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首先运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对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利用苏州市557份有效样本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学历和职业这两个方面对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具有显著影响,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与农民的经济、居住、保障、环境和心理状况关系显著,关系强度依次是心理、经济、居住、保障和环境状况。因此,政府对农民心理状况的关注将比单纯提高补偿标准更有利于提高农民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农户为调查对象,依据农户生计资产分类,就农户宅基地流转后的福利水平进行模糊评价。整体来看,农户经济、居住条件、休闲健康方面的福利水平高于设定的宅基地流转前农户福利的模糊状态,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发展机会以及心理认同四方面的福利水平在宅基地流转后反而下降了。基于生计资产异质性农户的比较发现,农户经济、居住条件方面均提高了生计资产缺乏型和富裕型农户的福利水平,但降低了这两类农户的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福利;不同之处在于,宅基地流转还促进了资产缺乏型农户的休闲健康、发展机遇方面的福利,但降低了其心理认同度,这与宅基地流转对生计资产富裕型农户的影响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3.
一、80年代农户建房状况的回顾1.80年代的农村改革,使得浙江农户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农户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善.2.解放后至1979年的30年,浙江农户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但人均纯收入尚未超过250元的温饱线,因而住房条件无力很好改善.据抽样调查测算,由于人口迅速增加而住房条件改善相对缓慢,解放后的30年浙江农户人均房屋拥有水平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至80年代初,浙江农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为15M~2,且房屋质量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户对金融的需求愈加强烈。基于沈阳周边农户的300份调查问卷,运用世代交叠模型模拟农户经济行为,建立二元Logit模型,对影响沈阳农户金融需求效用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农户的家庭收入、经营状况、固定资产、土地、贷款金额和城镇经济状况等因素都对农户金融需求效用存在显著影响,并提出了促进沈阳周边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旨为沈阳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和福建省为例,通过农户调查对两地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探索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实施机制,为保障农村居民点整治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结果显示,两个样本区农户居民点整治意愿都比较高,普遍对居住环境改善的期望较高,并且补偿方式上倾向于选择一次性货币补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在土地处理方式与安置方式上有不同的诉求:在土地处理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农户较为愿意将其土地全部征收,多数愿意转为镇民,反之,农户只较为愿意进行居民点整治,转为镇民的意愿较低;在安置方式方面,虽然都较为愿意选择就地集中改造建村或新建中心村,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存在部分农户倾向于选择获取补偿自行进城购房的安置方式,反之则不存在.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合理行动理论(TRA)为依据,基于河南省4个试点县(濮阳县、杞县、固始县、汝阳县)35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影响农户集中居住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对集中居住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集中居住决策理性尚处在"生存理性"向"价值理性"过渡阶段;家人意见及已经集中居住者的意见对农户集中居住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长沙市近郊农村农民集中居住状况的调查发现,农户集中居住后收入来源增多,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家庭生活支出随之增长,人际交往及思想观念等亦受到影响。农民对集中居住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高生活支出难以承受、公共配套设施不齐备、居住环境不好等。同时,集中居住过程中存在统筹规划脱离农村实际、资金来源无保障、补偿不到位等问题,据此提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确保农村集中居住的资金来源;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民福利视角对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消费不足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对农村消费问题研究长期缺乏福利理论视角。事实上,农村消费与农民的基本福利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农民福利的制度考察和现实分析,尝试开启透视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新视角,而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国家在农村只承担最低限度的福利责任,结果导致农民福利水平低下,成为制约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调整政策取向,从农村生产福利、保障福利、生活福利和科技福利着手,改变制度的不足与缺陷,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使农民的福利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才能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9.
在对山东省26个乡镇的农民集中居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了有序因变量模型,通过对Probit、Logistic和Extreme value三种模型回归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影响农民集中意愿的主要因素及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农民的经济状况、受教育水平、政府补贴力度和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均对集中居住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对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和购买新型社区的房价与农民的集中居住意愿呈负向关系。建议地方政府要把尊重农民的意愿放在首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度地开展集中居住建设。  相似文献   

10.
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农户意愿影响机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利用江苏省扬州市271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测量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结果表明:农民对非物质利益的偏好逐渐突显,体现在集中居住后农民养老保险的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以及良好的居住环境对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相较于亲戚朋友和邻居的示范性引导,村干部的指令性规范对农户意愿影响更加显著;农民对集中居住后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产生忧虑是降低其整理意愿的重要因素;观测变量仅对所属潜变量产生直接效应,但其作用力通过潜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其他潜变量产生间接效应;农户意愿影响机制遵循“观测变量→潜变量→意愿”的路径,观测变量的影响力通过中介潜变量作用于农户意愿.提出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保障机制,合理发挥政府主观规范的积极作用等有助于提高农户整理意愿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明清户籍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清代的户口统计从依据编审册转到保甲册,是明清户籍制度的一个重大转变.<康熙休宁县保甲烟户册>对保甲与户籍制度、徽州地方社会等研究有重要价值.保甲册中多数人户载有同居人口,反映了人户构成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保甲册还记载了多样的生理行业和广泛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2.
对贵州省684名农村成年居民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在福利基本价值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认同表现得较为强烈,具有明显的社会公平取向特征.农村居民对社会福利的预期功能的高度认同与其对现行社会福利制度实践效果的低度评价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反差,这表明作为公共物品的社会福利在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相对匮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制度背景、文化传统和人口结构特征等不同层次因素对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价值认同均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养老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等紧密相关,养老工作能否解决好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衡、农村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农民工大量外出等现实,给传统养老方式带来了历史性的冲击。这要求建立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养老方式。本文在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分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农村现行的养老方式现状、养老方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养老方式,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于其现实条件,不可能很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在农村生活。经济收入的提高也不会很快。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改善农民的福利水平,在农村建立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具体包括:从文艺、文化活动入手,提高农民社会文化水平;组建农村老年协会,增强农村凝聚力;减少农民支出,增加农民福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15.
针对长期以来我国法律限制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司法实务常将市民购买农宅的合同认定为无效。认为宅基地作为农民安身立命之所和主要财富,应当允许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以充分发挥农村房屋效用,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职业农民由于规模庞大以及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其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日益突出,而欠发达地区的种种不利因素又加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验与发展的困难,如农民收入低下与缴费能力弱、地方集体经济落后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转移支付能力低等。文章提出应当调整和改变当前改革的政策方向,即限制或控制各地的制度差异,在全国构建一个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的统一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面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对象以外的所有非工资收入从业者(包括职业留地农民、流动人口、乡村企业职工等),以彻底解决欠发达地区职业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三农"问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设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本文以上杭县为例,在对上杭农业基础设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总量不足、规划不够、负担不均、维护不佳等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并提出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法规体系、城市支持农村长效机制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分类管理与持续经营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口众多,人群年龄结构失衡,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差异明显。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养老压力突出,对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十分迫切。2009年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实施情况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对其"新农保"实施状况的研究,意义深远。大量有关资料显示,经济欠发达、激励机制不完善、保费收缴时间不合理是阻碍"新农保"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能更好地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较为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对河北省涞水县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养老模式划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和家庭自我养老四种类型。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是否担心养老问题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而对影响农民做出养老模式选择的具体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逐一确定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提出要注重农民养老资源的自我积累、构建城乡分开的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内容、革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对策建议,建立与完善农村贫困地区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