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关于我们党“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断是其中非常重要而又富有新意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仅在于它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还在于它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不仅把经济、政治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而且把文化直接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把文化问题也看成是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地位和根本任务的大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新发展。文化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现象。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  相似文献   

2.
以创新精神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章认为应认真学习“七一”讲话 ,以创新精神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研究 ,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先进文化建设的意义、科学内涵 ;把握先进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不断创新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 ,一是由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二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 ,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 ,努力发展高新技术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保证和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和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继邓小平理论之后又一次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论断来源于: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要求天然地体现着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本质地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三个代表”论,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的根本任务;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论深化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执政文化资源是执政党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学习借鉴人类共同的文化资源;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切实加强党风建设,是扩充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资源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进步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科学技术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亚文化系统 ,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先进文化的基石。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充实先进文化的内涵 ,为先进文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提供技术手段 ,是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进步 ,抢占科学技术文化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8.
代表先进文化是党的先进性的思想源泉。先进文化是党先进性的根基 ,党的先进性必须要有先进文化来支撑 ,永葆党的先进性必须发展先进文化。应从坚持“三个面向”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尖端科学技术等方面来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9.
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现阶段的文化纲领,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既深刻反映了人民的现实文化要求,改革开放对社会环境的文明要求,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提升要求;又深刻反映了党立足现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理论、先进文化武装人,加强社会价值观整合,应对西方文化挑战,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政治前瞻。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关于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精辟论断 ,深刻揭示了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是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但赋予了中国先进文化以新的科学内涵,而且提出了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他强调在当今世界文化思想相互激荡的复杂情况下,要建设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意味着必须重塑当代民族精神,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正确对待中外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要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抓住建设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把"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提供源源不断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2.
代表一个社会作出社会评价的总是以一定社会形式组织起来的人,且主要是那些被授予社会评价能力的国家机关、政府、领导、权威人士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了一定社会人们的文化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所反映的正是该社会的社会评价主体的主体意识及其地位,从而决定了该社会的社会评价。通过对社会评价主体文化心理形态的历史考察可以揭示社会评价主体的主体意识觉醒程度和地位的历史变迁;以史为鉴,从人自身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反思现代社会的社会评价主体特征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大学职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丰富与日益完善起来的。从历史上看,它依次经历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3个发展阶段。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日益频繁,特别是我国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大学已不仅是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的晴雨表,而且担负着弘扬和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先进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述,揭示了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方向的内涵,丰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能动性原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功能正在于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人类社会要得以维持,必须要确保其成员有充分的食物保障,而且食物的来源主要得仰仗于植物。这将意味着人类社会一旦形成,就会与植物结下不解之缘。以人类社会的演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如果无视植物与文化的制衡互动关系,那么社会演进的动力及作用机制就无从得到合理的解释。遗憾的是,保存至今的文本史料主要关注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精英阶层的活动,既不关注建构相关社会所依托的文化,更不会特意记载与相关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植物。这正是对文本史料的解读难以深入和切中要害的关键所在,但如果借助年鉴学派所倡导的社会要素的演进具有非等速性这一原则,确认与特定社会和文化密切关联的植物,其物种的延续具有无可比拟的长时段性,那么只需从文本史料中提取与相关植物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即令传承至今的文本史料没有正面提及植物与文化,其社会演化的动因和机制也可以得到复原,历史科学的研究也可以因此而做到另辟蹊径,取得意外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当代先进文化,应树立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应该突出“和谐”的文化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强调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导向,注重党的执政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化作为人生存方式的反映,凝结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丰富性的总结,是人创造性的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文化模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条件。落后的文化模式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现为文化失范状态,产生了文化和发展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文化模式和人的生存方式都进入高一级的阶段。文化转型是发展的深层表现,新文化模式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将从根本上冲破旧文化传统和体系的束缚,实现思想大解放,为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建设现代社会,创建先进文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区域文化本质是历史的凝结形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地区是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深厚。但复杂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传统文化生态结构,尤其作为生活的基本信条,传统的权力、资源、情感观念,阻碍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只有将区域文化置于优先发展位置,坚持正本清源、深度开放、合理布局、强化功能,实现以延续生命、人伦道德、资源消耗为核心的传统生存方式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的创造性转换,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力量。当前,为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我们必须积极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使各种文化、各种文化要素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新时期,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在先进文化的引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从校园精神、制度、文化活动、环境氛围等方面,全面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统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社会阶层,晚清庐州士绅群体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结合密切,士绅阶层在经历了整体实力壮大后文化权力张扬,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并将儒学传承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实际承担了基层社会传统文化承续与传播的历史使命,在晚清社会文化秩序的塑造与维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