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阐述了当代中国如何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以此为基石,构建了邓小平发展观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关于在改革开放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本质是一种协调发展的和谐理论,充分体现了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特征,是我国当代和谐社会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源.深刻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思想对于我们坚持科学的实践原则,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以其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深刻洞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实践证明,邓小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而且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伟人已逝,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本刊组织几位学者从邓小平的精神、实践品格、执政理念、社会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观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拓展和深化对邓小平开拓、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一种理论体系,邓小平关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的思想是对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贡献,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快速是举世瞩目的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的独特性也是尽人皆知的。反思中国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在当代是非常必要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来自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理论创造 ,而当代世界社会发展理论的参照作用也可当做一个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论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对毛泽东发展观的历史跨越,并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快速是举世瞩目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的独特性也是尽人皆知的。反思中国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在当代非常必要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来自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理论创造,而当代世界社会发展理论的参照作用也可当做一个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战略设计。邓小平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重点的转移,即致力于社会具体运行和全面发展问题的探讨,并形成了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道路选择、发展战略设计、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的战略环境,以及从世界角度看发展和发展的依靠力量等。邓小平的新发展观,初步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性,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现代化的理论,它涉及和涵盖了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包括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思想和社会主义稳定思想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即邓小平理论关于政治问题的学说,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政治问题的论述。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主要包括了4个方面的内容,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保持政治稳定和加强执政党建设,其间具有严密的内在联系。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实践上指导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变迁,对推进我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第三条道路”理论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条道路"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不平等和非正义等社会和经济危机,从国家政治和执政党的角度提出的一种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论和实践。其理论和实践探索对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改革目标的制定和策略选择,以及我国解决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大陆学者从六个方面研究了唯物史观在科技革命条件下的创新.一、历史主体理论:突破了历史主体的原有范围;历史主体的地位凸显;历史主体的结构改变;历史主体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二、实践理论:提出了"知识实践"的概念;实践的方式和形式改变;实践的新领域得到开辟.三、生产力理论:提出了生产力的新定义;总结了生产力的新特点;生产力的结构改变.四、生产关系理论:新的社会阶层出现;提出了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五、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提出了"互补"动力论.六、社会形态理论:提出新的社会形态划分标准和"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小康社会:社会发展的目标整合与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一个阶段,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就是在坚持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认为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演进可以借鉴别的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成分而实现跨越发展。这一理论经过建国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不断发展,已日臻成熟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而改革开放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应,又是对全球化时代精神脉象的顺应,而两者的聚焦点就在于间性思维。这种间性思想方法不是对西方间性理论的简单套用,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已有的间性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是切合中国国情、迎合世界文化发展趋势而又暗合间性思维规律的根本指导方针,它必将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双向遇合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回顾了四川省社会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四川省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所走过的路程。从恢复发展期(1978—1990)、快速进步期(1991—2000)和全面发展期(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及学科建设与学术成果两个方面,对四川省社会学学科始终立足西部、对话国际、力争前沿,以研究西南地区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基础理论与规律,回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与人口问题,探索西部地区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方法与路径,记录西部地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群的日常生活机理与民风民俗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发展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社会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及其伟大实践,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坚持中国化传统,借鉴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且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的发展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一贯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届领导人更是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不只是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学说,更重要的是把一些理论贯彻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现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要想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较为落后的国家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方对精神障碍者采取强制措施的理论基础,传统上有国父权说、警察权说。至近现代,出现社会控制说、防卫社会说和社会福利说等。理论和制度的先进性、合理性不是抽象的,它取决于一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而不是所谓的“世界大趋势”或者“多数国家的做法”,理论基础的采用标准也是如此。从历史研究和比较视角分析,社会控制说较为适合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