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14,(6):21-21
植物也长眼 动物长着眼睛,是我们看得到的,然而植物的“眼睛”长在哪里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只是它的眼睛不能被我们轻易发现罢了,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你可不要小看植物“眼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眼”、“眼睛”表示眼睛义位的始见年代、“眼”与“目”不复区别始于何时、“眼”取代“目”始于何时,学者们见仁见智,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眼”表示眼睛义位的始见年代应为战国时期,“眼睛”表示眼睛义位首见于汉代,“眼”与“目”的分别不复存在的时间应当推迟至宋元以后,“眼”在口语中取代“目”应当始于隋唐。  相似文献   

3.
张会峰 《百姓生活》2013,(10):74-74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注意用眼卫生,进而用眼过度或者营养缺乏等,都可能影响到“窗户”的健康。再有,一些药物服用不当,也有可能埘眼睛造成伤害。一般来说,药物的副作用常出现在胄肠道,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而引起眼部的不良反应,往往鲜为人知。其实,全身用药(口服或者静脉用药)或眼睛局部点眼药水,都有可能影响到眼睛。在服用以下这些药物时,应多加注意,片定期到医院查查眼睛。  相似文献   

4.
有句俗话: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是因为眼睛能真实地记录外在信息,也能真实地反映心灵活动。但是,有时候眼睛也会闹“情绪”,看到一些“幻象”。不过,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些“幻象”能提醒我们:可以酌情对身体进行“检修”了。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解题训练吴正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标题如人之眼睛那样传神,它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突出了全文的重点,含义深刻,是点睛之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解题训练,让学生从标题上去揣摩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会选材、谋篇布局乃...  相似文献   

6.
蔡登山 《社区》2009,(23):15-15
关于眼睛,有人说它是灵魂之窗,有人说它是秘密的锁孔。从它那儿。可以窥探内心,恋人对望着的含情目;船妇面对茫茫大海的,却是望穿秋水的倦眼;还有那说谎的眼睛、渴望的眼睛、哀求的眼睛、宽恕的眼睛……  相似文献   

7.
穆宏燕 《东方论坛》2013,(5):109-114
波斯细密画以苏非神秘主义哲学思想为自己的绘画理念和理论基础,以心灵之眼即“悟眼”去觉悟所画对象的“本真”状态,被画物没有远近大小之分,也没有明暗阴影,也不表现夜色。细密画的宗旨是描绘真主创世的“蓝本”,注重被画物的普遍性与共性,因而呈现出浓厚的程式化特征。在色彩运用上,细密画以“崇高原则”为本,描绘真主眼中色彩斑斓的世界。同时,细密画画家借由俯瞰视角——被视为真主俯瞰世界的神的视角、借由苏非神秘主义中“人主合一”的学说,让自己的个体精神消融在真主的绝对精神中,从而也获得了伊斯兰合法性。由此,在反对偶像崇拜的伊斯兰文化中,细密画获得了其宗教合法性,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一朵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8.
吕君 《今日南国》2008,(9):56-59
“当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什么也看不见,眼前一片黑暗时,我像被噩梦吓倒一样,全身惊恐,悲伤极了。只觉得我的世界充满了黑暗和冷清,那种感觉让我今生永远难以忘怀……”这是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自传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对自己突然失明后绝望心境的真实描述。眼睛常被喻指为人的“心灵之窗”,是人类宝贵的感觉器官:五彩编织的万象,要通过眼睛认识;外界信息的90%也是由眼睛来感受传递;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样样都离不开它。  相似文献   

9.
周一海 《社区》2012,(3):31-31
我国有句俗语: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是因为眼睛能真实地记录外在信息,也能真实地反映心灵活动。但是,有时候眼睛也会闹情绪”,看到一些“幻象”。不过,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些“幻象”能提醒我们:身体的状况已开始变差了。如常常眼前发黑、头晕眼花,或许就是血压出现了异常。—旦发现这些眼前的“幻象”,我们就可以酌情对身体进行“检修”了。 眼前一黑:应警惕血管的病变  相似文献   

10.
文眼,即文章之眼,以眼睛来比喻散文中的精警语句。它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对全文的题旨进行的高度概括与反复炼意,是立意的灵魂和炼意的升华。这正是陆机所云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中的起“警策”全文作用的、“居要”的“片言”。许多散文名篇中都有意设置文眼,巧用文眼会收到以下的效果:一、巧设文眼,可使文章结构严密《陈情表》中李密立足一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孝”字来陈情;《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围绕“熟知赋敛之毒有胜是蛇者乎”的“毒”字来立意;《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则紧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