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南宋巴蜀散文作家林立 ,著述颇丰 ,体裁上以奏疏政论为主体 ,内容上以忧国忧民、救亡图存为旨归 ,文风通俗质朴 ,犀利简明 ,沉郁悲愤。字里行间 ,忧心如焚 ,忠心可鉴 ,全面展现了四川乃至全国军民抗击强虏的英雄史、腐败朝廷苟且偷安的衰亡史 ,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及广大军民的民族魂、爱国心和亡国痛。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历史上周边屯田问题的研究,多注重于内地军民在边疆地区的活动和作用,似乎边疆少数民族与这一问题无关。其实,早在西汉昭帝时,新疆少数民族即已在著名的轮台垦区屯田。本文所要探讨的清代新疆的回屯,不仅是清代新疆屯垦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军民一起,开发边疆地区,为祖国统一作出过贡献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3.
1、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3500万 长期以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数字一直说法不一。1946年国民党政府根据战时统计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认为军人伤亡为331100人,民众伤亡8420898人。1946年美国出版的《世界年鉴》认为中国军民伤亡数字为3500万,其中死亡1800万,伤1700万。日本历史学研究会在《太平洋战争史》一书中,也持相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模式研究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分析军民融合发展思想变迁的基础上,界定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涵,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了发展原则,并从模式的概念出发,以资源为配置对象,设计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军民融合发展思想的变迁反映了国家对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其本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目标在于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由体制融合、机制融合、法制融合和资源融合构成。体制、机制和法制三大体系的融合,有利于发挥政府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军民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是军民融合实现的关键路径,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目前,各地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发展条件参差不齐,因此,摸清各地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和条件以及评价出各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竞争力水平尤为重要。文章以四川为例,在分析四川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基础上,采用GEMS模型对四川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得出了四川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总体发展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但在企业、市场和环境等几个因素还不能很好地支撑产业集群发展,基础方面也还有待提高的结论。最后,对四川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军工业发展的潮流。英、美“军民一体化”,德、日“寓军与民”,俄罗斯“先军后民”,以色列“以军带民”,这些在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路径,为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西部地区川陕渝三地为国防工业建设重镇,在军民融合上已经发展出了“军地融合”“军民高新技术融合”“多主体协同军民融合”等三种路径。但在当今时代需求面前,我国国防工业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制度创新,加大、加快高新技术融合,构建集成创新体系,完善国家军民融合立法,提升军民融合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军民融合度的测算一直是理论界和政策界面临的难题。以军、民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利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经济部门要素产出差值,构建军民融合度的测算方法。基于中国1952-2015年的宏观经济数据,采用结构计量的方法,对中国1952-2015年的军民融合度进行了计算。研究发现:以军民分割的二元体制时期为参照点,中国的军民融合度在不断上升,其上升速率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规律,2015年中国的军民融合度达到了90%。  相似文献   

8.
技术转移、知识积累与军民融合企业成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军民融合的战略背景下,本文从技术转移角度研究了军民融合产业的形成、知识结构特征与成长能力.从技术、组织能力、企业文化三维度分析了技术转移及军民融合企业知识的结构特征,认为技术转移所导致的军民融合企业特殊的能力结构制约了其竞争能力与持续成长性,提出军民融合企业知识积累与能力结构提升机制,以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促进军民融合产业的竞争力的提升与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9.
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打造以地方高校为承载平台的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尤为重要.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重庆理工大学针对如何强化地方高校在军民融合制度中的定位,如何有效整合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资源,如何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和进一步提高军民科技双向转化效率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重点研究重庆理工大学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为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国外军民融合的经验是"军民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以军带民,以军转民。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是军工企业对陕西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军民融合的体制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军民融合产业的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融资问题依然突出;军工企业对发展民品重视不够,军民融合度低。国外经验对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启示是进行顶层设计,加强军民融合的制度创新;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制定法律法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北宋天圣以前川民「怀土罕趋仕进」。天圣以后,「应时务用」的观念成为了时代的主导观念,因而促成了「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的蜀学汇入时代的主流。这是三苏文章与欧阳修古文革新思想合拍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诗歌"活法"论已有较充分的研究,但对文章"活法"则极少有人论及。事实上,在吕本中诗歌"活法"论的影响和推动下,南宋文章学界一直涌动着主张"活法"的潮流,也许"调门"不如诗界高,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其势头却一点也不逊色。南宋文章"活法"主要讲为文曲折和圆转,而尤其注意对古文"活法"的发掘,并将它运用到时文写作之中。与诗歌"活法"论一样,这深刻地影响了南宋及以后散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子昂是隋唐五代巴蜀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议论文面对现实,直陈政见,表现了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忧国忧民精神;构思严谨,旁征博引,论证周密,说理透辟,条分缕析,宏丽畅达.其记叙文,抒情文也颇具特色.文章形式多样,有骈体,有散体,或骈散相间;继承中有发展,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开唐代古文运动先声.  相似文献   

14.
宋代古文形成了以"易奇古为平易,融排偶于单行"为基本特色的新体式,古文体裁也有新发展,表现为部分传统文体的扩张、多种新兴文体的开发和"破体为文"的盛行。宋代骈文在"变体为文"中创立了不同于"唐体"的"宋四六"新体式,骈文体裁发展呈现出庙堂之制专业化、文人交际使用普遍化和民间应用扩大化的特点。骈散体式并存互补,渗透融合,骈散体裁达于完备,渐趋分疆,最终使宋文文体演变达到相对平衡,并使古代散文文体格局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中国文章发展的重要时期,"文"的内涵与名称渐趋稳定,文章创作成果丰硕,论"文"之作在目录学上也开始获得独立地位.宋代崇儒右文的文化政策、科举制度的深入开展以及文章评点的日益风行都有力促进了文话这一重要文章批评体裁的兴起,而时文的发展尤为个中重要契机.宋代文话奠定了这一著作体裁的体制基础,在诸多理论领域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它的肇兴标志着中国文章学的成立.  相似文献   

16.
韩愈、柳宗元都树"文以明道"的旗帜,韩以道统自居,而柳虽崇儒,却出入佛道。两人著文都是"不平之鸣",注重文章抒情。韩愈不平既指个人遭际,也指国家命运;柳宗元出言多讽。他们艺术风格也不同,韩文雄奇壮大,柳文缜密峻洁。  相似文献   

17.
屠格涅夫是 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晚年创作的 82首“散文诗” ,以简洁、凝练的风格 ,隽永的笔调 ,抒写了作家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深沉思考。本文从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性格的赞与忧以及对爱情的张扬三个方面 ,探讨了他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18.
将散文创作的视角投向西部,这不仅是作家的使命,而且是中国文学的使命,更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山东作家郭保林的西部散文以气势恢宏的叙事方式表露出对西部的审美情致,以"思接千载"之势,将自然景观着上历史的色彩,以"视通万里"之笔,将山水物象镶嵌到历史的画廊之中,从而彰显出西部风情及西部精神的文化意蕴,突现出西部土地上所独存的生命意识,极为壮阔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颂扬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散文是充满着文化想象的散文。“文化散文”由余秋雨开其端,而真正垫实这一基础的是非作家专业的学者们的散文。这类散文是作者首先写给自己看的,因而真实、坦诚,充满了人文关怀。1990年代末期,史铁生、刘亮程等人的“个人化”写作使“文化散文”走向对生命独特体验的取向,因而使“文化散文”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