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信用是维系和支撑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纽带,也是现阶段我国稳定和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重要的经济和道德的支撑。但是,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各种形式的信用缺失问题正在不断侵蚀和削减维系和支撑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信用链条,严重地制约和扭曲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从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信用缺失及其对农村社会经济的侵蚀的分析入手来力求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离不开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在通过参加各种经济组织融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更需要社会保障.组织化的农村经济与松散的家庭式的农村经济相比更有利于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如果没有建立各种农村经济组织,仅仅依靠政府和农民家庭,支撑不起来稳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种农民经济组织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中坚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末时期,安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变革都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徽地方政府也为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不同程度地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如推广经济作物技术、改良农产,兴办农业学堂、发展农业教育与普及农业知识,创办农政机构等,这些政策对安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安徽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引起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变革,具体表现在农产品的商品化、手工业的发展、集镇的勃兴等三个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安徽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社会经济依然是在徘徊、反复状态下畸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农村地区面临着医疗经济风险增大的困境,在村庄治理模式下,社会网络是否有利于降低农村医疗经济风险?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探究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医疗经济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1)社会网络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医疗风险,在控制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影响后,社会网络的作用仍然显著;(2)家庭收入成为约束条件,制约着社会网络在农村医疗风险中的作用,低收入农村家庭社会网络所起的作用显著;(3)从区域来看,在东部地区,社会网络对降低农村家庭医疗风险的作用有限,而中西部地区较为显著;(4)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网络对农村医疗风险的作用将会逐渐弱化。本研究有助于认识社会网络对农村医疗经济风险的保障作用,并为如何解决农村医疗经济问题提供初步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处于转型期的特殊状况,给广大农村社区的经济精英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农村社区的经济精英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掌握着农村社区众多的资源,在社区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优势成为其向政治精英过渡的筹码.集政治、经济特权与一身的农村精英们,为自身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凭借这些社会资本,精英阶层介入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并最终发展成为推进农村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困境的认识,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整个进程,具体分析我国农村经济中的获利机会状况。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与社会政治、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农村经济所拥有的不均等发展机会及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协调的社会文化已成为其发展的巨大阻力。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经营体制也日趋完善,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农村体制不完善,农村权力结构之间的失衡对农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对农村社会公正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养老保险功能急剧弱化 ,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很不相适应。为此 ,必须加快养老制度改革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当前要通过提高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认识 ,增强农民社会保险意识 ;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承受能力 ;理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搞好农村养老基金管理 ;广开社会保障筹资渠道 ,为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充足资金等措施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是一九八四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一支专门从事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专业队伍.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使其职能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拓展.一、收集、整理、汇编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资料,包括:组织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统计调查资料、农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统计调查资料、农村经济收入分配及效益资料和分县农村统计资料、全面观察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8 0年代 ,中国的农民阶层开始分化 ,各种类型的经济能人群体先后异军突起。其形成条件和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非农产业的迅速成长、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期待、农民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农村经济能人群体的崛起对增强社会活力、开发人力资源 ,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也对农村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不可免地要涉及"三农"问题。因此,要在理顺和谐社会和"三农"问题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探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从"三农"问题的现实状况看,应该从建设村级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意义重大,但其难度较大、难点较多:农村小康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特别薄弱;建设进程较慢;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农业问题矛盾突出,核心是农民增收难;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提出如下对策建议: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搞好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建设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小城镇建设,保证农民充分就业,有效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要着力推动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应着力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取代传统的土地保障制度,为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失衡现象:城乡、工农差距的扩大,财富占有与分配差距的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尽管一定程度的分化发展有其客观性并可以产生积极的效应,但过度失衡的负效应必须引起关注,并应采取措施加以矫正。  相似文献   

15.
农业税的取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仍然赶不上城市居民,且新的财税、社会等问题开始出现,其主要还是城乡税制的不统一,阻碍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影响农业税制的多方面因素,对于新型农业税制的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具有良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为了平衡农民的生存利益和农地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非农就业的预期稳定性,准确把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地适度集中的规模和范围以及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地适度集中的时机。为此,可以通过发展经济,解决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为了平衡国家的粮食安全利益和流入方的经济利益,必须严格管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耕地用途。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还应该平衡兼顾农村土地所有者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入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农民外出务工与劳务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劳务经济,有组织地组织农民外出务工是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由于长期以来二元结构的制约,加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低下,用工的不规范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一切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快劳务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其次要将培训和输出相结合,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实现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使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城里就业,实现农民"非农化"是我国劳务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广大农村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而人才资源较为匮乏,这是抑制农村地区其他类型资源利用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不应过多地夸大资金、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对农村地区发展的作用,而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和配置,其中领导人才资源更应该先行。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农民的社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农村社区教育落到实处。要保证农村社区教育的正常进行,必须注意其目的性、启蒙性、党政性、区域性、整体性、全面性等特点,农村社区教育应以培养农民承担各种新的社会角色,并促进农民个性的和谐发展等为主要内容。针对我国农村和农民所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一是要充分理解农村社区教育在农民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学校在农村社区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 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体,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