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源于后殖民批评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传播。本文将介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被引进、译介、研究和接纳的全过程,分析其对中国翻译的影响,提出对待该理论应当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弁言:在几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侧重于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的批判;第二期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前期哈贝马斯为代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理论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中国的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历了起步、奠基和发展的过程,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各自不同的角度,但总体上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中国电视剧经历了一个由诞生到发展、繁荣的艰难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20多年可分为初创期、停滞期、复苏期和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可分为成熟期和繁荣期。从中可以见出其受社会外部影响和内部规律制约的情形,有助于推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进一步繁荣。  相似文献   

5.
新批评是20世纪形式文论大潮中一个重要派别,其理论遗产至今影响深远。某些新批评派领袖人物长期居住在中国,与中国知识界关系密切。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论形成时,特别重视新批评;20世纪80年代“方法论热”中,新批评的地位最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批评的研究在中国向纵深发展,渐渐融入中国文论的基矗在当今学界推进批评理论的努力中,重估新批评在中国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信息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信息哲学研究三十多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探索与创立期,20世纪90年代的退潮和深化研究期;21世纪10年来的成熟发展和被再度关注期。中国信息哲学创立的标志是邬焜的一篇论文和一本专著:《哲学信息论要略》(《人文杂志》1985年第1期),《哲学信息论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而邬焜创立的信息哲学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他独撰的一本长达70万字的著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相似文献   

7.
发展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理论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传播理论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围绕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兴起的理论范式。由于全球大众传播领域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传播理论经历了自身理论范式的转换,并面对全球化的新发展视野。重新审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传播学视野中大众媒介的角色与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环境以及全球化的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从历史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林语堂在20世纪20-30年代对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吸收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这场论战在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情依据、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科、形成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基本范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前30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原著的译注与诠释期,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料的储备和知识分子的学习改造;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后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异化期.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无限夸大和片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某些思想观点,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新中国前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积极作用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普及和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转换,其消极影响是理论话语的排他性和保守性.  相似文献   

11.
在今天的韩国,以祖先祭祀为本质内容的中秋丧祭文化既是对韩国人最重要、在韩国社会中覆盖最广,又是最具韩国人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实,从新罗开始至整个高丽时期的近千年,韩国人的丧祭文化还是以佛教式为主导。然而,从朝鲜王朝开始,随着朱子学的“一统天下”和《朱子家礼》的普及,丧祭文化逐渐转向儒教式。这种转向不仅在丧葬形式上,而且在生死观上也都表现出了根本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在地两班”以“奉祭祀,接宾客”的生活方式,又为儒教丧礼文化在韩国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源头。中印佛教的传播,通常有海、陆两条道路。海、陆佛教交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打通。中印佛教交流实现了海、陆环形循环,相对于陆路佛教传播,海路传播研究相对要冷清一些。不过,钩沉中古时期的佛教入华文献,可以发现:自魏晋始,海路弘法的道路逐渐顺畅;至东晋南北朝,外籍僧人沿海路来华者渐具优势。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交流史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 ,“新国家主义”思潮在日本的迅猛抬头 ,导致了日本政治的极度右倾化。小泉纯一郎上台后 ,接连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 ,这是新国家主义思潮泛滥的必然结果 ,是一条通往“国家主义”的“精神隧道”。但是由于日本民族的独特性 ,使得日本在通往“国家主义”这一政治进程中 ,具有许多隐秘而独到之处。而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 ,就是以一种十分隐秘的方式 ,即通过对日本最强的传统政治力量———以神道教为话语背景的“天皇制”———的利用 ,以唤起国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忠诚。笔者尝试着从“认同”这一政治文化的角度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动机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自儒学获汉武帝批准登上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封建统治将儒学作为统治的思想工具也开始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辐射、传播,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且成为这个包容着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也受到儒学的极大影响,这和儒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传播方式有密切联系,本文主要研究儒学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17至18世纪,基督教第一次大规模传入中国,由此导致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第一次正面接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接触跟当下的跨文化交流与对话,跟当下学界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一脉相承。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今跨文化对话的起点,当今的跨文化对话,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继续。明清间两种文化传统在交往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所面临的问题,在当今的文化交往中依然存在;所以,可以说,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基于此,仔细审察、反思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的跨文化传播,对于比较文化研究,都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朝建立之初,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虽未中断,但并没有立刻形成高峰。只是到了永乐时期,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下才出现传播兴盛的局面。永乐时期,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自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译介到中国,并且颇受关注。但解放后30多年一直销声匿迹,直至80年代才有复苏。在纪德与中国的这种文学关系中,他的游记《访苏归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 ,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 ,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篇》“思无邪”的原意 ,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 ,孔子说《诗经》“思无邪” ,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 ,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 ,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唐朝末年以至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时期。动乱最初发生在中原地区,后来波及到全国各地,江淮流域也未能幸免。其中,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王绪、王潮“悉举光、寿兵五千人”入闽事件,便是最初发端于江淮流域的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一带的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由于该次移民以集体迁移的形式出现,迁移方向是相对安宁的东南沿海一带,迁移后果是以这些移民为主体建立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其移民领袖之一王审知成了开国之君;因此,这次移民无疑也是当时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移民运动之一,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儒学在经历了汉代的发展以后,至东汉末,由于社会的动乱,出现了短暂的衰落,然而,同样因动乱而引起的中原士民的迁徙,却带动了儒学由中原核心区向四周的传播,从而扩大了儒学影响的地域范围。曹魏立国以后,亦力图儒学的恢复与发展,在政府的倡导下,儒学化的地方官员多劝学兴儒,在地方行政中最大限度地推广儒家的文化价值,又加强了儒学的传播力度,重新巩固了东汉以来形成的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作为儒学核心区的地位,奠定了西晋儒学的分布格局。儒学在曹魏时期进行地域扩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塑造底层民众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