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复旦大学哲学系、湘潭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室、桂林医专自然辩证法教研室等单位发起的“现代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讨论会,于六月二日到六月十日在桂林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八十一位哲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着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重点讨论了皮亚杰学说中活动、运算(包括四元转换群)、认识结构、两种经验等思想;皮亚杰的学说和爱因斯坦、玻姆、惠勒、普利高津、莫诺等学说的关系;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有些同志认为,加强对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可以丰富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二、主客体关系问题讨论主要围绕下述问题展开:本体论范围内的主客体和认识论范围内的主客体的区别和联系;主客体各自的涵义及它们之间的多层次关系;主客体发展的历史形态(结合发生认识论、科学论、科学史和哲学史);科学认识中个人主体的社会性等。与会者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中心课题,有必要深入加以探讨。三、现代自然科学提出的认识论问题主要讨论了现代数学(如牛顿的求流数法和非欧几何的来源问题)、物理(如相对论的时空观、物质观,量子力学中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和玻尔的互补原理等)、生物学(如奠诺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控制论(反馈调节)、系统论(结构功能、综合)等提出的认识论课题;讨论了应该把哪些范畴和规律纳入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吸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合理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亚杰是当代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他创立的发生认识论,对认识本身的起源作了微观的考察,弥补了对认识前过程研究的不足;他还对认识中主客体关系的分化、联系主客体关系的中介环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应当充分吸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合理成分,以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科学。  相似文献   

3.
皮亚杰提出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论,对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形成新的教育模式,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主要有四方面启示: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育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应打破学生旧有的平衡,指导建立新的平衡;教育应重新认识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4.
了解当前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以及皮亚杰理论本身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消解有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些争议。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和机制观进行深入剖析可知:认知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是领域一般性与领域特殊性的统一;认知发展的机制是人与物的互动。只有将认知发展的阶段与机制有机整合,才能全面、客观地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
郁沅在《武汉教育学院》2 0 0 1年第 4期撰文《明清时期的审美感应理论》指出 ,审美感应理论在中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至明清时期臻于成熟。王夫之、石涛、刘熙载、王国维是审美感应理论成熟期的代表 ,又各有特点。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 ,石涛的“神遇”“迹化”论 ,刘熙载的主客体“相摩相荡”论 ,王国维的心物交融论 ,互为补充 ,共同促进了审美感应理论的丰富与深入 :1.对审美主客体的本质内涵有了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2 .用主客体感应的理论来透视意象和意境的构成要素 ,由此区分意象与意境的不同类型 ;3 .提出形成不同意象和意境类…  相似文献   

6.
新皮亚杰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和启迪。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活动的逐步的开展,研究者不断对他的理论提出异议和批评,与此同时研究者们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新皮亚杰理论。本文初步阐述在经典皮亚杰理论以后,新皮亚杰理论的研究者们所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皮亚杰建构论在哲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同化与适应理论被心理学界、哲学界充分肯定。建构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人的认识当成建构的过程,人在活动的基础上,以原有的图式去同化或顺应新事物,以达到认识上的平衡,认识的过程就是同化与顺应不断达到平衡的过程;人的认识取决于主体对客体变革的程度,客体具有永远不能达到的极限性质。作者认为皮亚杰的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认识活动中的必然性因素,直接关系到人类认识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本文简述了自休谟、康德等古典哲学家直至罗素、艾耶尔、奎因、克里普克等现代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及其进展。哲学家们的特点是越来越把这一问题局限于逻辑形式中,而发生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必然性因素存在于主客体的联系中介,因而他从这一联系中介中去探索主体认知结构的发生,从动态中把握必然性问题。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客体的联系环节——实践活动中去认识必然性问题,得出了全面、深刻而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中,“儿童自我中心”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自我中心。同时也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指出:话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儿童理智上的和社会的自我中心都是随着动作的逐渐协调而消逝的。如果仅从个体心理的基础来看,皮亚杰对儿童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的分析,以及他所指出的去除自我中心的途径,是基本正确的。但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看,则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明显的认知中心论,混淆了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忽略了符号功能与摆脱社会的自我中心状态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尚东涛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自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真理”与“意见”的对立迄今,在认识论域不论“大写的真理论”,还是“小写的真理论”,似乎都与技术无涉。实际上,作为求真结构功能表征的真理生成,即思维与存在或存在与思维的同一,基于技术的整合性的建构一重构。在一定意义上,不同于康德的“主体建构客体”和皮亚杰的“主客体双向建构”而生成的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