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是市场经济作为效率经济而存在的产物,是附市场经济而生的,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没有贫富分化。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体制和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因而出现了其他一些不合理的人为地贫富分化的现象。本文就我国现阶段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如何解决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未来贫富分化状况,它将分别通过个人自致性因素和社会结构性因素重构未来贫富分化的新格局。山东省作为沿海开放省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入世后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格局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了解贫富分化的大体趋势并且采用适当的策略来控制过度的贫富差距,对山东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贫富分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几个措施。  相似文献   

4.
根据基尼系数和欧希玛指数,我国贫富分化速度迅速、程度剧烈,如处理不当,将引发不可预期的社会动荡随管法制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人民群众对腐败行为的抵制和反抗,将使腐败行为更多地曝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环境污染对人们身心造成的潜在威胁,会逐渐表露出来,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所谈的知识经济,实际上就是常规知识普及的经济贫富分化仍然会存在于21世纪前半时的中国。伴随贫富分化的进行,一个有产者阶层和一个贫困阶层将应运而生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的那种平等主义理念,而鼓励在竞争过程中拉开收入的档次,这就必然会产生贫富分化…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造成了巨大社会心理变动,作家们在乡土小说中对这种贫富分化所致的怨恨心理及乡土社会的变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文章运用心理分析方法来分析乡土小说中的主体建构,发现乡土伦理与现代个体价值往往会产生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混杂了农业文明的潜意识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镜像景观,造成了乡土社会转型过程中主体的独特走向。由贫富分化造就的怨恨心理生成机制出发,仔细考察1990年代乡土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农民心理,我们看到农业文明已经构成了农民主体中的文化性场域,贫富分化造就的怨恨心理早已深入主体的无意识领域。由此前现代的农耕文化将永远是乡土中国的一部分,无法被彻底剥离。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全球贫富分化加剧几乎是同步的,两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于发达国家、少数特定集团在全球范围攫取财富的土壤,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环境,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分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贫富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主体的经济理性作用,贫富分化加剧是因为部分经济主体的经济理性没有受到道德理性的制约以及某些政策、制度不合乎道德理性的要求。为了有效调控贫富差距,要发挥道德理性的价值调控作用,使分配趋于公平与合理。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但财富的贫富分化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解决贫富不均和确保社会公平成为宋代各阶层关注的热点问题。宋代兴起的富民阶层通过在地方设立经常性的救助机构,不定期地进行赈济邻里、兴修水利、捐资办学、赈济救灾等措施来调控贫富分化和稳定乡里社会。但由于富民阶层的社会救助属于慈善性的和多为地区性、临时性的,在当时社会救助中地位并不重要,因此宋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和对贫富分化的调控效果是不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论两极分化     
本文论述了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认为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极分化不等于剥削,消灭剥削并不等于消除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存在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否能产生两极分化,而在于是不是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自己的目标;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消除两极分化并不否认建立良性的贫富分化机制,建立良性的贫富分化机制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要制定相应法规和政策,才能消除两极分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市场经济中贫富分化机制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不反对求财致富,但强调获得财富应遵守"道义"原则。指出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基本制度设计违反"道义",造成"重税、兼并",从而使特权、垄断盛行,侵蚀人们的劳动所得,应根据"道义"原则建立相应的财富约束与调整机制,从基本制度设计上竭力防止和避免贫富分化。  相似文献   

11.
贫富差距不同于收入差距,不能仅仅依赖经济学方法,而要借助多学科方法,从多维视角观察和研究。中国的贫富差距,从总体上看是在不断扩大;从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四个维度的表现看存在明显差别,其核心是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用基尼系数方法来分析中国的贫富差距,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作为衡量问题的唯一尺度。  相似文献   

12.
在以社会转型为背景解析我国贫富差距的成因时,非经济的社会性因素分析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政治转型、文化转型、教育转型、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转型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因素.因此,防止贫富差距扩大、缩小贫富差距,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转型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是我们到上个世纪末的奋斗目标。随着小康 社会的基本实现,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推进,出现了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从基本实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必须正确 地看待和认真分析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财产集中度越来越高,居民家庭财产差别越来越大。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问题已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羁绊”,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还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因而构建和谐社会,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贫富差距问题,把贫富差距缩短在适当范围之内,使其发挥正面效应,减少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改革之初所设想的“先富带动后富”并未如愿实现,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急剧恶化反而使得这一设想变得愈发遥远。对改革的反思不应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操作失误和政策偏差上,而应深入到改革观、世界观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上,即搞改革的同样有一个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或态度问题。改革再往下去怎么推进,就需要很大的智慧,即哲学的智慧、哲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社会不公平导致贫富差距急速扩大,并且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十分明显。贫富差距扩大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的制约作用已经明显表现出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认真分析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是有效地遏制贫富差距的扩大,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文章主要从公共政策角度对我国贫富差距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治理对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低收入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人实际收入下降的情况,而且 人们关于贫富差距的社会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已经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念。要 调整人们关于贫富差距的社会心态,就必须从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和制度入手,对收入的初始 分配继续坚持主要由市场调节,对收入的再分配要强化政府调节。而初始分配和再分配都要 依靠法律和制度建立良好的秩序。  相似文献   

18.
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势必对我国的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目前财产性收入并不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但是,财产性收入迅速增长必然会对贫富差距产生影响,政府应当加强政策设计使得随着财产性收入的增加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农村贫富差距的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贫富差距现象在陕西省内,特别是在农村变得越来越明显,成为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搜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建立了陕西省农村贫富差距的预测模型,提出了控制农村贫富差距拉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频繁的平民反抗和地主阶级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 ,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论证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贫富悬殊所带来的生存危机是引发政治危机的直接根源。因而 ,消除贫富悬殊 ,缩小贫富差距 ,是维持政权稳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