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独孤及的文学创作以散文著名。独孤及的诗只是他散文的余绪或补充。当有些思绪内容分量过少,或分量虽不少但不适宜作文章时,他就用诗的形式来表现。其“代书”诗突出的特征,是层次清楚、意思明了。其独好古体,表明他偏爱平铺直叙。独孤及作诗好用连接词,常形成诗句的散文化倾向。独孤及的诗歌语言出入先秦两汉典籍,体现出与文章同样的取材范围。我们在研究韩愈的以文为诗时,除了溯源杜甫外,独孤及也是个应该考虑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独孤及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散文在当时享有盛名,诗歌并没有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但在后世评论家的眼中,独孤及的诗歌仍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其诗歌中的散文化倾向,可以看作是从杜甫到韩愈之间的一个过渡,他对于推动诗歌革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独孤及,一位名噪中唐却寂寥于后世的古文家,其古文创作在韩愈、柳宗元之前,已斫雕为朴,复归先秦两汉之风,为古文大行其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独孤及的序文创作在内容、形式以及表现手法上都有突出特点而风流自得。  相似文献   

4.
今人言及古文运动,总以为韩愈、柳宗元首倡,实则之前即有倡导者。萧颖士、李华团结同道,广泛授徒,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文学集团,倡导古文运动。文章首先从师承关系探讨萧颖士、李华、独孤及、萧存、梁肃等人与韩愈的关系,从而厘清萧颖士与韩愈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从韩愈古文思想的几个方面来探讨萧氏对他的影响——文以载道、不平则鸣、务去陈言、气盛宜宣、尚奇、尚古;最后得出了结论:韩愈摒弃了萧氏文学思想中的一些流弊,并把萧氏之文学思想发扬光大,而且,韩愈和萧氏一样,重视团结同道,提携后进,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古文创作队伍,汇成了古文革新的洪波巨流,取得了古文运动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把唐代散文革新推向了高峰,因此他们在文学史上受到了高度评价,以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韩柳研究几乎成了唐代散文研究的同义语。尤其是韩愈,被宋人戴上了“起衰”“济溺”的桂冠,其他唐代古文家就更为他的盛名所掩。早在三十年代,李嘉言先生就曾指出这一点:“‘文起八代之衰’这个漂亮的名词,实不能让韩愈专美。唐之文章,在韩以前已有二变,陈子昂始脱恶习为第一变;元结以还,肖、李、独孤等又发扬光大之为第二变;及韩愈固已成熟,可谓第三  相似文献   

6.
唐代儒家保守势力代表人物韩愈(公元768—824年),曾写过《伯夷颂》。称伯夷、叔齐是“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的“豪杰志士”,宣扬他们的功德“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并且煞有介事、口气森严地说:“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这样肉麻的吹捧,简直令人作呕! 韩愈对伯夷、叔齐的吹捧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只不过是始于孔老二的历代反动儒  相似文献   

7.
多年前我写过一篇《王叔文的政治改革》,现在还有几个问题想写在这里作为补充。一王叔文的家世王叔文的事迹,见于韩愈《顺宗实录》、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但这几部书对他的家世却无一语道及。只有《柳宗元文集》中的《故尚书户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间刘氏志文》(卷十三),是探索叔文家世的一篇重要文章。这篇文章记载的原是王叔文的母亲刘氏的事迹,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  相似文献   

8.
叩齿三下     
羊白 《社区》2012,(35):1-1
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时,耳闻此地有一大颠禅师,精通佛理,道行精深。他决定去拜见这位禅师。一天.韩愈前来拜访大颠禅师,小和尚把他带到打禅定坐的大师面前。他开口问道:“请问大师,春秋多少?”只见大师一手拈着念珠,另一手叩齿三下,没有回答。大师这一莫名其妙的举动让韩愈如坠云里雾中,不知大师叩齿三下有何深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找出合理答案。一转眼三年过去了,韩愈脑中挥之不去禅师叩齿三下的玄机,他一直在苦苦寻找这个答案。  相似文献   

9.
关于独孤及的生平研究已经相对完整,而独孤及在“安史之乱”中的出行研究阙如,通过对《全唐诗·补编》和《昆陵集》诸篇目中的分析考证,独孤及“安史之乱”中入蜀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考证了独孤授、独孤绶本是一人,《全唐诗》收其诗时却作二人,是错误的.继而论证了独孤授乃其名,绶当是其字.最后考订了独孤授应博学宏词试是在建中元年初春,而非大历十四年,徐松《登科记考》误.  相似文献   

11.
贞元十九年韩愈谴谪阳山,他写了许多诗文记述此次行迹。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诗文分析,并参考其它史料,来考证韩愈贬阳山之地理路线,并略叙韩愈沿途心态之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韩愈诗歌,历来多有评述。本文从韩愈诗歌的抒情性角度分四方面加以分析,并寻本求源,说明其抒情性来源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来源于他明确的理论追求,来源于他对历代“缘情”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倡导古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韩文公庙碑》),远承西魏时之苏绰、隋时之李谔及初唐时之陈子昂,近接元结、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柳冕、梁肃等古文先驱人物,下开北宋欧曾王苏诸大家,“卓然树立,成一家言”(《新唐书·韩愈传》),使“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李翱《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其“摧陷廓清之功”(李汉《唐吏部待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发扬光大散文之勋,彪炳史册,惊耀天下,不可磨灭。然时至今日,到底韩愈所谓的“古文”的涵义是什么,尚无专文论及。一些论著虽偶尔说到,似乎并未解决问题。笔者不揣谫陋,在此略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4.
继承与创造──韩愈散文语言刍论郑国民“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①韩愈认为,语言是作文的基础,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材料。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语言的掌握和运用。韩愈的这个观点是他对自身经验的总结。“着唐之韩愈,盖尝谓‘世无仲尼,不当...  相似文献   

15.
我看过一篇章,题目是《韩愈(yù)买蜡烛》。章讲了唐朝学家韩愈小时候的事情。有一天,老师给每个学生几个铜板,让他们买一样能把教室填满的东西。只有韩愈让老师满意,原来他买了一支蜡烛,蜡烛的光明装满了一屋子。读完章,我觉得韩愈是个聪明的孩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李华是与元结、王维、肖颖士、独孤及等同时的著名文章家兼诗人。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很有特色,所作《政事堂记》尤为奇伟。但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文学史家和评论家都绝少提及。本文拟以评论《政事堂记》为主,兼述其生平和创作概况。 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生卒年不详,但《旧唐书》本传说他在开元二十三年擢进士第,《新唐书》本传说他卒于大历初,可知他的生存年代约在开元元年(713)前后至大历元年(766)前后这段时间内。又据独孤及作《赤火中集序》、两唐书本传和他本人间在文  相似文献   

17.
独孤及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散文创作是中唐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作为以弘扬儒道为己任的古文家,其思想的主体是儒家思想,他又信仰禅宗北宗,同时他也是唐代科举制度史上惟一的一个以道举及第的士人。独孤及对道学的学习受时代的影响,其对道家生活方式的理解及《毘陵集》作品中的道家图像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中唐时期的权德舆(字载之,《旧唐书》卷一四八、《新唐书》卷一六五均有传),伯仲于李华、独孤及等,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在古文运动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同时,就其生活意识或生活感情来看,笔者认为他可算是一位后代文人的先行者。他对元和时期文人们的影响很深,并且可以通过他们下连到宋代。但专门研究权德舆的论文极少。他的年谱也仅有韩国学者金时俊先生的《权德舆年谱》(《中国学报》7,1967,韩国中国学会)一篇,而金谱又有不少欠妥之处。于是笔者基本上依据权德舆自己所写的作品,重新编写了这篇年谱,以供研究者们参考。关于权德舆的生平,傅璇琮先生主编的  相似文献   

19.
韩愈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人们对他的评论又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所以对他进行研究讨论还是有必要的。不过,欲论韩愈其人,首先须论韩愈其道。其道乃是其人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评论韩愈所最须深入钻研的课题。即如韩愈为文,也是主张文以载道,在韩文中直接间接谈及道的很多,且有《原道》这篇专论流传于世;同时韩愈还特别提出了道统说,并以继承和发扬道统自命。韩愈实不愧为特异的道学家,他的道学也是突出地别具特色的道学。所以根据韩愈其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须从总的倾向性上剖析其道的内容实质,这是决不能回避或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独孤氏是北朝隋唐时期重要的姓氏之一,曾涌现出不少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如独孤信、独孤永业、隋文帝独孤皇后、独孤及等。前人对独孤氏祖籍问题并没有全方位综合性地加以研究,几乎都仅仅停留在史书记载上。独孤家族与洛阳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目前居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的一部分,也是由独孤姓演变而来的,他们的祖籍应是河南洛阳。文献对独孤氏的记载多有谬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