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结构、语义、语用、语境等方面对"所"字的指代功能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所"字本用以复指动词或介词的逻辑宾语,在一般情况下,"所"指代的内容是可以还原的.在特定的语境下,"所"指代的对象是不言自明的,往往可以省略,"所"的功能由复指变为称代.所字结构的形成反映了陈述与指称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见"字指代意义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字古今常用意义表示"看见".而其用诸"见教"、"见谅"等结构中的指代意义,源于"见"字词义的演变虚化,并因同义词"相"与之相因生义所使然.  相似文献   

3.
判断词"是"不是通常认为的由代词"是"变化发展而来,而是由一个词分化而来."是"从日正",从产生之日就有"则也"(形而上学的"天"或"道")和"正于日也"(判断)等多种意义和功能.它最初是集多种意义和功能于一身、尚未分化的词;它之发展为判断词,是它的多种意义多种功能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语言中性化是应用英语的一个趋势,探究其演变历史和现状是很有趣的,也是很有意义的。纵观英语“性”的演变史,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由以男性为主导到朝向男女平等的变化,英语的“性”发展也有一个趋势,即由原来的以阳性词为主导逐步朝向中性化方向演变。该拟以名词“Man”和代词“he”用法的演变为例,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建忠认为"有""无"是约指代字、同动字、无属动字、助动字以及决辞.实际上"有""无"只能是同动字,不能是约指代字,无属动字、助动字和决辞只是同动字"有""无"的用法归类.  相似文献   

6.
7.
指代理论代表了中世纪逻辑理论的最高水平。奥卡姆把心灵语言的指代作为语义分析的首要对象,并试图把自然语言的指代规则应用于心灵语言。考察奥卡姆关于心灵语言的指代理论,并试图解决其中所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第三人称代词“其”虽然有时在句子中实指发话人“我”,但是不能翻译成“我”。这是“语用上使用方法的活用”,可在注解中说明其语用义,如翻译成“我”,便失去了这种特殊用法的语用意义。从常见例句看,“其”指代对话中的受话者‘你’或‘您’”的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韩礼德与哈森提出的衔接模型对奥巴马总统的一次著名的演讲中的指代进行分析。在这次演讲中,奥巴马总统向美国民众宣布本.拉登被美国击毙的消息。指代机制的使用不仅使演讲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令演讲获得语义衔接,使听者更好地理解演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很多使用"我"、"吾"的情况,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陶渊明作品中的"我"、"吾"有三种指代意义,一是相对于第二人称"你"而言的"我";二是相对于第二人称"你"之外而言的"我",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三是相对于命运和时间等自然运行情况而言的"我"。把握这些差别,对深刻领会陶诗的含义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概念是人们对反映对象的抽象,如果“反映对象”是不同的,则人们抽象出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会截然不同;因此,要科学定义“法”这一概念,首先必须准确界定其所指代的事物范围。然而由于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一些学者混淆种概念与属概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法律”与“法”相等同,以致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都未能科学界定“法”的指代范围。事实上,无论是从现实的语言习惯上看,还是从辨证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上分析,“法”都应是一个包括原始社会习惯法、阶级社会的法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规则”在内的属概念,而“法律”只能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阶级社会的“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古汉语中偏指之“相”的词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表偏指的“相”是副词,具有称代作用。本文认为表偏指的“相”应为代词。因为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应该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表偏指的“相”的语法意义是起指代作用,可以指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根据语言学中的递差理论,表偏指之“相”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由副词向代词的过渡,因此,把表偏指之“相”看作代词,比看作副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指代和照应无论从其性质、分类、方式还是表达形式的选用上,都对语篇连贯和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写作时,能够正确运用各种指代和照应,会大大提高篇章的连贯性。指代、照应与写作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语言基本功是成功翻译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英译汉中的常见问题为例,从句法构成关系、指代关系、暗引三方面说明了翻译不仅要讲究艺术技巧、功能、作用,而且要强调语言基本功,后者是翻译的首要条件,是避免误译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如此”的程度副词用法源于指示代词的语法化,当指代义消失时,发展为程度副词,其演变路径为:跨层结构“如此0”>动宾短语“如此1”>指示代词“如此2”>程度副词“如此3”。“如此3”萌芽于先秦,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在副词化的过程中,“如此”在语义上经历了指代义弱化、感叹义强化的功能扩展,在功能上逐渐由客观指代发展至感叹程度。通过对“如此”语义演变的考察,发现汉语中存在“指代>感叹情态”的语义演变序列,指代范畴和感叹情态范畴存在语义衍生规律,这种演变还具有跨语言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个绝对变化的整体,作为一套音义结合、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系统,语言的符号本质,即语言符号对客观世界的指代性和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它产生变化的根本内因.社会发展变化只不过是语言变化的外在动力,任何外在因素引起语言系统的任何变化都离不开语言的符号本质这一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指代歧义是指句子一个成分可以分别指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人或事,从而造成一个句子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依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是产生指代歧义的所在,原因是深层结构是大脑要表达的思想,不会产生歧义。对歧义的讨论是根据语言结构本身及句子中的词组成分的阿尔法移动这一转换生成角度来探求结构歧义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产生机制,在完全摆脱语境的条件下探求指代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只有语句结构本身提供了产生歧义的可能性,这种指代的结构才会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产生歧义。管辖约束理论指出在分析指代歧义时显示出一种指代管辖约束关系,其次,在结构歧义分析中,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应用于指代歧义的分析,并在控制理论中的地方域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句内外域和句外外域两个概念,这对于代词在域内或域外找到其两个或两个以上所指提供了证据。从语言本身局限性上讲是指代歧义的产生是由于深层结构被转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符号的不完备性和语义指代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阐述了语言的不完备性,进而从语言与交际的关系出发,指出语言的不完备性对交际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由此带来的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19.
大量出现在篇章或对话中的指代,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使得篇章的表述不显累赘,简洁明了,本文就《大学英语》教材对英语篇章中的人称代词指代作了深层解读,并对打破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使语言教学从句子层面上升到语篇层面上,从而使学生具有统揽全篇的能力,从宏观到微观、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并从字里行间领会作者含而不露的深层意思,加深对篇章的理解,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解和驾驭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