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应顺应贫困研究国际趋势其中国贫困走向进行相应调整,即顺应贫困演变趋势,从研究绝对贫困向研究相对贫困转化;改变政策取向,从关注集体贫困向关注个体贫困转化;拓宽研究范围,从研究物质贫困向人文贫困转化;转变研究方法,从一般经济学分析拓宽到制度经济学分析。在对策设计上,应从加强反贫困制度建设、实行瞄准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和关注人文贫困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
贫困动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的研究应注重其动态性。从贫困动态性的内涵和外廷,长期和短期贫困的发生率及决定因素,贫困进入与退出概率及影响因素以及长期和短期贫困的减少对策等方面对贫困动态性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梳理。研究发现,虽然不同研究在中长期和短期贫困的发生率上存在很大差异,但短期贫困的发生率一般要高于长期贫困;不同因素对长期和短期贫困的影响不同,其中受教育水平、抚养比以及健康状况对长期贫困的影响较大;贫困进入和退出的概率较高,教育水平低、失业等会提高贫困进入的概率,而教育水平高、非农活动等则会提高贫困退出的概率;增加人力和物力资本投资和收益以及社会转移支付等会有效解决贫困。  相似文献   

3.
与对贫困的物质关怀向人文关怀转化相适应 ,世界反贫困战略也经历了从单纯重视物质资本的投入向人力资本的投入倾斜 ,再过渡到向范围更广的反人文贫困的轨迹转化 ,对贫困的阐释就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开发政策主要针对农村贫困问题,但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干预将日益重要。从城市贫困研究容易争论的两个问题出发,简要介绍了中国城市贫困的由来及其原因,分析了城市贫困的特征及表现,并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实用了多种贫困测量指标对城市贫困状况进行测量,得出了城市绝对贫困在1989~2009年期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相对贫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公平程度也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等结论。最后,针对实证测量结果给出系列缓解城市贫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城市绝对贫困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下岗现象的继续增多,城市贫困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在诸多对贫困现象的研究中,人们的视线似乎主要集中在相对贫困上,忽视了城市中的绝对贫困。我们通过对南京市建邺区的调查认为,在整个社会发展、绝大多数居民生活有大幅度提高之同时,城市尚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生活几无着落的绝对贫困者。对他们可以从绝对贫困线和现实生活状况两方面来加认定。绝对贫困者已形成了城市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必须多方面综合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当前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标准属于与基本需求相联系的绝对贫困标准。2020年后的中国贫困总体上表现为相对贫困,即收入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收入与中位数收入的低收入贫困,但也有其他表现形式的贫困:如以“困”为显著特征的特殊群体贫困、刚性支出或不合理支出过量的支出性贫困、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城乡流动性贫困、受风险冲击产生的暂时性贫困,以及区域不平衡的发展型贫困等。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贫困的产生既有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亦有发展不平衡的症结,甚至兼而有之。基于此,反贫困的公共政策应遵循加强能力建设、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护等路径,从而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基础福利覆盖、发展条件和环境、就业机会、风险防范和兜底保障等。  相似文献   

7.
8.
论四种类型的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一个具有多属性规定的概念。它既是一个由划分贫困标准多元化所决定的多层次概念 ,又是一个由多种相关因素构成的多方面社会经济问题的总称。主要论述了四种类型的贫困 :物质贫困、社会权利贫困、能力贫困和社会资源贫困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致使“相对贫困”成为一个活跃的热词。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界定和测量贫困的两种方法,二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两种理念。作为政策理念,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既有差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对贫困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种发散的思维和包容的氛围,从而产生了多维贫困和多维贫困指数等新概念。在现代贫困研究的过程中,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是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在政策理念和行动策略上的响应,现在的问题是要将其落实到政策和行动上。  相似文献   

10.
作为能源大省的山西,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特征,山西减贫成效显著,但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并呈现出以暂时性贫困为主,多维度贫困并存的特征。致贫因素也更加复杂,自然和地理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收入来源单一,非农就业不足;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教育负担过重;医疗负担过重,因病致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缓慢等成为山西致贫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山西新阶段贫困特征,为政府制定更有利于穷人的扶贫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