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耶鲁学派”成员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是建构审美经典理论的著作。经典的特性在审美的特性之外,思想意蕴和社会历史层面的意义也不可剥离,同时对经典原创性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种经典构建理论在文学阐释的未知性影响下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当前文学经典研究热的兴起是20世纪思想、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文学经典的理论研究中,有关经典性、经典化机制、经典化与文学史的关系、后经典等理论阐释方面成果丰硕。文学经典的建构性及其恒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经典化过程中的建构主体——读者审美心理及其历史变化,文学经典内部、外部、内外之间的矛盾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3.
当代叙事美学资源远未走向枯竭,相反,叙事审美作品的复杂、纠缠、含蓄的审美特性,有待于通过与当代不同媒介表达的比较分析获得更深刻和多样的阐释.经典的替换、补充、淘汰、更新是一种常态,而正是这种常态,需要叙事理论研究者对这种“常态”作出理论的回应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当下文学经典深陷"去经典化"的泥淖而遭粗暴"大话"、"改编"和"戏仿",文学经典如何抽身再经典,重释文学经典、厘定经典的品性和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文学经典在时间上是历史的、连续的、永恒的;在从空间上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具有话语张力性、审美指向性、形上超越性以及净化、审美、文化等特点和功能。当前去经典是经典适时的自我调整,足以相信在经典、去经典和再经典的否定之否定后,文学会开辟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文化,特定文化反映着特定时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理想.在“红色经典”文学中,除了诠释革命理想、弘扬社会主旋律,融合展现出了解放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意味着“红色经典”文学具有综合的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的审美意义.通过研究“红色经典”文学产生时代的文化体制及社会审美文化,从由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语言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所表现出的审美文化,进一步挖掘“红色经典”文学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6.
经典美学的危机与大众美学的崛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笼罩下,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并被神圣化,而昔日的现代性的神圣价值则被日常化;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像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理应做出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审美构成源自于文学经典审美构成的四个要素,即审美性、时代性、典范性和永恒性,以之审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经典性及艺术贡献将使我们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历史地位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哈罗德·布鲁姆以一种"对抗性的批评"来坚定守护西方文学与审美传统,通过文学经典的阐释和对审美价值的强调来坚守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矫枉过正的理论态势来匡正现实文化生态,建构美国的时代文化精神。这是深入理解布鲁姆美学思想的重要路径,并且,无论其丰富的思想和启示意义还是其作为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感,都值得研究镜鉴。  相似文献   

9.
诗话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形态,以其丰富的接受文本内容、批评主体的个性化与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尚,成为李白经典接受与阐释的重要载体。清诗话具有非常典型的"历时接受"特征,包括经典文本和接受文本的双重接受,前人的阅读经验和审美发现是清人论李白的重要阐释依据。清人对前代李白诗论的大量接受,形成厚厚的经典阐释层,既丰富了清代李白经典接受的诗学思想与审美意蕴,同时也体现了清代诗学实证性、累积性、专门性与细致性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二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研究的涉及面较广,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经典研究热中仍颇显冷清,需加强和深化。从研究范围看,有必要扩大研究面,揭示古代文学经典及经典化的系统性和独特性;从研究层面看,有必要结合经典的创作者与接受者。经典的内质与经典遭遇的文化气候,论证古代文学经典及其经典化过程;从研究方法看,对比研究、实证研究,需进一步完善;就经典本身而言。则需以当代意识作出新的诠释与判断。从经典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利于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人文意蕴。探索文学的创作活动和传播接受之间的联系,发掘文学内在的审美属性和外在的历史文化属性之间的关联,揭示古代文学思想价值、审美价值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