大学毕业生们在刚毕业几年间的住房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住房问题不仅影响他们毕业初期的几年,甚至影响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他们住房问题解决的好坏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的现状调查、分类,并且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原因,找出住房最困难的人群,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郑州高校青年教师收入现状、居住条件及郑州市商品房价格的调查,高校青年教师应属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国家应将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纳入城市保障房建设规划。同时提出了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的具体对策,供政府有关部门制订政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提出基于PPP模式建设政府和民间资本共有产权的"青年公寓",将高校毕业生低收入未婚群体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从政策上解决他们的婚前过渡性住房问题,以期完善现行住房保障制度,并通过引进民间资本的投入,实现高校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蚁族"保障性住房PPP建设模式进行了设计,并对相关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政策性住房金融是一国住房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居者有其屋",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调控手段.我国目前的政策性住房金融还不完善,面对高房价,大部分民众买不起住房,所以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政策性住房银行.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及立法,揭示了建立健全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我国政策性住房银行的立法建议及其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试论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就业难目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一系列诚信方面的问题。为此,人才市场应加大自身规范的调节力度,用人单位应完善聘用制度,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谋业素质,全社会应努力构建社会诚信监督体系,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诚信问题,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6.
住房是一具有很强社会分层效果的变量。对湖南省的一个小城镇进行调查发现,小城镇居民的住房逻辑与中国大中城市的住房逻辑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在小城镇住房场域下,(1)城乡户口壁垒基本消解;(2)职业、学历、年龄等变量在度量住房差异方面解说力小;(3)对住房差异影响最大的变量是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小城镇存在大量的自建房现象,自建房现象使小城镇的社会结构似乎呈现出一种“融合”,并且“融合”的关键不是因为社会精英之间的“共谋”而出现社会资源配置一体化,而是凭籍“自建房”这一政策的实施,不同阶层的群体协同参与而出现“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农村住房过剩与城市住房不足矛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农村住房过剩与城市住房不足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矛盾。调查显示农民工家庭的农村住房45%处于浪费状态,但他们在城市的居住面积人均却只有4平方米。从农村来说,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回乡预期,建房潮留下的后遗症,农民工投资保值需求,农村宅基地政策的束缚等原因导致了农村住房过剩;从城市来说,商品房价格远远超过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低端房地产市场供给之路不畅,政府公益性住房因数量有限无法惠及农民工导致了农民工城市住房短缺。在对农民工住房理论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市场与政府干预两条解决思路,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谈高校扩招后四川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校扩招后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不只是学生自己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国家,学校,院系,教师,学生共同的事情。在对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后得出结论:“学校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调整课程结构。学生迅速转变择业观念,教师努力提高业务和科研能力、使教育理念、方法手段、知识结构尽量保持学科前沿,”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突破当前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困境,精准留用优秀外籍人才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重要的一环。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扎根理论,通过NVivo定性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全面分析,深入研究其就业流向抉择时的深层次需求以及当前留用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困境。研究发现,阻碍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留华就业的各影响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政府就业体系不完善;企业提供职业范围狭窄;所学专业与工作不匹配;签证审批严格;企业待遇较低;跨文化适应性较差。因此,文章提出政府、企业、高校三大行动主体应协同配合,吸引、留用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以加快我国建设世界一流人才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然而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难"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综合素质与能力偏低,择业竞争力不强;缺乏对职业的了解,普遍存在择业困惑;就业压力过大,择业心理失衡;求职能力偏低,择业成功率不高。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就业竞争力;科学定位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克服就业心态偏差,培养良好的择业心理;增强求职能力,提高择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