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謇当年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题写的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性及强烈的针对性。今天南通大学校训源自纺、医二校校训,其核心思想做人要“忠”、“善”,做事要“通”、“精”,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只要真诚地实践,校训就能够转化为通大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至善是康德纯粹实践理性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是德性和幸福的统一。德性是其中的首要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至善就不能成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客体,也就不存在至善是否实现的问题。康德为了实现至善设定道德规律和道德公设,但是至善论存在困境,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不过,至善论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至善”之于康德是必需的 ,因为没有“至善” ,其道德便永无缘涉于经验界、自然界。东荪先生肯定康德的“至善” ,但对其“至善论”关于“至善”的安排提出了批评。“至善论”以为道德是纯粹的、最高的、最完全的 ,而东荪先生以为此种纯粹、最高、最完全之状态 ,根本就不存在。正是顺着东荪先生的思路 ,引发著者对康德道德哲学尤其是其“至善论”的相关批评  相似文献   

4.
席勒认为,美和艺术既是通向道德、崇高的手段,更是道德人所应追求的最高目标,这就是著名的“审美至善论”。一方面,席勒的关于审美能使人得到精神解放和自我实现的观点,在当前这个重视物质的时代,是一个长期的重要话题;另一方面,席勒的理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对审美至善的实践途径缺乏具体阐述。重新审视席勒的美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教育、文学艺术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经典论、校训论、意向论三种方式追寻与表征大学精神仍不能解决“一与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辩证辨析言说与不可言说的依存关系。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是真,大学之真沿着自由、真知、引领社会展开,真知之境、自由之境与至善之境升华为至真至圣之境。真变幻出大学万千世界来,大学万千世界又复归于真,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相似文献   

6.
丁宁 《东方论坛》2009,(4):20-24
康德实践哲学的意图旨在使主体所具有的自由本性能在对象中确立起来,这个确立导致的结果就是至善何以可能的问题。至善作为实践理性的最高客体构成了德性原则和幸福原则的一种联结,这种联结由于是本体界与现象界的一种综合,就必然产生了实践理性的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解决就是通过德福一致的原则推导出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从而给至善的原则提供一种理论上的保障。通过这种方式,康德也就把神学进一步纳入其道德哲学之中了。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的"至善论"思想对于构建现代善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至善论"的阐述,认为在关于"至善"的最终实现之上,其实最终更加侧重于公民良善生活的实践实现而非单纯"至善"的理论实现。  相似文献   

8.
善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正向范畴 ,是人类道德生活所追求的永恒主题 ,它对加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 ,走向至善的澄明之境 ,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善的实现、善的积累、善的抵达而最终走向至善的漫长、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康德哲学中,至善概念源初的涵义是纯粹实践理性之对象的无条件的总体,其派生的具体内涵是道德和与之一致的幸福相结合的整体。在更具体的层次上,宗教的至善和尘世的至善这两种至善概念贯穿在整个康德思想中,都是富有实践意义的理念。至善的理念作为一种实践的理想,为道德行为提供了指导;作为一种信念,至善能够促进道德意向,对持久的道德生活起必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古典哲学是"德性"之学,而"德性"于世实现就是"至善",因此哲学的宗旨便是"至善".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西方古典哲学,并且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例,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皆以"至善"为其哲学宗旨,而接近、臻于"至善"的方式是理性.但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理性展现为不同的内涵--对话式辩证法、"哲学王".  相似文献   

11.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特有精神的表征,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与灵魂。校训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力量与精神追求,是对大学精神内核的高度概括。因此,实践大学校训,可以弘扬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张岱年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要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历史内涵,主要表现在政治生活、个人生活及生活态度上;厚德载物的历史内涵,主要表现在国家民族关系、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及治国之道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促进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铸就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推动中国社会的绵延不断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训是对一所大学办学理念、治学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它蕴含了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特色,凸显了一所大学的教育理想和德育愿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勤以为学,信以立身”为校训,集中体现了高校德育“会做人与善做事”的价值指向,彰显出“勤奋治学,诚信做人”的德育愿景。实现这一愿景,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做人”与“做事”教育,既要积极实施养成教育和生活教育,又要倡导和实施主体性德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践行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校训集中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高度浓缩,是学校师生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的精确表述。本文从校训内涵、校训功能、校训实践三个方面对校训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校训对于一所高校的四个功能。同时,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新校训为例,思考校训在实践层面的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5.
校训在塑造大学文化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训在塑造大学文化精神中有重要作用。一是对教师文化素养的陶冶作用,二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育作用,三是对校园文化氛围的净化作用。同时简要分析了校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具有方向性、指导性、规范性甚至强制性。本文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校训的属性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目前国内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出发对校训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评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高校校训在不断的演化进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无论是高校校训的来源、类型,还是高校校训的特点与内涵,均体现着高校的个性与特色.国内外高校校训,鲜明地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我国高校校训大部分来自于儒家经典著作,注重强调人的道德义务与人伦关系,强调内心修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反映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国外高校校训则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体现的是宗教思想文化,主要强调对真理与学术自由的追求.此外,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校训继承、诠释、培育等方面的经验,可以为高校校训的继续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8.
铭贤学校以"学以事人"作为校训有着深厚的思想背景。"学以事人"校训明确以"人"作为归宿和出发点,蕴育着人文精神取向,这种精神是对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反动,是先秦儒家"事人"思想和西方文化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学以事人"校训把"学"由空疏的章句、义理转向现实的人事,体现出务实践履的实践精神,这种精神是对当时空疏学风的匡正,是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教育的运用,更受到当时流行的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学以事人"中"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中华本位、中西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中西会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110年的四川大学历史生动地演绎了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历史传承与开拓创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现实需要与未来趋向、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简要回顾了中国大学校训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力图说明中国大学校训源于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就我国若干大学校训的文化价值传承取向作了分析,有些校训直接来自传统文化经典,有些校训是多部经典的结合,不少校训传承着院校自身的文化命脉,同时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价值;着重探讨大学校训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育人理念,如勉励师生明确为学之序,力求知行合一,激励师生遵循大学之道,厚德诚正而止于至善,昭示师生实事求是而追求真理,营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文化氛围,唤起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大学时中日新,引领学校追求卓越,进而影响社会的价值形成。中华传统文化是构建校训并使校训更具文化魅力的源泉,构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训,也应立足传统文化,结合学院文化,精心凝练,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