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作为《帕梅拉》中重要的叙事元素,服饰是帕梅拉定义和言说自我的重要方式,并从某种程度上建构了她的身份和人格;服饰也是B先生控制帕梅拉身体和思想的特殊手段,是男性权力的试验场。从服饰角度分析帕梅拉的身份焦虑以及她与B先生一波三折的情感历程,从而揭示父权制社会中服饰政治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和压迫。  相似文献   

2.
以福柯关于凝视权力机制的论述为出发点,解读小说《帕梅拉》中的凝视现象,认为B先生和帕梅拉之间存在看与被看的关系,帕梅拉始终处于B先生的凝视之下。帕梅拉的身体是B先生的欲望对象,帕梅拉被物化;通过窃读帕梅拉的书信,B先生在身体与信件之间建立起隐喻关系,信件成为帕梅拉身体的象征;随后帕梅拉又在林肯郡庄园遭到监禁;婚后的帕梅拉依然要满足以B先生为代表的上层社会挑剔的审美眼光,帕梅拉始终处于被展示的状态,造成她的身份危机和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3.
有关《帕梅拉》的矛盾解读是多重张力汇合的结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认同到两种帕梅拉形象,一种为理查逊在小说中建构起来的作为道德楷模的帕梅拉形象,另一种则为帕梅拉在信件中建构起来的有着微妙心理的自我形象。这两种帕梅拉形象间的张力导致了《帕梅拉》的矛盾解读。  相似文献   

4.
塞缪尔·理查逊通过《帕梅拉》将新兴中产阶级进取向上的自我形象投射到帕梅拉身上,解构了血统、出身与"绅士"精神的所谓天然联系,用理性、自制等话语对传统"绅士"观念进行了改写。帕梅拉所隐喻的是理查逊等中产阶级道德改良者倡导的新绅士形象,及中产阶级通过道德改革实现社会权力结构重组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帕梅拉》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在世界文坛上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就是"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阐释帕梅拉和B先生各自的内心矛盾纠葛及其各自自我追寻的历程,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吕小刚 《老友》2014,(1):48-48
正现在的老年人知识相对丰富,并且爱生活、爱时尚、爱交际,比较注重服饰的选择与搭配,乐于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只要拥有健康年轻、积极向上的心态,把握一点服饰搭配的小窍门,老年朋友依然可以穿出不同的自己。首先要看服饰色彩搭配,一般有以下3个常识:1.同种色相配:这是一种简便的配色方法。即:把同一色彩、明度接近的色彩搭配起来。如深红与浅红、深  相似文献   

7.
时光匆匆,岁月如歌。当本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回眸百年沧桑,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世界变化得太快。就服饰而言,从清末民初旗袍的诞生,到三十年代女子服饰的繁盛;从六十年代“不爱红妆爱武装”,祖国一片“绿海洋’,到如今缤纷色彩,“时装渐欲迷人眼”,可以说,20世纪是中国自有服饰历史以来,服饰变化最快的100年。物转入菲衣犹在,几多兴衰,几多感慨。  相似文献   

8.
楚辞中的服饰描述有着丰富复杂的象征意义和极为重要的表达作用,这主要表现为:楚辞所写到的服饰常常是对人格之美的象征,并且楚辞中服饰所象征的美好人格有着多方面的内涵;楚辞中人物的服饰之美及有关描述象征和表现着一种强烈、执着的用世之志及此用世之志所遭受的重重打击;楚辞中有关服饰的某些描述还是人物在人格之美不获赏识、用世之志屡遭打击的情况下产生的忧结之情的表现或象征。楚辞中服饰的纷盛华美和香草服饰的频繁出现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楚辞服饰描述对人格和情志的象征和表达也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苗族服饰以其制作技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款式色彩之多样性特征,在世界众多民族服饰文化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的演变与转型,是苗族与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接触,逐渐地融合,最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把握苗族服饰的演变规律,探究苗族服饰现代转型的发展态势,找出导致苗族服饰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确保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传承及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清代女子上装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女装是我国古代女装发展的巅峰之作,其华美的服饰在我国民族服饰中也独树一帜,清代女子上装更是对现代服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女装款式和清代女装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阐述了清代服饰在我国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的经济、政治、满汉文化的融合对清代女子上装的变革所起的作用,以及清代服饰对我国现代服饰的影响,指出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清代服饰对于现代服饰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背景、享乐之风、不拘礼法等几个方面来剖析六朝奢华与飘逸这两种服饰风格的成因和表现形式,以及六朝服饰风格对后世产生的影响。阐述服饰风格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审美观念及哲学思想等息息相关,并指出奢华与飘逸这两种服饰风格一直并存在六朝之中,为不同阶层所演绎。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的频繁,民族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从而使唐代女子的服饰出现了新的特征.唐代女子的服饰式样之繁多、质地之考究、工艺之精良、开放程度之空前,均大大超过了前代.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述了阿里斯托芬之爱与苏格拉底之爱。阿里斯托芬认为爱的本质在于追求完整和整合,在于自爱;苏格拉底认为爱的对象是美善。阿里斯托芬之爱侧重于人的身体;苏格拉底之爱侧重于人的灵魂。而笔者认为人类之爱是在身体与灵魂的张力下生存,这种张力体现于"渴望"之中。爱的存在一方面渴望并由此维系着个体的身体和灵魂;同时又以这种渴望为内容,自由地敞开而又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4.
爱的本质在于付出和给予。儿童既是爱的被动接受者,也是爱的主动付出者。但在实际生活中,主动付出的儿童之爱常常被成人无意识的忽视。儿童之爱出自本能,源于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之爱在教育中首要表现为对环境的爱和对成人的爱。儿童之爱是儿童内在敏感性的源泉,影响儿童的自我实现;是儿童精神世界的表达,帮助成人了解儿童;更是成人的精神诉求,实现成人尊严的提升。儿童之爱的培育需要成人接受儿童的爱,尊重呵护儿童爱的天性,以爱育爱,实现成人与儿童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5.
简单来讲服饰就是我们穿衣戴帽之物,但细思量会发现,服饰实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古至今,服饰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遮羞蔽体的实际之物;二是划分社会等级身份的象征之物;三是人们生活美学的外在表现。在全球化视野下,服饰文化融会贯通,作为"衣冠王国"的中国走在时代的交叉点,国人迷失在怪乱纷繁的时尚中,一些人又开始在传统服饰中寻找民族认同,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一次次的"复兴"热潮讲述着中国人在民族服饰上的想象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黄蓓 《成才与就业》2009,(24):35-37
不少人,特别是那些爱漂亮的女性认为,职业装单一色彩与款式,彰显不出自己的个性美,穿职业装只是工作的需要。其实,只要善用饰品搭配职业装,比如项链、手饰、头饰、胸饰、丝巾、手表、领带等,也能起到点缀的作用,丰富服饰的表达力,增加服饰的感染力,从而点亮你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特点,运用博弈理论,探讨公安部门、群众、罪犯三者之间关系的博弈过程,分析公安部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合作博弈及与犯罪分子之问的对抗博弈的整体性功能·指出动态博弈时公安部门、罪犯、群众在博弈过程各阶段可能的策略选择的预测力、解释力.阐述了博弈理论在加强社会治安防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爱,含有爱护、爱惜、珍爱、敬爱、慈爱之意,是指人们的一种意识趋向和感性表达,既是人的一种心理的精神的状态,也是人的一种感性方式或行为方式。社会主义的大爱之大在于:大爱是爱人之爱,是深远之爱,是用心之爱,是持久之爱。  相似文献   

19.
重点阐述赫哲族的历史文化之概况、赫哲族民族服饰的主要特点以及赫哲族鱼皮服饰的工艺制作流程三个部分,以此递进的形式更好地阐明鱼皮服饰的工艺特点。  相似文献   

20.
浮士德知识悲剧的成因在于尘世之爱的缺失 ,他在正确处理尘世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关系过程中跨出知识悲剧的泥淖 ;但他还必须克服尘世之爱中所潜藏的悲观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 ,才能最终完成对知识悲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