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布迪厄象征性社会实践观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是其社会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布迪厄反对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时间观,主张社会实践行动行为是惯习、资本和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理论是关于研究女性本质以及女性生存发展现象和规律的一系列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女权主义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性别和谐理论等。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惯习与场域、资本与权力、阶级与品味,以及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构建方法,即关系论与反思法等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惯习:对教育行为的另一种解释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学校场域中,有一种行为并不为常人所关注,也不为自身所关注,这就是惯习所导致的行为。惯习,作为“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其烙印深深铭刻在每个场域之人的身上,平添了场域关系与场域行为的复杂性。作者以独特的社会学视角,借助于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对学校场域中的一些教育行为作出了另一番解释,提供了另一种看问题的方法,并对弱势群体寄予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与“惯习”的引入有助于分析翻译场域和译者惯习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诗歌翻译场域与译者惯习关系契合或失和的考察,着重指出译诗的选材、诗人国别以及主题的选择和语言形式均受制于抗战文化场域的规则,同时译者惯习能动地建构和形塑翻译场域,投射出译者的主体身份和翻译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生死疲劳》为莫言在2012年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效助力。目前视《生死疲劳》为葛浩文翻译策略转向期的研究对象并运用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的研究较罕见。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惯习、资本、场域”分析《生死疲劳》英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深入阐释译者选取这些翻译策略及方法的原因和动机。研究发现,译者的动态惯习、葛浩文逐步积累的文化资本以及翻译场域整体态势都与《生死疲劳》翻译策略的选取有着不可忽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作为研究工具,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两起大学生杀人案进行案例分析,归纳两名大学生所处的家庭场域和校园场域的基本特征,并对他们在这些场域中逐渐形成的个人惯习进行形象模拟。结论认为: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畸形的场域、匮乏的资本以及大学生在场域中形成的扭曲的惯习这三个方面综合导致的,若要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应提倡场域内的生物链式良性竞争与规则的校正、协同,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场域资本,确立他们的良好惯习等。  相似文献   

7.
以布迪厄的“场域一惯习”理论作为研究工具,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两起大学生杀人案进行案例分析,归纳两名大学生所处的家庭场域和校园场域的基本特征,并对他们在这些场域中逐渐形成的个人惯习进行形象模拟。结论认为: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畸形的场域、匮乏的资本以及大学生在场域中形成的扭曲的惯习这三个方面综合导致的,若要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应提倡场域内的生物链式良性竞争与规则的校正、协同,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场域资本,确立他们的良好惯习等。  相似文献   

8.
作者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惯习、实践、场域概念和理论对贫困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贫困惯习”概念并分析出了贫困惯习的基本特征的几种形式。作者认为,贫困惯习的产生和发展在于贫困场域与贫困实践的滋润和丰富,要破坏贫困惯习,获得贫困人口的解放,就必须破坏贫困场域和实践策略。围绕贫困惯习,作者分析了惯习、场域和实践三者的互动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指导下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社会学的实证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自主学习能力分为五个维度:自我导向、学习设置、学习方法、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实证研究发现,惯习和场域因素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场域-惯习论能作为推动自主学习研究的新工具.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惯习是最有效的路径,同时应密切关注改善大学生学习的软件场域.  相似文献   

10.
布迪厄对社会分类的分析,是在对社会世界双重性的理解基础上展开其演绎的。他运用独特的分析工具:惯习、实践、资本、场域,从政治运作的视角对社会分类体系的形成、筛选与作用于行动者身上的实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布迪厄用一种生成的结构主义的思考方式,祛除了"社会秩序如何可能"的迷雾。对他来说,任何知识社会学或者文化理论,本身必然是一种关于社会分类的政治社会学。  相似文献   

11.
科学知识本性问题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所讨论的问题,布尔迪厄在《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在“清点”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布尔迪厄凭借场域理论分析了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指出科学是一种让某种发现面世的构建。这种建构主义的视角并不新颖,但其独特的分析方法让人耳目一新。针对其中的社会科学亚场,作者认为,只有用反观性这个武器才能增强其自律性,从而维护其合理地位。  相似文献   

12.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观是在继承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创立的,在实践场所(在马克思实践观中称为实践对象)上,布迪厄用场域概念代替了客体;在实践策略(实践逻辑)上,布迪厄用惯习概念代替了实践观念;在实践工具上,布迪厄引用并深化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布迪厄的场域、惯习和资本概念为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13.
在批判、继承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布迪厄提出:语言是整体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每日的社会互动中不断进行语言交换及表达。同时,他揭示了语言的转换可以表达其中的权力关系,从语音、语调到字词都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的阶级地位,每个人在使用语言时都展现了不同程度的权力。  相似文献   

14.
将布迪厄场域理论引入社区研究,以解释我国居民社区行动的历史、现状、成长及原因。认为场域理论可突破结构主义、功利主义、建构主义、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理论的局限,围绕行动者与环境的关系,全面地、综合地对居民社区行动进行解释。重点分析我国社区物质场域、权利场域、组织场域、文化场域的特点及变化,及其对居民社区行动的影响,不仅具有社区研究的理论建构意义,同时也具有社区研究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常被冠名为实践理论,然而,实践在布尔迪厄思想中的角色定位却是学界未曾明确澄清的一个问题。回溯布尔迪厄确立其社会学秉性的代表性著作,作者认为:与惯习、场域、资本等主要作为概念性的分析工具不同,实践在布尔迪厄的思想中主要体现的是本体论层面与认识论层面的意涵。本体论层面的实践,涉及的是行动者的社会存在形式,主要体现为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的特质主要包括时空性、无意识性、目的性和紧迫性等等;认识论层面的实践,涉及的则是有别于传统的实践理解方式的一种认识论的反思,这种反思主要借助于身体知识、历史感和象征炼金术三种方式,实现了本真地呈现本体性实践而又不致丧失实践的丰富性。通过还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原有之本色,布尔迪厄致力于克服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结构与行动二元对立的努力便彰显了出来。此外,实践理论所具有的现实社会意义与学科理论发展史意义也得到了凸显。  相似文献   

16.
广义资本和社会分层——布迪厄的资本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是其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资本既是场域中竞争的目标,又是竞争的手段。布迪厄的广义资本主要有四种形式,体现出他的学术宗旨和批判意识。布迪厄重点分析了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的资本之间可以进行转换。资本总量和结构是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资本理论有其理论贡献,但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17.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是从对以往形形色色的社会学二元主义的反思批判开始的。他指出了各种二元主义的唯智主义偏见以及反思性缺乏的社会性原因:个体研究者不同的社会出身和社会标志所导致的观点分歧和偏见、研究者在学术场域以及权力场域所占据的位置以及整个学术场域和研究者群体的集体性科学无意识。据此,他主张展开对社会学实践本身的社会学检验,即将社会科学建构研究对象的过程本身作为对象来研究。这是其实践社会学理论的伟大贡献。但是,由于忽视了构成唯智主义偏见的人类认知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与认知两方面原因的相互交织,因而布迪厄的反思是不够的,其实践理论在理论有限性上的自我警觉也因此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8.
布尔迪厄关于实践逻辑的论述对马克思采取了若即若离的态度。实践被理解为具有价值指向的行为,它是通过反复灌输而获得的实践感的现实化,这种现实化体现为策略并遵循了一种经济的逻辑。在这一理论建构中,布尔迪厄既不断回溯马克思,又总是试图回避这种理论依赖,而这恰恰暗示了两者在实践理论上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9.
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为指导,主要从其核心概念“场域”、“惯习”入手,分析清末民初翻译家苏曼殊汉译《悲惨世界》的动机和策略,指出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其个人的个性及价值观促使了译作《惨世界》的诞生,并影响了该译作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20.
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论研究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厘清文学场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对于我们准确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概括来说,结构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思潮及古典认识论传统都对布迪厄及其理论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