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无论是传统人口转变理论,还是“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及相关理论,虽能大致描述和解释过往历史特定时期或某些阶段的人口现象,但在理论解释力与发展进程之间的包容性上存在明显局限。生育率转变是人口转变的核心,并且它的转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是多元而复杂的,这些因素在不同的自然状况和社会发展方式下尤其是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相关社会制度变迁下不断发生更替和转换,共同推动着生育率转变。纵观世界人口经济发展历史,生育率转变经历了五个阶段:低自然生育力、无有效生育控制力和较高生育率阶段,自然生育力上升、低有效生育控制力和高生育率阶段,较高自然生育力、低有效生育控制力和较高生育率阶段,高自然生育力、高有效生育控制力和较低生育率阶段,自然生育力下降、极高有效生育控制力和低或极低生育率阶段。实际生育率是自然生育力和意愿生育率在有效生育控制力的调节作用下选择与平衡的结果,同时还受到人口容量约束下的节育行为影响。中国目前已经处于极低生育率阶段,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关键在于保护民族生育力,提高个体生育意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土族人口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依据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实地调查的资料,对土族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生育与死亡、婚姻家庭、文化程度及产职业构成等作了详尽分析,并对土族人口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养育孩子的艰辛、资源有限、认识观念等因素影响人们的生育信心,进而影响生育率。在此情况下,通过提高生育率来缓解我国老龄化现象受诸多条件限制。调节生育率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提高人口生育率并非改善老龄化现象的灵丹妙药,人口稳定发展才是改善老龄化现象的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五普”等资料数据,通过交叉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我国省内省外的流动人口生育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和探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省内流动人口比省外流动人口的时期生育水平高,两者的一般生育率分别为45.47‰与34.17‰,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215与0.817,终身生育水平低,省内流动人口的二孩及多孩率低于省外流动人口;因婚姻家庭因素而流动的人口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与流动人口年龄结构的错位,是造成省外流动人口时期生育水平低于省内流动人口的根本原因;总和生育率在反映省外流动人口生育水平时,并不能显示省外流动人口因家庭、婚姻化的发展而导致的生育水平上升,所以并不能反映省外流动人口真实的终身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5.
鉴于生育政策在决定中国妇女生育率水平高低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为进一步认清现行生育政策对未来人口发展形势的影响.本文建立了政策取向的生育后果仿真模型并运用它对江苏未来妇女生育率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7年甘肃省农户调研数据,剖析了人口生育水平变动趋势,运用泊松回归探究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原因.结果显示,实际总和生育率为1.65,1997—2017年间,生育率持续下降,育龄妇女规模不断缩小,生育年龄后延,种种迹象表明,生育率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少生优育成为生育的主流趋势;收入水平显著负向作用于生育率;妇女自身的素质水平、家庭负担均对生育率存在显著影响.在农村人口结构转变和社会经济转型叠加的大背景下,本文为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最佳的生育率是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样有利于保持合理的人口结构,也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当今中国无论是生育率还是生育意愿都远低于更替水平。因此,中国应该适当鼓励生育以便把生育率提高到更替水平附近。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率过高时,政府要采取措施降低生育率,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然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率过低时,政府要采取措施鼓励生育,却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少数民族(广西壮族除外)一直实行的是宽松的人口政策,通过分析各少数民族的生育水平发现,大多数民族的实际生育率都低于政策生育率,主要是受生育障碍和主动放弃生育机会、受教育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同时,宽松的人口政策能有效降低出生性别比。要根治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不但需要停止计划生育,而且需要改善民生、降低养育成本,在治理性别比的同时也提高生育率。建议尽快停止计划生育政策,并出台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9.
<正>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在一次活动上说,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会影响生育率。姚余栋说,我国目前的生育率大约是在1.28%。日本和韩国是生育率比较低的国家,日本的生育率是1.4%。我们比日本还要低。或许有人觉得奇怪,中国人口已超过14亿,生育率下降对控制人口增长不是有利吗?其实,我国人口的确不少,但存在着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是,国内年龄结构不合理。五六十年代鼓励生育政策,使很多家庭拥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80年初以来上海开展的数次生育意愿调查结果的回顾与梳理,展现了过去30年上海人口生育意愿(主要是意愿子女数和意愿子女性别)的演变历程:意愿子女数呈不断减少趋势;不同群体间生育意愿数虽存在差异,但都低于2个孩子。同时,总和生育率、孩次率等多项指标显示,上海人口的实际生育已长期处于很低水平。文中历次调查的意愿生育子女数与相应年份总和生育率的纵向比较可表明,在低生育水平社会,人们的实际生育水平一般低于所报告的意愿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土族口头叙事文学中,有相当多的故事对女性的生育行为及其相关习俗做了描写和记述,其中折射出了土族地区生育观念的隐秘变化。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人口结构定理”设计“百年计划生育计算模型”,可以按照设定的生育指标,测算并获得长达两百年的多项人口数据,包括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抚育比和“曾-祖-父-子”四代的人口结构等重要指标,这些数据可以为计划生育的管理提供指导依据。从计算中同时发现,学术界普遍将“两胎”简单地等同于“世代更替水平”,从而理解为人口“零增长”,这实际是一个误区。因为“两胎”指标的人口仍然在不断上升。研究同时还发现,根据目前中国的人12/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零增长”对应的生育率,不是2.0而是0.7~0.8,二者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研究——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失衡,这无疑会带来诸如婚姻挤压、道德沦丧、经济减缓、女性地位降低等社会问题,将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如何加强管理监督,营造生育新风,完善利益机制,加强优质服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整治出生性别比失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1—201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静态面板模型对人口出生率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分配差距对人口出生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人口比重对人口出生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人均生产总值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不显著;不受任何情况影响时,人口出生率的变化也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且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收效甚微,通过"禁止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入"刑"遏制性别比偏高成为社会热点。从人口学视角出发,构造立法后的人口数量成本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收益方程,测算结果表明,立法后带来的人口数量成本可以接受,出生人口性别比收益明显,立法具有可行性。而且立法还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立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人口数量和结构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住房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刚需。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缓解人口危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探究房价上涨对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利用31个省级行政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和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对人口出生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住房价格平均上涨1%将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0.13%~0.22%;房价上涨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在东部省份以挤出效应为主、在中西部省份是以财富效应为主。当前,通过遏制住房投资投机性需求、给予“刚需”人群购房贷款优惠、适量增加东部省份土地供给等手段,可以助力解决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民和土族纳顿上演的面具舞“庄稼其”及“杀虢将”的相关传说故事,对二者进行了释读。认为“庄稼其”反映了土族先民从游牧生活逐步走上农耕生活的历程,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现象。“杀虢将”反映了土族先民的历史生活,以及历史生活中人与自然关系、人神关系。“杀虢将”是土族先民造神过程中尚未成型的信仰类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生产的理论出发,探讨了经济发展引发人们生育观念变化的原因,并针对目前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民族自治地区,出生性别比长期、普遍、高度的失衡已经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造成一定影响。虽然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自2004年起开展了系列治理活动,但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并未因之而有所遏制。本文希望通过对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规模的计算,以及预测失衡导致该州未来男女人口规模和适龄结婚人口规模差异,使人们对失衡状况与未来影响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为进一步治理提供参考素材。  相似文献   

20.
文章借助跨期一般均衡理论分析,在跨期消费替代弹性小于1的条件下,通过探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对人们预期未来消费分布和份额变化的影响来确定储蓄率及利率的变动方向.同时,使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出生率、死亡率对储蓄率及利率的作用方向截然相反.其中,出生率、死亡率对储蓄率分别存在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并且出生率对储蓄率的作用力要大于死亡率;相反,出生率、死亡率对利率分别存在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且出生率对利率的作用力要小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