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在褪却浪漫主义的光芒之后,实现了其哲学的现实转向,这为马克思政治理论作为一种实践中的反讽哲学提供了思想基础。本文从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中寻找现实支撑点以及其博士论文与笔记中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研究两方面出发,论述了马克思如何为浪漫主义的形式反讽应用于实践找到了可行的理由与现实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对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考察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向度。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所体现出的人类自由作为理性维度,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原子论中所体现出的自我意识的个体能动性和自由意志的分析,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政治生活的深刻洞见,也表达了马克思试图通过哲学实践来改变现实世界,彰显了马克思从理想的政治向度走向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表面看来是在论述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实则在这种论述中表达了马克思本人对哲学的一种理解,这是通过自我意识、反思、原子的运动、感性等范畴表现出来的,本文主要厘清了哲学上的反思性思维与科学上的对象性思维的差异,并从中廓清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的核心反思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与对马克思其他经典著作的研究相比,有关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当前学术界围绕博士论文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期的思想倾向;第二,有关博士论文对伊壁鸠鲁哲学和德谟克利特哲学的探讨;第三,博士论文中体现的自我意识哲学;第四,博士论文中的政治学思想;第五,关于宗教批判;第六,博士论文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第七,博士论文初现的辩证法思想;第八,本体论解读。这些学术成果丰富了有关马克思思想的认知,填补了部分学术空白,但也存在着偏重微观研究、宏观考察欠缺等不足。  相似文献   

5.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的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代表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最初的重要成果。写作《博士论文》时的马克思还处于黑格尔及其弟子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对青年马克思有着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自我意识”在当时马克思的哲学里具有“本体”的意义,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思想基础是自我意识的本体论,即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人,它是以思辨形式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理论肯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臧否,开展了哲学征服宗教的政治自由诉求之研究.马克思高度肯定伊壁鸠鲁之异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偏斜说,以原子偏斜来暗喻具有自由意志与自我意识的政治人.原子偏斜运动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偏离封建专制统治秩序而自由的必然性规定,这种偏斜是因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而以偶然性形式生发而来.原子偏斜的后果就是原子的碰撞与排斥运动,由此带来一个公正的、代表契约和友谊的、全新的自由秩序.原子偏斜的政治自由意蕴探析,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种重要解读进路.  相似文献   

7.
在《博士论文》(指马克思在1839-1841年初撰写的博士论文一《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德谟克利特必然性的批判和对伊壁鸠鲁偶然性赞誉过后,马克思通过实在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的理解,颂扬了“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这样,马克思“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即揭示出伊壁鸠鲁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在《博士论文》时期,作为以理论的形式出现的哲学的实践,马克思具体化的实践概念体现为批判这一概念。批判既有德国浪漫主义“反讽”概念主观的、能动的一面,也包含黑格尔哲学的客观性维度,是二者的综合。批判或哲学实践所依据的是由法哲学提供的伦理生活、国家生活的理念,批判或哲学的实践的对象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一定的历史世界。因此,马克思此时所说的批判或哲学的实践,是面向政治的。由此可见,当马克思首次使用实践概念时,实践就意味着以对现实世界原则的哲学认识为前提,以哲人为中介,与政治相关的自觉地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动的活动。马克思成熟时期实践概念的一些基本规定性由此而得到了初步的显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以及究竟以何种方式批判甚至颠倒了德国观念论?回顾西方观念论的发展历程可见,柏拉图的观念论源于苏格拉底之死所带来的政治现实,其并非仅是哲学形而上学,同时也是规范性的实践哲学。近代观念论以主体为轴心所实现的表象哲学的建构,凸显了观念论作为哲学形而上学的一维。这一维度在康德批判哲学对同一性原则的质疑中趋于瓦解,却在黑格尔包含着差异性的思辨逻辑体系中重新被建立起来,使得黑格尔的"现实"在其"合乎理性"的意义上最终不过就是一种"观念"。在将黑格尔思辨观念论做主观主义误读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其进行了彻底批判,去除了西方观念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而上学色彩,让哲学再次成为直面现实社会政治体制的一种思想建构,被理性所吞噬的"现实"由此获得拯救。因此,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并非对德国观念论的颠倒,而是对这一哲学形而上学之同一性原则的拆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创新应该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意识中获得阐释。由古希腊奠定传统的西方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是哲学与政治的矛盾张力;就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整体而言,"哲学的政治"是它的基本取向,其实质是通过哲学遮蔽实践的政治意义,通过神化和物化自然使政治世界神秘化和"侏儒化"。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创新实现了从"哲学的政治"向"政治的哲学"的转换,具体表现是:通过实践哲学解放了被古典政治哲学遮蔽的劳动者,使自然与人的劳动实践建立起有机联系;清除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赋予政治国家由神秘的自然而来的形而上学特性,清晰地展露出政治的历史性和历史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树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理想,在大学学习及《莱茵报》工作期间,从抽象的社会理想转向对现实政治的批判.1844年初,马克思开始关注人类解放问题,完成了政治上的转变.此后,马克思哲学的每一次进展都是以论证共产主义这一社会政治理想为中心的,因此,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早期社会政治哲学思想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完整阐释其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与精神实质,而且还能够为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发展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正如从古希腊哲学中可以找到原来西方一切思想发展的萌芽和胚胎一样,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的博士学位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中,找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是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的:哲学与现实的同一性原则激发了马克思的宗教、政治批判,而包含在这一批判中的自我意识研究又反过来促使他明确了哲学的世界化诉求;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意图使哲学贴近现实的一次尝试,这一尝试虽不完全成功,但却启发他重新提出了哲学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要求以"非哲学"的方式发展哲学,而马克思也正是在把"纯哲学"转化为历史观、特别是转化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彻底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所有幻想。至于有研究者否认马克思实现了自己的哲学观,则是由于他们错误地将马克思的理论意图理解为了对具体经验现实的无条件的开放。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把"哲学历书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赋予被束缚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这绝不仅仅是出于他深厚的古典修养和文学浪漫主义情结。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宁肯被锁链锁在崖石上也不愿意作宙斯的忠实奴仆,以此来表明他痛恨所有的神。宗教批判是青年黑格尔派批判的出发点,"叛逆"的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和其他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布·鲍威尔的超越,指责他们只是对宗教不痛不痒的谩骂。马克思寻求一种更为彻底,颇具颠覆性的批判,他把以伊壁鸠鲁为主的自我意识哲学放在高于一切神灵的地位,以自我意识作为批判的武器,直接剑指普鲁士封建反动统治,彰显他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能忽略人的解放这一根本性的维度。人的解放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题,而且也是始终贯彻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命题,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第一次集中地表达了其深刻的哲学思维及其潜在的思想倾向,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赞扬了伊壁鸠鲁哲学对自我意识原则的贯彻和对宗教的批判,并暗含了马克思本人对自然界客观性的考察,而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命题也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哲学的实践性。从这四个层面进行考察,人的解放维度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能忽略人的解放这一根本性的维度。人的解放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题,而且也是始终贯彻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命题,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第一次集中地表达了其深刻的哲学思维及其潜在的思想倾向,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赞扬了伊壁鸠鲁哲学对自我意识原则的贯彻和对宗教的批判,并暗含了马克思本人对自然界客观性的考察,而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命题也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哲学的实践性。从这四个层面进行考察,人的解放维度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7.
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的宗旨。但国内外肯定马克思文化批判逻辑存在的学者总是囿于青年马克思的视角,这种理解看似肯定了马克思,实质误解了其文化批判逻辑的根本性质.我们认为,马克思的文本中存在前后两种异质的文化批判逻辑:一是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性质的,是不成熟的;一是1845年哲学变革之后逐渐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批判。本文从文本出发梳理出属于马克思本真的文化批判线索,并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中透视两种文化批判的方法论特质与效应,以期对马克思哲学的文化维度做出厘清。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早年接受了赫尔德、维科以文化哲学为内核的历史哲学思想和浪漫主义思潮,晚年又接受了文化人类学的思想。他把这些思想融入哲学创造之中,创立了以实践和辩证法为内核的文化哲学理论。这一理论分别表现在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对历史规律的探讨之中。在自我意识的研究中,马克思以偶然性和人的自由为主题,分析了感性人的存在的内在矛盾,建构了人的自我创造活动的本体论和实践的文化哲学研究范式。在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马克思以实践、异化劳动为主题,分析了人的历史性存在和发展,阐发了充满否定辩证法的历史主义原则。在历史规律的探讨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民族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的创造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建构了文化哲学的历史理论。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理论,马克思才超越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创立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传统,而拉法格、拉布里奥拉等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在不断地解读马克思的这些文化哲学理论中,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因此,如果不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就很难在深层理论上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变革的意义,亦难以理解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9.
试论马克思的哲学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践观点与批判精神的内在统一。实践观点的要旨就是:立足现实,改变世界,关怀人生;批判精神的要旨就是:批判现实,批判理论,批判自我;二者的统一就是:通过实践充分发挥批判的功能,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正是以马克思这一哲学观的创立为标志,马克思不仅完成了本人的哲学革命,同时也实现了人类哲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马克思的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魂,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了马克思的哲学观,才能真正"走进马克思",进而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研究方法转向的历史轨迹众所周知,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就读期间,由厌恶黑格尔哲学转向推崇黑格尔哲学。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受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影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问题上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