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代以来日本对东北的资源财富掠夺,是其自近代以来对中国资源财富掠夺的一个缩影。而且,日本对中国东北的资源财富的掠夺无处不用其极。本文从“发行不兑换纸币的方式掠夺东北财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疯狂掠夺东北矿物资源”;“十四年疯狂掠夺破坏了东北自然生态”;“掠夺使东北人民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等四个方面,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论证日本是怎么样从中国东北掠夺资源和财富的。本文批驳了日本右翼认为日本给中国东北带来了现代化的荒谬观点,指出日本在东北的所有现代化设施,其本身都来源于中国人民的血汗,并且其目的亦是为了更好地从东北掠夺财富。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上,日本是对中国煤矿侵占最多、统治时间最长、统治手段最为凶残的国家。从《马关条约》签订到日本战败投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为了满足本国工业及其侵略的需要,先后侵占了台湾、东北、华北、华中、中南等地区的百余座煤矿,掠夺了数以亿计的煤炭,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矿工伤亡,同时也给当地的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殖民势力深入中国东北农村,冲击了东北农村小土地所有者阶层.日本殖民者借口移民用地,掠夺或低价收购大批土地,加速了小土地所有者的破产;日本殖民者对东北农民的残酷剥削,导致大量小土地所有者赤贫化,集屯并村,使小土地所有者阶层加入到无土地阶层,加剧了农村阶级的分化和变动.  相似文献   

4.
论伪满时期日本对无籍朝鲜人的就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日本宣布在伪满洲国"撤销"治外法权,给东北朝鲜族社会,特别是给占有很大比例的所谓无籍朝鲜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日本为了稳定东北的社会治安,让无籍朝鲜人就籍,而其效果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5.
日伪对东北沦陷区的劳动力资源所实行的劳动统制政策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而发展变化的,从最初的限制华北劳工入满的劳动政策到放松对出关华工数量的限制并进而采取积极招徕华北工人的方针,再到对内加强劳动统制,实行“国民皆劳”的劳务新体制,劳动统制政策成为赤裸裸的野蛮掠夺劳动力资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服务的工具,给东北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仅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而且很快启动了《对满移民的全面方针和移民计划案》。通过武装移民、掠夺移民用地等手段,向中国东北移民2 000余户。日本向东北实施移民的行动,暴露了日本企图完全占有东北的野心。  相似文献   

7.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日伪在关东军武力保护和政治操控下吞并引领中国东北民族经济的支柱金融机构"四行号"及其他银行,于当年6月设立伪满洲中央银行(文中简称伪满央行).在其存在的14年里,伪满央行经历了奠定基础、扩展活动、走向灭亡的三个阶段,且根据战争的推进和时局的变化,伪满央行的金融侵略活动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和殖民地性质.日本利用这一御用工具对东北进行疯狂掠夺,其所掠夺的资源用于战争,给中国东北的民族经济和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8.
日本帝国主义从1914年至1945年间,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向中国东北疯狂推行移民侵略政策,不仅给中国人民,同时也给日本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罪恶之昭彰,已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然而,日本国内少数右翼分子和反动学者,仍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以维护所谓的"国家主义"和"民族尊严"为名,不断掀起"重新认识历史"的反动思潮,公然篡改罪恶的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鸣冤叫屈.大肆渲染日本移民对中国东北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为移民侵略歌功颂德.歪曲历史,混淆是非,这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东北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煤炭资源,据1948年的资料记载,东北的煤矿埋藏量为160亿吨。煤矿资源遍布东北各地,从东北北部的札赉诺尔、鹤岗,到东北南部的抚顺、本溪、阜新、北票都有重要的煤矿。东北地区的煤炭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开发的历史也很悠久。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的记载,早在秦汉时期抚顺地区已开始用煤炭作燃料。到了辽代,抚顺的煤炭已被用来烧制陶器和铸造货币。古代的士法采煤业一直沿续到明清时代。日本侵略者对东北煤炭资源的掠夺开始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为止,掠夺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其间大体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05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这一阶段掠夺范围主要是在东北南部;第二阶段是从“九·一八”事变后到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这一阶段掠夺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北。  相似文献   

10.
“满洲拓植公社”是日本帝国主义为适应“百万户移民”国策和全面侵华的需要而设立的。“满洲拓植公社”是由日本和“满洲国”政府合办的具有国家政权性质的现地移民侵略机关。它承担着日本移民用地的掠夺、经营、管理、分配、资金贷付、助成设施等任务,总揽日本移民现地的一切权力。“满洲拓植公社”在其存在期间,为获取日本移民用地,对中国东北的土地疯狂掠夺,对日本移民各项事业的助成不遗余力,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得力助手和“别动队”  相似文献   

11.
牺盟会是抗日战争前后国民党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和中国共产党组建的一支特殊的抗日联盟组织。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不仅表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前夜时阎锡山思想认识的变化 ,表现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与国民党中央政府对日本对红军的不同态度及他们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而且反映了中共中央、中共北方局对国民党合作政策不断修改的过程和中共党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面具体操作时极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透射出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实际抗日合作的重要一面。  相似文献   

12.
华中抗日根据地救亡歌曲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0年底,何士德、章枚、孟波、贺绿汀、沈亚威等著名音乐工作者先后到达华中抗日根据地。他们积极开展群众歌咏活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抗日救亡歌曲,用战斗的歌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励民众团结抗日,对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寇起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操纵伪"满洲国"统治中国东北达十四年之久.日本历史学家冈部牧夫的《伪满洲国》一书,深刻地剖析了这一傀儡政权的本质,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日本侵华的罪恶行径,并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清醒的反思,诚为研究伪"满洲国"历史的一部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粮食对根据地财政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其战略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为顺应形势的千变万化,盐阜抗日根据地不断调整和完善粮食政策.盐阜抗日根据地开展粮食工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粮食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盐阜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是苏北乃至华中抗日根据地粮食工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七.七事变"后,日伪改变了对劳工的限制政策,开始在华北及东北当地招骗大批青壮年到东北做工,对劳动力展开了疯狂掠夺。本文主要利用口述调查资料,对伪满时期东北劳工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伪满洲国建立之后,日本殖民主义者大肆宣传,日本民族不仅是中国东北的"原有民族",而且是最"优秀的民族"、"天生的指导者",为日本帝国主义操纵和控制伪满洲国制造理论依据。日本为达到控制伪满洲国的目的,由"关东军司令官兼帝国驻满大使"对伪满洲国实施"内部统辖",并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包括伪皇帝身边都安插着日本人主要官吏,对伪满洲国施行全面统治。同时,日本民族在伪满洲国还享有政治、经济等各种特权,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是伪满洲国的高等民族,"地地道道的满洲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初,朝鲜人因各种原因移居吉林地区,大部分因生计被迫移民,还有一些为政治、经济目的移民的人。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从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九·一八"事变以后从事工商业的人数明显增加。近代吉林地区是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中心,各种派别的独立运动团体活跃于此地。自移民吉林初期开始,朝鲜人就办起了私塾或新学堂,特别是反日爱国人士纷纷创办学校,进行反日民族教育。另外,还有宗教团体办的学校和与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办的学校。近代朝鲜人在吉林地区的人口变化、生产、教育及其反日活动,充分说明吉林地区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做出的英明决策.晋察冀地区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聂荣臻领导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部在此建立了晋察冀军区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对日伪军的艰苦作战中,不断扩大和发展了解放区,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为坚持华北抗战和争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辽宁国民外交协会是辽宁民众自发形成的反日爱国团体,它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侵略加深、东北政权实施收回国权运动、人民反目运动高涨的背景下成立的。它成立后,协助东北政权开展外交活动,宣传国民外交常识,抵制日货,其组织迅速扩大,会员急剧增加,成为辽宁国民开展外交活动的一个新途径。它对于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唤起民众的爱国主义意识.以及捍卫国家主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辽宁国民外交协会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