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犯罪的概念是犯罪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它是犯罪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只有对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做出一个科学、明确的界定,才能更好地开展对犯罪学基本理论范畴如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等问题的相应研究。而对于犯罪学中犯罪概念的科学界定需要建立在上位概念的澄清——犯罪学中“犯罪行为”之范围的界定及其价值属性、社会属性和法律属性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犯罪学的本体与范式都存在着价值与事实的重要分野,在其本体反思上应当确认犯罪作为价值中立的社会事实,在其范式上应当坚持价值关联的实证嵌入。面临着转型社会挑战的中国犯罪学研究,不宜试图穷尽犯罪的终极真理,应当在扎实推进犯罪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努力为组织对于犯罪的正式反应提供理性化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关照自我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犯罪原因非常复杂,它是犯罪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尽管犯罪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已达成共识,但在究竟哪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当然,现代犯罪学家大多倾向于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然而,既然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也是通过作用于心理促成犯罪行为,就必须探讨犯罪的心理动因。精神分析学作为深蕴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有助于我们揭示犯罪的深层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4.
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犯罪学的学科。作者论述了犯罪学及其分支学科,犯罪学与刑法的关系,犯罪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学的历史,以及丹麦的犯罪学的研究情况。探讨了犯罪地理学、犯罪社会学、犯罪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的区别和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发展历程上看,西方犯罪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我国犯罪学中的犯罪原因论在经历了早期的繁荣之后,也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西方犯罪学中,就如何发展犯罪学理论出现了证伪与整合的路径之争。我国的犯罪学从一开始就讨论整合的问题,造成了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原因论发展的困境。证伪与整合的方法应该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上发挥作用。就犯罪原因理论研究来说,应该提倡"片面而深刻"的证伪研究路径;而对于厘清犯罪学理论和面向治理犯罪而言,整合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犯罪现象的增多已成为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当下,大部分研究犯罪学的文献都主要着眼于法学角度,而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把犯罪现象作为社会问题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为此,通过针对性地对犯罪社会学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从而以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7.
犯罪原因的研究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而对犯罪原因的研究应该重在对犯罪行为的分析。笔者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阐述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一切个人行为的基本矛盾、个人行为社会化、越轨升级———犯罪行为等,系统地论证了犯罪原因存在于犯罪人的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不仅有个人、家庭、学校的因素,更有社会的因素.社会是犯罪学研究的背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增加与转型期社会失范、社会组织松散、管控不力、贫富悬殊、腐败严重、暴力文化泛滥等问题有密切联系.只有找出催生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深层原因,才能全面防治青少年的犯罪.  相似文献   

9.
很多学者以宏观的犯罪学视角对职务犯罪在当前社会所呈现出的特点为出发点进行研究,认为之所以在当前社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的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转轨时期的一些体制及制度的漏洞;2、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3、物质利益的冲击与诱惑;4、不健康心理的综合驱动。这些建议对于职务犯罪的预防控制很有借鉴价值。但职务犯罪形成原因多样,对于职务犯罪的把握不仅要注重宏观上的,更需要以微观犯罪学角度来研究,更多地以职务犯罪中的犯罪人为着眼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雷 《南都学坛》2009,29(2):102-103
实证主义犯罪学研究方法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犯罪问题上的运用,犯罪学研究也是一种社会研究。实证主义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系列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体系,支持着整个实证主义犯罪学的研究。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给犯罪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在实证主义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还需要采取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先秦儒家的犯罪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犯罪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先秦儒家承袭了前代的犯罪学思想 ,但又予以改造和发展。先秦儒家的犯罪学思想是世俗的思想理论 ,这一理论摆脱了神权的束缚 ,以民本主义的观点对犯罪问题进行了诸多探讨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曾有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的犯罪原因理论、先秦儒家的犯罪防治主张以及伦理(道德 )与犯罪之关系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论犯罪统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实证科学以统计为基础,犯罪统计是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国犯罪学理论研究的不发达与犯罪统计研究的落后有关。加强对犯罪统计的研究对促进我国犯罪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刑法学和犯罪学对犯罪概念的研究是割裂的和落后于时代的,某种程度上,不但影响了学科对话,而且使学科建设和发展陷入瓶颈。犯罪概念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追求跨学科的、统一的犯罪概念是不现实的。通过犯罪概念的考察,可以看出刑法学与犯罪学的正常关系应该为:在犯罪学领域,犯罪是一种社会事实,具有价值属性,体现在对其行为及后果的测量上;在刑法学领域,犯罪是一种规范性事实,是对作为社会事实的犯罪做出的规范上的价值评价,体现在对犯罪的处置上。  相似文献   

14.
传统犯罪学在我国一直处于刑法学的附属地位。在学科属性上,犯罪学被视为刑法学的下属分支学科;在研究对象属性上,犯罪学的"犯罪"被认定为刑法学的"犯罪"。但是,犯罪学远远超越刑法学所确立的范畴或刑法学无法完全涵盖犯罪学的全部内容,二者并非包容关系。从本质上来说,犯罪学有其自身的属性,即犯罪学在学科属性上是一门社会科学而非法学,其研究对象是犯罪社会现象而非犯罪法律规范。因此,在刑法学之外作出犯罪学本身的属性界分有其特定的恰切性。  相似文献   

15.
当前,电信诈骗被害人作为深受电信诈骗犯罪毒害的一类群体,其规模庞大、共性突出。基于犯罪学理论分析电信诈骗被害人被害原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在实践层面,提出预防对策,对打击电信诈骗也具有一定启示作用。从犯罪学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实证研究结论,总结归纳基于理论框架下的电信诈骗被害人被害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缺乏有效监督、尝试网络风险行为、个体自我控制能力低等是电信诈骗被害人受害的主要原因,应从减少上网时间、增加社会支持、减少网络越轨行为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电信诈骗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妨害疫情防控公务犯罪在社会全面开展疫情防治工作期间频发,不仅严重阻碍国家管理活动,同时也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与他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文章依托裁判文书网对湖北省典型案例展开实证研究,从犯罪学视角将疫情相关妨害公务犯罪的原因归结为犯罪主体的个人内因和社会外因。应当从培育公共责任担当、宣传法律及医学知识、完善社会保障和规范执法服务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内外一体”的犯罪预防和治理体系,从而降低妨害公务案件的案发率和转刑率,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7.
孙晶 《南都学坛》2007,27(4):94-97
我国对女性犯罪原因进行的社会学研究具有四种理论视角:社会化过程、社会变迁、社会文化和社会性别。前三种视角是传统的社会学视角,认为社会化过程的缺失、对社会变迁的不适应、社会文化的冲突和不良文化的影响是造成女性犯罪的主要原因。而建立在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社会性别视角的女性犯罪原因研究,则强调男女两性所占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上的不平等是造成女性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敌意”作为一个解析当下我国社会冲突与群体事件的工具性概念,引起犯罪学界很大争议.在犯罪学范畴体系中,从整体论角度看,这一范畴定位上需明晰三个维度:犯罪本源抑或犯罪具体原因范畴、犯罪学范畴还是社会学范畴、主要解释有组织性(群体性)事件还是个体性事件的基础性概念.在此基础,回应学界:该范畴定位为冲突现实所激发的特定犯罪问题的的原因概念,应“标定”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明确对现实特定犯罪现象所指涉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9.
随着犯罪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犯罪学研究成果颇丰,各种犯罪学论著为我国犯罪学学科建设和防止、减少犯罪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之争面前,犯罪学关于劳动教养的研究却沉寂已久。劳动教养制度在性质、范围、对象、执行各方面和犯罪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研究息息相关,犯罪学研究应该关注社会现实中的犯罪倾向和治理,应该在劳动教养制度存废以及改革发展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以完成时代所赋予的犯罪学研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解读犯罪观     
犯罪观是犯罪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犯罪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犯罪学理论的深化与发展,而且有助于科学地指引和规范犯罪治理的实践活动。完整的犯罪观大致包括犯罪本质观、犯罪关系观和犯罪治理观三方面内容。犯罪本质观强调以社会越轨行为作为犯罪的表现形式,以社会文化规范作为评价犯罪的标准;犯罪关系观要求通过把握犯罪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挖掘影响犯罪的基本规律;犯罪治理观主张政府等主体往往是在"运动式治罪"与日常性治理模式之间的摇摆和综合操控中,逐渐熟练掌握了犯罪治理的技术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