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鹏 《东方论坛》2011,(5):40-4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中国民族学的基本理论之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术界应该进一步扩展该理论的适用范围,并将其划分为三个层面。狭义层面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适用于中国大陆56个民族之间,中间层面适用于大陆与港、澳、台同胞之间,广义层面适用于中国与海外华人之间。三个层面的划分建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始终围绕民族认同这个核心论题展开,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重新梳理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费孝通教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见的结构图.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和传播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到"共生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各民族共生空间、经济共生态、政治共生态、文化共生态这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共生"思想,提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上倡导"共生互补"理念,并作为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前瞻性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于《乡土中国》中提炼的"差序格局"概念,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经验考证和理论探讨。当前,以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论"为基点大致有三种研究路径:描述性、建构性和理解性。对"差序格局"的经典诠释应认识到它萌生的学术接力过程、经验和理论内涵、拟喻手法以及对理想型态与现实层面的探究,这对厘清许多争论大有裨益。"差序格局论"揭示了不仅传统中国,而且转型中国社会内核也始终是一个"推己及人",依次向外伸缩逐渐扩张的"熟人社会圈",这其中理解"意会"规则显得意义重大,需深入发掘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是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模式的重要概念框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仍呈现出一定的"差序格局"特征。"差序格局"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由特征、性质、主体、形成机制四部分组成,其中,形成机制是基础,当它发生变化时,其他三部分也会发生变化。社会转型期中的"差序格局",由于其形成机制发生变化,进而其特征、性质和主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变化后的"差序格局"被称为工具性"差序格局",而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则被称为经典"差序格局"。就其要义而言,前者更加重视"利",后者则相对重视"义"。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民族学、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整体性宏观研究“中华民族发展的一把钥匙”。历史上在云南蒙化彝族地区(今云南巍山)的“土司制度”,不仅维持了封建国家统一的“一体”格局,也促进了作为中华文明“多元”组成部分的云南西部蒙化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从土司制度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普遍推行可看出,“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古代就早已是我国各族儿女认同的共同目标,土司制度对此格局的最终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容器隐喻是空间隐喻的子类,通常使用容器类图式表征事物的相似性或是否在同一类别内。采用容器隐喻研究范式研究社会关系认知,能够发现群体间社会关系认知的差异并追溯其原因。众多因素影响容器隐喻,差序格局是其中之一。差序格局理论与容器隐喻有共通之处。在多民族背景下研究容器隐喻,不仅能证实差序格局理论的心理现实性,还能为我国"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工程提供科学理论和合理政策建议,推进民族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解析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及其演变,探寻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轨迹,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从中看出,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中国境内)、统一多民族中国三者之间虽然范畴不同,却三位一体,多元一体格局本身的形成、稳定与危机,同中华民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70年以来,费孝通就中国社会陆续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论"多元一体"理论"文化自觉"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种主要理论全都显得有些过时了,都需要向前推进,以便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大转型要求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总结中国经验、讲出中国理论。然而,面对理论创新的不足,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亟需形成新的学术理论或者研究范式,也正在形成从"差序格局"到"社会结构转型",从"多元一体"到和"一国多族",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变中。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教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发表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我国民族学界更是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中华民族的热潮。其表征有二:一是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一部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术文集,所收几位专家的论文,为费孝通教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进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东青岛3个社区的事例考察,以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式对社区结构进行描绘,进而探讨了现代中国基层社会结构变动的个性化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形态的社区形成显示出"差序格局"的结构性特征的共通性与稳定性,从"基层结构范式"视角探究中国基层社会结构变动的逻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社会阶层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发掘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价值的基础上,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界定标准对新社会阶层理论进行分析,以求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现代转型。从实践意义的角度观察,新社会阶层理论不仅符合社会转型的客观实际与基本趋向,满足了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而且能够合理引导新时期各阶层的利益博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作为新社会阶层理论不单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社会阶层科学的一种科学界定和评价,同时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异同点.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在哲学基础上,前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后者以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指导;(2)在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上,前者是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后者则是为资产阶级服务;(3)在价值源泉上,前者主张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后者却认为效用或最后效用程度是价值的源泉;(4)在价值度量标准上,前者认为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者认为是边际效用等等.共性方面体现在(1)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同;(2)立足点都是市场经济;(3)在本源上,都属于价值论上的"一元论"等等.同时指出,应当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论,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考察了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秩序,分析了“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结构,认为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基础上形成了乡土交往伦理,主要包括血缘决定的家族伦理、地缘本位的熟人信任和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等三个方面。血缘决定亲缘关系、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和人际交往关系;地缘本位决定了乡土人际交往和熟人信任的交往范围与原则;与团体格局相对的差序格局实际上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的,体现了中国乡土独有的公德与私德以及自我主义特性。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中国知识型失业凸显了体制转型的失谐,其成因套用西方就业理论解释显得捉襟见肘;而仅仅归因于政府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制度缺失或归因于高等教育、社会中介、社会观念等因素也显得差强人意,它们虽重要但非主要.影响中国知识型失业的主要的变量,一是劳动用工制度或就业市场体制;二是工业化战略中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因素.前者属于"生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是它高于其他有关社会发展学说而赋予自身真理性的关键之所在.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对解决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仍有实质性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理论鲜明地贯穿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思想,在理念上是一脉相通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首要的思想来源,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和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理性是经济理性盛宴之后成长范式的转移,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在发展不均衡与分配不公平的基本国情观察下,中国的环境利益分配表现为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的面向。环境利益地区差异是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与环境污染的差异,并且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基础上呈现的;环境利益城乡差异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造成农村自污染与污染制度性转移的环保哲学。在这两个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了环境优势者和环境弱势者,究其深层原因,则是经济贫困、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的经济社会发展维度表现。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学建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网络社会既是一种社会形态,又是一种社会建构。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是生产工具进步的产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它与现实社会相对应,是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前一种理论是描述模式,后一种理论是分析模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后者的客观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学术表现。本文以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二分为基础,分析了网络社会的性质和它与现实社会的区别、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网络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力图勾画出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轮廓,意在为后现代社会学的重建做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音和语义通过社会约定俗成的统一体,词汇的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词汇的变化离不开社会.我们可以从词汇变化了解社会的过去和现在,也可以从社会变化中找出词汇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词全方位地增长,感情色彩词的褒贬义转移,外来词的繁荣,专门术语生活化以及网络用语的盛行都反映出了社会变革对词汇系统的巨大影响.其变化是词汇内在结构、功能与外部社会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希腊的存在论哲学确立了知识论与人生论的统一模式,它以知识论为显性表现,而人生论则隐于知识论之中.从静态看,知识承诺着价值;从动态看,追求知识的行为就是追求价值的意义行为.其趋向不是知识的功利性,而是知识的人本性.这种知识境域在科学主义文化大行其势却又困难重重的今天,无疑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