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草》是独语体的散文,是鲁迅孤独的个体存在凝练升华出的鲁迅哲学,显示鲁迅深刻、奇异的内心世界。鲁迅创作《野草》几乎与翻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同步,他创作《野草》时可能受了厨川白村文艺观及弗洛伊德梦理论的影响,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直觉、情绪,借鉴其理论来创作。压抑苦闷的生活激发了鲁迅的创作灵感,并在作品创作的意象中无意识地流露出鲁迅内心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鲁迅的思想发展特征,探讨了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本文指出,鲁迅处在思想发展的质变时期,"反抗绝望"是他创作散文诗集《野草》的主导思想.鲁迅的这种思想特点反映在散文诗集《野草》的具体创作之中,就是把反抗命运的挑战和表白独立、坚强的人格意志,作为了散文诗的独特意象,并且着意刻划出《野草》所特有的象征与朦胧美的艺术境界.本文认为,《野草》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心灵浩歌,它显示出鲁迅的心灵力度、生命力度,透露着鲁迅探求真理的光芒,追求卓越和崇高的艺术美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张承志是当代享有盛誉的回族作家。80 年代,他以《黑骏马》、《北方的河》饮誉文坛。进入90 年代,他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先后以长篇小说《金牧场》和融文学、历史、宗教为一体的长篇著作《心灵史》再次震动文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承志主要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奠定了自己独具风貌的作家形象。但我们多少淡漠了这样一个事实:进入“后《心灵史》”阶段的张承志,事实上已进入了一个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如果置他的散文创作而不顾,仅仅只是评论他的小说,我们就很难整体地把握定位作家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从平民意识、民族情怀、理想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张承志的散文。  相似文献   

4.
散文诗集《野草》是身处黑暗中的鲁迅在心灵的炼狱中熔铸出来的鲁迅哲学,其中的“梦”体现了他独特的梦意识和象征性的艺术实践。本文将从“梦”的叙述与“梦境”的角度对《野草》进行新的解读,以期能够抵达鲁迅诡谲的心灵深处与之对话。  相似文献   

5.
一鲁迅在其创作生涯中,不仅写出了传颂于世的小说和不朽的杂文,而且还精心构思了散文诗《野草》。这类作品尽管数量不是最多,不是“带露的鲜花”,而是“野草”,但由于它反映生活的凝炼,包容思想的深邃,表现形式的独特,其成就和影响并不亚于鲁迅的其它作品。《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优秀散文诗集。《野草》成于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陆续发表于《语丝》周刊。其创作时间与小说《彷徨》大致相同。一九二七年四月,鲁迅在广州白云楼汇编成集时,又加了  相似文献   

6.
云里风 (马来西亚华文作协主席 )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 ,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读他的每一篇散文 ,都感受到鲁迅精神的闪光。他对鲁迅的《野草》钻研透彻 ,烂熟于心。他的散文似有模仿《野草》的痕迹 ,但能袭故弥 ,他从现实的压迫和人情的冷暖中 ,从“虚无飘渺的梦境中”吸取了灵感 ,精心地构造他的散文。云里风注意改选、移植鲁迅的作品并加进南洋色彩 ,这一艺术经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已经发表五十余年了.许多研究鲁迅的专家和学者,曾给它以不同的评价.雪苇在他的《论(野草)》中,竭力缩小或抹杀《野草》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消极因素;而舒芜在他的《鲁迅的中国与鲁迅的道路》一文中,则又把这些消极因素加以扩大和夸张,似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这两种看法各执一端,夸大了《野草》思想内容的某一方面,而缩小或否定了另一方面,这都不符合《野草》本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当然,我以为,过去的大多数的评论,还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野草》作了正确的评价,也有不少较为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研读《野草》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鲁迅陷入痛定思痛的反思中。他从高蹈激进的战斗姿态转向沉郁凝重的对社会和自我的深层剖析,社会的危机在此时转化为个人的危机,并且凸现出内在于文化的批判与重建进程中深刻的矛盾对立。一本突兀离奇的散文诗集《野草》,蕴含着鲁迅思想跋涉的辛酸苦涩,而就在《野草》创作期,鲁迅以其坚韧的毅力完成了历史“中间物”自身的扬弃;在这一涅槃的过程中,带着中国文化的特定内蕴,《野草》触及到现代主义文学的几个基本命题:空虚,孤独,荒诞。 文明人需要有生存根基与去向才能稳固地生存下去,一旦根基动摇,去向傍徨,就会陷入追索生存理由与前途的痛苦之中,便会自觉到世界和人的存在是处于无价值无目的的空无里。鲁迅曾两次令人胆粟地面对着空无的生存。一次是在他否定中国旧文明的文学创作前期。他猛烈抨击旧的政治、文化、道德伦理体系,揭  相似文献   

9.
踽踽过客行     
春寒料峭。捧一杯苦茶,我又一次走进中国现代散文的幽深世界寻访“过客”——一个以倔强前行为特征,紧紧纠缠着希望与失望、热切与悲凉、慷慨献身的火炽与自我哀悼的忧伤的象征形象。他于中国现代散文世界中的最清晰映现是在鲁迅笔下,但他绝不仅仅属于鲁迅。他固然是《野草》中那个困顿不堪、前行不辍的黑衣人,但他同时也是石评梅笔下那个始终“燃烧着内心的希望,向黑暗的、崎岖的,荆棘丛生的道路中摸索着去更深更深的人生内寻求光明”的女子,是瞿秋白笔下被奇特的“阴影”领了前行的“我”,是巴金笔下为了寻找光明,宁愿“一个人寂寞地死在中途”的“人”……。他执拗地出现  相似文献   

10.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在我看来,鲁迅的气质毋宁说是位诗人。”从“气质”上对鲁迅作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实在是最有眼光,也实在是最有见地的。正是这个“气质”使得鲁迅的诗人的精神渗透了他的全部作品:鲁迅的诗作和散文诗集《野草》自不必说,他的叙事散文和小说也无不蓬勃着诗情。也许正是这种诗人的气质使然吧,郭沫若才敏锐地指出: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而“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