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高校管理的"行政化"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诸多乱象之源,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高校管理"行政化"的表现及后果、高校管理"行政化"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现实的心理、体制基础,提出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对策思路。反思之余,本文认为,我国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任重道远,只能循序而渐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掀起了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学术讨论。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大部制改革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学部制改革对我国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实践作了探索。目前,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尚需深化。无论是二级学术机构的学部制改革还是职能机构的大部制改革,其主要目的都是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扭转资源与权力的不合理配置现象,实现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去行政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行政化问题非常突出.而在探讨高校如何去行政化问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视角,高校行政化其本质也就是在于高校的管理政治化,存在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基于人本主义视角,分别探讨了高校行政化现象中人本的缺失以及如何在高校去行政化中重拾人本,旨在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新体制.  相似文献   

4.
高校行政化被看作是阻碍我国高校发展的“罪魁祸首”受到人们的强烈指责,“去行政化”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但是,如果理智地思考我国的现实就不难发现,高校行政化并非一无是处,有它存在的现实基础和独特价值。现阶段,极端化地对高校“去行政化”,不但不利于高校发展,反而会给高校发展造成更大困难。事实上,在我国现阶段,高校完全地“去行政化”也很难实现。因此,在高校“去行政化”的强烈呼声中,冷静地、现实地思考我国现阶段高校“去行政化”怎样“去”、“去”什么,比较符合实际。在我国,高校“去行政化”至少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治理法制化,二是高校具有独立生存的环境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困境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我国高校管理"行政化"的内涵和"去行政化"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从传统观念的影响、路径依赖等三方面论述了我国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来促进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改革。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从高校去行政化的角度,讨论了大学行政化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在大学"去行政化"中的作用。认为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是高校"去行政化"和杜绝腐败的必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去行政化"。高校"去行政化"在理论上的探讨已比较充分,但现实中的观照却很少。现实中有一个各级行政领导严重残缺不全的特殊的高校样本,在客观上起到了"去行政化"效果。分析这个样本,并从中获得一些通用的启示,对于推动高校"去行政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高校"去行政化"的意义、目标已无须赘述。目前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去行政化后学校的管理状态,但很少有人提出具体措施。换言之,如何结合国情进行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改革中产生的问题如何解决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毕竟我国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国外大学有太多的差异,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在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中造成极大的阻碍,甚至产生新的对立。  相似文献   

9.
高校内部行政化是指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在各种权力中居主导和支配地位,使得学术权力等让位并倾向于行政权力。这会为高校的学术事业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使得高校的存在目的和本质异化。从目前关于高校内部去行政化的研究看,多以处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为主。这种理论研究虽然为高校内部去行政化指明了方向,却没能为这一问题的实践提出实质性的建议。从制度主义的基本逻辑对高校内部行政化问题进行分析,能够认清高校内部行政化的症结所在,为推进高等教育法治建设,完善高等教育法制体系,以及办学自主权的落实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利益相关者协商机制,为高校内部去行政化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校行政管理中去行政化概念一直是行政工作的热点话题。综观我国高校行政工作的现状,去行政化能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但是,在去行政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障碍点,合理规避、化解改革的风险,让去行政化在悄无声息中达到软着陆。  相似文献   

11.
教师领导是教师基于其专业权威,在与同行教师互动过程中,行使领导权,产生影响力的过程,不论他们是否拥有行政职位。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线,教师领导分为以角色为本与以团队为本两种生成路径。教师领导的发展演进突现出去行政化、去中心化与去个体化的趋势,呈现出专业化、分布式、合作性、实践性、情景性等特征。基于教师领导的高校教学科研团队构建应以教师领导者为核心,强调教学科研的整体性、团队领导的去行政化、团队边界的开放性、成员的互补性等原则,构建策略包括提升教研室主任的专业与道德权威、创造适合教师领导成长的学校环境、培养教师领导的领导技能、关注对团队的价值引领,等等。  相似文献   

12.
廉政风险预警和防控工作是将风险理论和PDCA理论引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为高校廉政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高端设计上应将风险预警和防控管理与高校治理结构的变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结合;建立教育学习制度、风险防范监督制度及风险防范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等配套制度体系,发挥制度功效;并通过强化使命与责任,营造制度文化氛围,为廉政风险预警与防控制度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为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切实提高对离退休干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拓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新领域,不断改进方法和拓宽服务途径,全面提升离退休干部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村级民主选举存在的内部障碍性因素主要有村民政治冷漠,宗族势力干扰,选举委员会工作不力,贿选等。村级民主选举外部障碍性因素主包括上级行政部门越权、选举经费不足等。分析村级民主选举的障碍性因素,有助于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措施,保障村级民主选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校是非营利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校具有“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实施科技创新,应用知识、服务社会”三大功能,这些功能具有显著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和志愿者参与性特征。中国高校无论是在组织目标、组织管理(包括学术性管理、行政性管理和校董会),还是在经济管理诸方面都充分显示了其组织性、民间自治性和非营利性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从高等学校的设立条件、任务、职能、办学自主权和经费分担体制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我国高校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组织性和民间自治性。由此得出结论,中国高等学校是非营利组织。  相似文献   

16.
依据全面质量管理和高等教育的理论及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 ,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概念与内涵、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教学质量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和要求等几个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教育内部民主是相对于"保障教育权利平等"的外部民主而言的,包括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和教育管理与决策的民主。因为缺乏必要的规范,教育内部民主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非理性的冲动,教育内部民主需要通过理性的法制介入得以合理有效地实现。教育内部民主法制化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教管理者的要求的论述,提出了实现高校管理现代化方略既要坚持管理观念创新、实现管理方式转变、又要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教育管理方法等新观念,以探讨研究新世纪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深化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世纪高等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同时也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从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成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An assessment of the one-child policy in China from 1980 to 198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analysis of second and third live birth conceptions, from January 1980 to July 1984, in the two Chinese provinces of Hebei and Shaanxi from the In-Depth Fertility Surveys showed: (1) in urban areas third live birth conceptions were quite rare, and hig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second live birth conception risks; and (2) in the countryside the preference for sons was a strong predictor of both second and third live birth conceptions, and higher household income was followed generally by lower risks of second and third live birth conceptions, while other socioeconomic factors had little effect.Des enquêtes approfondies sur la fécondité de deux provinces chinoises de Hebei et Shaanxi ont porté sur la période s'étendant de janvier 1980 à juillet 1984. Une analyse des naissances vivantes de rangs deux et trois montre que: (a) dans les zones urbaines les naissances de range trois sont très rares; de même, plus le développement économique est élevé plus le risque de naissances de rang deux est bas; (2) dans les zones rurales la préférence pour les garçons permet de bien prévoir les naissances vivantes de rang deux et de rang trois; également un revenu plus élevé du ménage entraîne généralement moins de naissances de rangs deux et trois, tandis que d'autres facteurs socio-économiques ont une action négligeable sur cette fécondité.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n San Francisco, August 9–13, 19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