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而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目的和价值取向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唯利是图价值观的反思 ,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地域的限制 ,体现了人类自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它们都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都体现出对全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的内涵是价值取向的全面、协调和整合。当前我国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空间向度上夸大个人价值而淡化集体价值;时间向度上重视当前功利满足而忽视长远价值追求;内容向度上强调物质价值、科技价值和知识价值而藐视精神价值、人文价值和道德价值。促进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个体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精神文化,加强和改进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价值观的支撑,都有其价值观的定位.工业化社会以来,技术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在发展观中表现为以经济价值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追求.尤其是,人类在自然价值观和技术价值观上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失,从而导致自然价值观和技术价值观之间的对立和错位,使得人类的发展缺少了可持续的价值观基础.自然价值观与技术价值观的兼容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价值观的核心定位和现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心问题,也是其社会发展的伟大理想和终极价值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取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目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主体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价值,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价值取向的偏离,究其根源,就是人们对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上认识的偏离,拒斥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单向度的“见物不见人”。对科技的崇拜,对经济增长与物质财富的累加为终极价值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校正社会发展中价值取向的偏离,坚持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全面与协调。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 ,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个人本位目的论和社会本位目的论两种。因此 ,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 ,不同的价值主体 ,不同的价值态度及其冲突必然反映在这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冲突上。这两种教育价值观历来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论 ,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家往往意见不一 ,各执一端 ,使得教育价值取向长期在人与社会之间游离 ,呈钟摆现象 ,进而导致教育实践上的偏差。终身学习理论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一个科学的改革之路和总体构想 ,它超越了以往传统教育理论流派的历史局限性 ,以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为背景 ,在教育价值取向上 ,完美地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地协调起来 ,体现了人、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运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价值是教育科学的首要理论问题,也是左右教育实践选择的最深层次的因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论是对个人还是群体,教育都要谋求、选择某种价值.由此可见,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的决定因素.由于人们对个人与社会关系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教育价值观.即追求个人的、内在的教育价值观和追求社会的、外在的教育价值观.这通常被表述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正确地解决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既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并为其服  相似文献   

9.
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把唯社会价值观或唯主体价值现转变为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把传统的知识质量现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现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涉及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通过对传统发展现的反思,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还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协调的发展。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投使的时代理应终结,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此外人与人的和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和保证。人类社会中的不公与强权是导致生态失衡的深层原因。因此,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是社会系统各个方面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地解决了这个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问题,它是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观的统一。它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就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途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态不是停留在某一阶段,必须可持续地进行,这既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具有包容性、继承性和创新性、一元性和多元性、科学性和大众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是新时期我们党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提出的一项新思想和新任务。  相似文献   

13.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文化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文明以止,其必由学。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教育,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和而不同”的理念、倡导生态文明、树立非功利的社会本位观,促进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是人类文明进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及持续发展的伦理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造福于人类社会,达到自然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它涵盖着运用“和谐”这一自然规律范畴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责任”这一社会规律概念来理顺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从而解决人类对生态与社会两大系统中的关系认识及其行为准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法律价值的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逐渐恶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反映社会生活需要的法,作为引导社会成员行为的法,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纳入其中,而可持续发展价值也只有在立法和司法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现实途径;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是那种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文明的基础的社会阶段,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人的发展仍然具有不全面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文化教育,加强道德建设,是克服和消除人的发展不全面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鉴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理念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根据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发展观是人们反思工业现代化带来的生态危机、人际危机以及心态危机的结果,其目的在于修正这些危机,重塑一种全方位的和谐共存关系,实现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和谐共存是后现代主义发展观的价值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后现代主义发展观的价值核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理念,后现代主义发展观对我们宪政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它凸显了以发展权为代表的新兴人权;对传统社会价值体系提出了新挑战;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关于国际领域宪政文化交流及借鉴的认识等等。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载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学技术具有多重价值,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过程中,人们面临许多伦理问题和道德抉择,需要社会价值规范的引导。科技发展受到社会的选择、调节和制约。科技工作者承担着强烈的社会责任。科技创新和应用要以人类内在的、终极的价值为引导,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