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的政府行为选择
|
|
|
|
|
谢自鸾 杨洋《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5期
|
|
一、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行为的博弈分析模型构建(一)模型构建的几个前提假定我们首先假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是“理性经济人”,由于行政管辖职能范围的大小不同,导致两者自身的利益追求和所要达到的行政目标也各不相同:(1)一方是中央政府,其目标是实现全国范围的效用最大化(国家财政收入最大化和社会福利、公共产品供给最大化);一方是地方政府,其目标是获得中
|
2.
|
公权力的异化与利益失衡
|
|
|
|
|
单训平 王逸阑《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年第2期
|
|
公权力的实质主体与代理主体分离、公权力的可交换性、低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不彻底导致了公权力的异化 ,公权力的异化使得公权力的职能从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一种力量蜕变为满足掌权者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的一种手段。个人私利与小集团利益的膨胀必然损害社会利益或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 ,由此导致了利益关系的失衡。因此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遏制公权力的异化 :重新定位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建立与完善分权与制衡的制度 ;建立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 ;以法律制度来控制权力
|
3.
|
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
|
|
|
|
张书瑞《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3期
|
|
现阶段,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益保障现状与其作出的贡献明显不相适应,因此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将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机制建设问题纳入到整个建筑行业甚至是全社会的重点关注问题当中。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
4.
|
行政的“疆域”与行政法的功能 被引次数:5
|
|
|
|
|
姜明安《求是学刊》,2002年第29卷第2期
|
|
行政的范围 ,既取决于不同时代 ,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同时也取决于人们对政府权力的成本—效益的认识。在传统社会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较小 ,政府管的事自然不多 ;在现代社会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大增 ,政府的职能和行政的范围是不是就应该和必然无限地扩张呢 ?行政国家、全能政府在为人们部分解决了现代社会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 (如“市场失灵”问题 )以后 ,又导致了大量的更为复杂的问题 (如政府腐败、社会腐败问题 )。于是 ,“有限政府” ,政府权力向社会 (“第三部门”)转化的方案提出来了。政府权力转化为社会公权力后 ,行使社会公权力的行为还属不属“行政”的范畴 ,应否受行政法的规范和控制 ?行政法的功能是什么 ?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对之有不同的看法。现代行政法在纠正传统行政法片面强调管理或片面强调控权的偏向后 ,正逐步形成以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为手段 ,以服务行政相对人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的法律规范体系
|
5.
|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与对策 被引次数:3
|
|
|
|
|
吴洁《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卷第1期
|
|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必然产物,具有很强的边缘性,这给城市和乡村的管理带了新的难题,与此同时,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只有通过输出地政府、输入地政府及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使其与市民一道为城市的发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
6.
|
界定公权力边界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视角下的公权力边界
|
|
|
|
|
蔡乐渭《领导科学》,2013年第21期
|
|
公权力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没有公权力,就难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就难以保证社会的运转与发展,从而个人的正当利益也无从保护.但公权力也极可能异化,背离其存在的本来目的,侵害公民权利乃至公共利益.事实上,公权力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扩张与限缩的复杂博弈过程,其中扩张是公权力的天性,而限缩则是对公权力的控制,明确它的范围与边界,防止其对公民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法侵害.基于公权力应服务于其目的的要求,国务院提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机构职能体系".而要达成这样一个目的,从法律上界定公权力范围,明确其边界是必需的.
|
7.
|
能源行政合同的界定、特点和功能
|
|
|
|
|
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4卷第1期
|
|
作者认为,现行能源法律的实施,有必要从能源行政合同入手作一探索.能源行政合同不同于民商事合同,它的运作要遵循行政合同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有自身特点.行政性、契约性、能源环境性是其特征.能源行政合同的实施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精神,现代行政既不应是单单的管理行政,也不仅仅表现为控权行政,而是要获得政府、企业与社会发展三赢的局面.能源行政合同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的实现,以对公权力加以限制来保证企业、公民自主权的同时,也得对企业、公民自主权加以约束.能源行政合同有助于缓解环境立法上的不足,能够克服相关能源法律实施上的局限性,有利于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配置公共资源的效率以及有利于增强能源管理的效率.
|
8.
|
从依附到重塑——工会与政府的角色关系分析
|
|
|
|
|
李源 葛舒舒《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Z2期
|
|
从官办社团到非政府组织,工会的政治色彩淡化,社会色彩加重。经济的发展使工会不再具有"革命"的外衣,但不表示工会从此退出;相反,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能要进一步落实和巩固。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工会角色也需要重塑,相对独立于狭义的行政体系,形成足以与之博弈的力量,同时与政府密切合作。在现今中国,受到强政府和一党统治模式的影响,合作博弈是像工会这样需要改革的官办社团与政府合作的理想路径选择。
|
9.
|
论农民工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以促进利益和谐为中心
|
|
|
|
|
李长健 董芳芳 张磊《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卷第2期
|
|
农民工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完善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工提供有效的养老保障,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利益和谐,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然而,中国农民工还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其原因在于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缺位,利益配置不当;因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困难,农民工利益流失;农民工参保意识低下,且参保能力有限;企业排斥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积极性不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各自为政,全国统筹困难等导致农民工养老保险运行不畅,举步维艰.因此,应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制度,最后在制度的实践基础上,强化养老保险主体的参保意识、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并实现"应然"与"实然"的制度耦合.
|
10.
|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社会学思考
|
|
|
|
|
罗玉达 康小红《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4卷第6期
|
|
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上,尽管国家和政府已相继颁布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但对农民工的权利伤害还是禁而不止。十多年来,“农民工”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权益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是社会的极大不公平现象。现阶段农民工的生存状况、遭遇的不平等境遇及其原因是什么,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
11.
|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职能创新的路径选择
|
|
|
|
|
李涛 刘雪焕《河北学刊》,2007年第27卷第5期
|
|
积极推动政府职能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创新,取决于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政府职能创新应选择下述路径,即实现政府职能价值定位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实现政府职能重心由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并重的转变,实现政府职能模式由管制型到服务型的转变,实现政府职能运行方式由随意行政到法治行政的转变。
|
12.
|
论公共利益的公法保护
|
|
|
|
|
范文舟《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2卷第5期
|
|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公共利益的研究忽视了对公共利益的保护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公共利益受到侵犯,尤其是受到公权力侵犯的事例屡屡发生,而各种防控措施都要么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要么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建议应以法律手段为主,而不应以政策等手段为主,应以程序法为主,而不应以实体法为主,来保护公共利益使其免受公权力的侵害;并科学理性地制订保护公共利益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
13.
|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救济探析 被引次数:1
|
|
|
|
|
袁俊 曹雅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7卷第4期
|
|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进程中,农民工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权益保护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除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雏权意识不强、维权能力弱等原因外,现有体制同题和法律救济渠道不畅也是当前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为此,应通过尽快出台专门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加大劳动监察的监察力度、建立健全专门的农民工法律援助站、为农民工诉讼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加大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救济.
|
14.
|
日本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经济圈的发展 被引次数:1
|
|
|
|
|
张善儒《日本研究》,1993年第4期
|
|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问题,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日本政府管理经济的经验值得借鉴。本文不仅就日本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经济圈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
15.
|
论我国行政垄断的成因及对策思路
|
|
|
|
|
陈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8卷第4期
|
|
行政垄断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是政府职能部门滥用行政权力为谋取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而干预正常经济生活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消除这一现象,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正在进行的政府职能转变。
|
16.
|
农民工转户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以重庆为例
|
|
|
|
|
张卫国 易宇《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2卷第6期
|
|
户籍制度是一项包含多种利益分配的身份制度,户籍改革意味着利益结构的大调整,必然面临复杂的博弈.在自愿选择的前提下,中国农民工户籍转变过程逐步趋向于政府与农民工基于成本利益估量的双向博弈.文章以博弈方法分析了当下农民工转户过程中农民工和政府策略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均衡路径,得出结论为:现阶段政府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大于所需成本,有动力主动推动农民工转户进程;农民工出于对转户后生活不确定性的考虑,需要政府适当保留其部分既有利益且提供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后对于转户才有持续积极性.为了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可持续稳定前进,政府可能在短期需要付出足够多的经济政策扶持;即便如此,对政府和农民工而言,这仍是一个双赢结果.最后以重庆户籍改革过程中的统计数据验证了分析结论并提供政策启示.
|
17.
|
信息传递视角下政府应急处置方式探析
|
|
|
|
|
赵建涛 陈立文 倪振涛《河北学刊》,2014年第4期
|
|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递在应急管理中的影响日益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逐渐发展成通过信息传递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诉求、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决定了这一博弈的构成;某一信息的真实性、发布的及时性、对各参与方的价值决定了政府在这一节点的应急处置方式。在整个应急过程中,以信息传递为媒介,政府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推进应急工作。
|
18.
|
行政体制的现状及其改革的走向和突破点
|
|
|
|
|
王凤鹤《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
|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体制的改革日显迫切。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已大大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种情况如不迅速改变,将不仅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而且将影响整个改革事业的进程。 国家的行政机关。即通常所说的政府,所承担的职能是一种行政职能,它的活动主要是为实施法律和推行法令进行有关决策和执行的管理活动。所谓行政体制,简言之,就是政府的职能结构及其运转方式。实行行政体制改革,就是为适应并促进社会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改变和改善行政组织结构和行政行为方式,以增强和提高行政的效能。这里面,主要的是变革行政组织的结构,即实行政府机构的改革。
|
19.
|
中国地方工会改革与基层工会直选 被引次数:9
|
|
|
|
|
陈剩勇 张明《学术界》,2004年第6期
|
|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结构发生分化的过程中 ,城市工人和进城劳工阶层逐渐边缘化 ,造成劳资纠纷不断、劳工阶层的合法权益屡受侵犯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工会组织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本文认为 ,应该推进地方工会改革 ,健全工会职能 ,实行基层工会领导人的直选制和县以上工会组织的差额选举制 ,允许进城劳工自由组建工会 ,全面提升劳工阶层组织化的程度 ,使劳工阶层能够凭借组织的力量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实中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 ,彻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侵犯劳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同时 ,执政党和政府还应通过立法 ,为劳资双方构筑一个进行平等、公正对话的平台 ,让劳资双方在公平的博弈中达致双赢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社会公正
|
20.
|
走向和谐——农民工体制之变革思考
|
|
|
|
|
舒康庄《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卷第4期
|
|
社会和谐依赖于各项制度建设,要实现社会动态的和谐发展,就要不断调整各利益群体博弈构架,使博弈支付有助于社会各群体积极参与利益创造,以实现博弈双赢.农民工体制是农民工与相关利益群体博弈之构架,表现为一系列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安排,影响并引导着农民工群体的行为,进而作用于社会经济方方面面.既有体制由于路径依赖,致使博弈前提与博弈支付对相关群体存在较大偏颇,导致社会经济运行存在诸多弊端,致使其面临较大的变革压力.由于体制内作用力的矛盾运动,新的均衡也在孕量.社会走向和谐,必然要求对农民工体制进行变革,使之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前进,为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推进这一变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