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川击壤集》是北宋大儒邵雍的诗歌总集。诗集"第一现场"式地保留了邵雍大量的日常生活体验,呈现了在生、老、病、死等生存境遇下丰富多彩的身体样态,展现了易学大家邵雍鲜明的身体意识,以及面对生、老、病、死等人生问题时的真知灼见和旷达情怀。诗歌所描述,既有康泰身体的舒展自在,也有衰老身体的乐天顺化、病疼身体的超然达观。而面对死亡问题,邵雍继承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言说策略,借吟咏欢乐之生,表达了纵身大化、"真生""善死"的乐天态度。《击壤集》中多姿的身体样态是邵雍与世界"相照面"时的具身化表现,体现了浓厚的身体意识和鲜明的生死观念,这对理解邵雍整个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关于"色空"观念的阐释,对《红楼梦》有着很大影响。两者均通过与世人密切相关的"钱财""情色"书写,阐证"万物为幻""一切皆空"的思想,旨在劝诫世人莫要放纵自己的欲望,沉迷于浮华的表象。《红楼梦》在汲取《金瓶梅》思想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这可以通过"子虚之死"与"贾瑞之死"——两处死亡叙事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4.
中医病名的正确翻译建立在对中医疾病命名原则与对文字、医理的准确把握上,在翻译中要综合应用意译、直译、音译的方法。通过介绍《中医药学名词》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对疾病名称的翻译原则策略,对比分析四个译例,指出这两本书中还存在着诸多谬误亟待修正。  相似文献   

5.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是中国首部考证中医病名、证候的专著,著者余云岫对《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及《十三经》中的病名、证候作了精密翔实的训诂考证,堪称中医病证考释的经典之作。是书自序阐述了著者采撷文史古籍中的涉医资料,整理旧医书,“除死方休”之愿望,从侧面反映了余氏晚年对中医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真"的词源意义是充实,《老子》中的"真"均可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庄子》中的"真"有些可以从词源学角度得到重新解读,既符合具体文本语境,也符合其整体的思想旨趣。《渔父》阐述的"真",指的是情感的充实饱满。《大宗师》提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重要命题,"真人"指充实以道、充实以德之人。《大宗师》所述"真人"集中写出其充实博大、容藏万物之象。《德充符》刻画的全德之人,是"真人"的另一种指称。"真"的充实义引申有整全义,真知,是感官内通、知觉融贯的体道方式。真知,既指向道,也指向回归自身的生命。知,并非客观知识,而是感知和体认。"真"的充实义与"真人""真知"的哲学意蕴相通。  相似文献   

7.
甲骨卜辞"入自""入自日""入自夕"数见,常由虚字"叀"和"于"引导。此结构中"入"为进入之义,指进入某段时间;"自"相当于"于"。"入自""入自日""入自夕"为动词结构充当时间指称。"入自日"指太阳升起的时间段;"入自夕"指太阳落山、进入夜晚的时间段;"入自"为二者的统称,具体所指则应据前后卜辞而定。  相似文献   

8.
《增订注释全唐诗.陆龟蒙集》有《大子夜歌二首》:"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子夜警歌二首》:"镂碗传绿酒,雕炉熏紫烟。谁知苦寒调,共作白雪弦。""恃爱如欲进,含羞出不前。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相似文献   

9.
《琵琶记》中"似"类平比标记有"似""好似""一似""相似"。"似"也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表示差比。"如"类平比标记有"如""犹如"。"如"也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表示差比。《琵琶记》中还有"是""厮象""同""一般"等平比标记。"同"或与"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或用于否定句式表示差比。"一般"总是与"似""一似""是"或"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琵琶记》中"胜"类差比标记有"胜""胜似","赛"类差比标记有"赛""赛过",另外还有差比标记"强如""比""于"等。差比标记"比"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在语义上仍是表示差比。《琵琶记》中的比较标记与《张协状元》中的比较标记既有同又有异。  相似文献   

10.
"丕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金滕》中。"丕子"的释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大子""太子""长子""元子",一种是"疾""病""疾病"。两种说法的持有者都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文献征引、古音对比、关键词检索、文本还原等角度对"丕子"的释义进行正反论证,我们可以实现对这两种释义的辨析,并最终得出"丕子"应释作"疾病"而非"大子"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