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吴均、谢、王融、沈约、何逊等诗人的诗歌从声韵这一角度作定量分析和比较,认为吴均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阶段中,起过不可忽略的积极推动作用,其贡献主要有两点:一、吴均主要创作五言八句、正言十句和五言四句,使新体诗从体式上趋于定型化;二、较永明诗人,吴均进一步加强了对偶意识,并初步探究出了对偶在诗中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术界对吴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吴均体是什么”的争论上,而对其诗歌渊源等问题讨论不足。吴均从汉魏、晋宋、齐梁诗歌中多方接承,转益多师,终于形成其诗歌的独特风貌;其诗歌能够将“表现”与“再现”结合是其诗歌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汉魏古诗是中国文人诗歌创作的早期阶段,当时"歌"与"诗"在观念上尚未明确区分,文人对"用诗"与"作诗"也无明确的意识,因此出现了歌辞徒诗化与文人拼凑歌辞作诗等多元的古诗生成方式,以及音乐、文本两种传播方式并存、交叉与相互转化情形。后世文献是在"歌""诗"观念逐渐明晰,文体意识日益增强的观念下进行的,面对汉魏古诗这种多元的生成方式和多种传播方式交叉并存情形,学界产生了对其性质认识上的矛盾,后世文献著录对其或"乐府"或"古诗"的认定,也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是"乐府"还是文人"古诗"的跨越漫长历史的学术争论。  相似文献   

4.
吏称吴均体"清拔有古气".人们探讨吴均体时多关注吴均的山水边塞诗,而对吴均的艳诗忽略或者排除在外,吴均艳诗将永明体与传统诗歌抒情模式结合,以复古为新变,情感真实强烈,辞藻清秀,重兴寄,与吴均其他题材诗歌一样有"清拔有古气"的内涵特征,当属于昊均体范畴,体现出了梁代文坛的思潮特征.  相似文献   

5.
粱代文学家吴均诗中表现出牢固的"游侠情结"。吴均的"游侠情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英雄 情结",它包含着功名渴望、恩遇希冀、身世感慨等多重内涵。解读吴均的"游侠情结"有助于我们更为感性 地认识其人其诗。表现吴均"游侠情结"的这类题材诗歌,在内容日益贫弱的齐梁诗坛显得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吴均诗歌内容及风格的剖析,揭示吴均的创作乃齐梁文坛的变徵之音。吴均的诗歌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抒写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志向;二是展示怀才不遇的寒士心态;三是描绘山川景物。第一方面的内容对于当时好咏妇人及闺闼事物的士族文人来说,是不屑于涉及的;而寒士位卑才高的心理是养尊处优的士族难以理解的。吴均真实地展示自己,使其创作在齐梁时代颇具特色。在写景诗上,他有意识地融情于景,诗风清新峻拔,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有所开拓。这些足以表明吴均在南朝文学史上应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中,中国古诗是比较难译的。如何能够将古诗译得准确优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不仅要弄清诗歌的表意、深层结构,而且还要把握作者的意思,写作时的背景,以及古诗的神韵等等。本文在诗的可译性、理解与曲解的界限、达旨问题、意象与情趣等方面作了粗浅的论述,对古诗翻译作了简单的剖析,以此使译者借鉴前人的经验,摒弃不当的翻译,将古诗译得更好、更美。  相似文献   

8.
古诗地名意象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基于读者反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诗中的地名是一种文化意象。文章用读者反应论来对古诗地名意象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地名意象翻译的基本方法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认为应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表达了人类"情感基型"的《古诗十九首》,以多种方式将中国古诗的时间意识的丰富内涵呈现了出来。这种时间意识是在对有限的、脆弱的生命的强烈体验和情感中,而非经由理智的抽象和思辨所获得的。这体现了中国古诗时间意识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张九龄《感遇》诗上承陈子昂,下启王、孟、韦、柳等人。他对陈子昂的《感遇》诗题材进行了淘洗,确立了咏怀体古诗的清澹风格,在唐五言古诗演进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推动了盛唐诗歌的审美走向  相似文献   

11.
"君道"和"师道"是陈亮"治道"思想两个向度,"君道"施的是"礼乐刑政","师道"行的是"仁义孝悌",君主"经世致用"之道在于能够"交修而并用""君道"与"师道"。从"王霸义利之辨"的批判来看,"君道"与"师道"统一的"治道"思想之所以能解构朱熹"三代"历史的必性命题,在于陈亮清晰分析"君道"与"师道"存在的内在命理,即"号令"与"教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可归纳为三对共存范畴:政治权威与道德权威、实体规范与道德约制、外在行为与内在修养,这三对辩证统一的范畴有力地佐证君主治理国家过程"君道"与"师道"的施行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文-象-意关系脱胎于道家思想中的言-象-意关系,老子的"无名"论、庄子的"得意忘言",在魏晋时期的刘勰那里被引申为文、象、意彼此贯通的文论思想。在中国古典文论以及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学实践中,充分展现了文-象-意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彼此依存,蕴含着一种整全式的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与阐释方式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特征。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中有一类规模不大然而影响甚广的典籍。它以《太上感应篇》为先发,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蕉窗圣训》等,这就是道教善书。它以宣扬善恶报应、劝人从善去恶、积善成仙的伦理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这类道教善书包含了大量有关日常生活诸方面的伦理道德内容,如商业的、家庭的、社会的、环境的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极为有益的伦理道德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齐物论》的思想深度不仅体现在文本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在篇目本身的命题中。历代学者对篇名解题虽见仁见智,但均未离"齐—物论"之认识方法与"齐物—论"之本然境界两大层次分析。在"物论"中实现"齐"的方法是去"成心",对事物终本认识的阐释是"齐物—论",从"齐—物论"到"齐物—论"完成的是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五灯会元》中的处置式穷尽式统计,文章发现几种广泛使用于中古的处置式此时已经衰落,“将”式处置式占绝对优势,“把”式处置式还处于很弱的地位。文章同时也考察了“将”“把”等在“VIV2”结构中的不同表现,并认为这种不同表现可能是“把”成为处置式主要介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审视老舍晚年的作品,如《茶馆》《正红旗下》和三个歌剧(《拉郎配》《青蛙骑手》《第二个青春》),旨在探索老舍简练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校勘有“毋”“无”、“以”“已”、“归”“馈”之分歧,但均前者为是。“毋吾以”即“毋吾以居”,指不要像我一样(或与我一起)闲居在家。“方”指法度、准则。“哂”指笑,但此笑同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庄子·秋水》)中的笑。“撰”作“馔”,“馔读日诠”,诠指“善言”(积极进取的话语)。“沂乎浴”指“岁时祓除畔浴”。“风乎舞雩”指唱吁嗟雩祭(舞雩是雩坛之专名)。“咏而归”指咏唱《诗经·噫嘻》而归。“吾与点”一语,即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感伤,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曾哲的批评。  相似文献   

18.
回到历史的语境中考察吴宓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客观审视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真实意图。围绕现代写实小说,吴宓和新文学阵营展开了一场"异元论战",他以菲尔丁和萨克雷为代表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和模糊的写实概念作为评判国内写实主义的尺度,走进"异元批评"的泥沼,与新文学产生隔膜,背离了自己标榜的批评标准。吴宓的新文学观不是个别的,也不是"五四"这个历史转折时期所特有的,站在今天的高度,既要重新评价新文学,也要重新理解吴宓,不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相似文献   

19.
王余佑为明清之际北学的重要代表。其诗文集《五公山人集》对于揭示他和亲朋社友的生活状态具有典型意义。《事迹纪略》为《王氏家谱》中保存的一册抄本文献,由王余佑手创、历世子孙递修递抄而成,其中包括不见于今本文集的王余佑、孙奇逢、颜元、李塨等人的传记,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