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的传统知识是人类学研究灾害预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以云南的德昂族为例,通过剖析该民族农耕活动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物候历,提出物候历作为该民族农耕活动中的地方实践,其实展示出的是该民族灾害预警的传统知识,这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知识对灾害预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思考人类适应环境的生产生活经验与应对灾变的预警体系和文化机制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藏彝走廊是一个生态多样、文化多元,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民族地区。从灾难的社会属性出发,文章通过考察该地区的自然灾害和灾难应对的本土实践,分析了一些特定的自然灾害作为当地环境系统中的一种常态性特征是如何历史性和结构性地融人人们生活世界的经验图景之中的,并探讨了当地各民族如何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文化体系中如何应对具体的自然灾害风险场景。从而指出,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并非只是关注灾害现象和灾难应对本身,更是要理解人们的生活世界在可持续性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3.
作为南岭民族走廊重要组成部分的北江流域,由于族群、自然和经济等因素,在历史上常常需面对各种天灾人祸与社会风险。在地方精英和民众的共同建构之下,当地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曹主娘娘"的英雄神话体系。本文基于这套神话体系的形成过程之考察,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社会对于商业组织、族群生态与灾害风险的符号性关系的认知,是如何融入到曹主神话之中,并进而形塑了一种关于灾难风险体验与应对叙事的地方性知识,至今仍发挥着影响。以此案例,本文也指出,地方神话体系的塑造,仍是大小传统话语围绕各种灾祸风险和神异叙事而展开的对话与角力的结果,也是地方权力的对话所展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晚清中国,内忧外患,传统社会的控制力不断销蚀,清廷对地方的统治渐次失位。这一时期,地处淮河流域的皖北地区在传统民风异变、地方固有自救模式荒废、特殊的地缘因素以及灾害多发等原因的综合影响下匪患频仍。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以及维护地方秩序的稳定,清廷和地方士绅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首先以教化为本;其次将官方传统的蠲赈与新式"以工代赈"相结合;最后注重地方自救模式的重建。然而,深入考察这一系列应对措施对晚清皖北社会发展的作用,却极其微弱。  相似文献   

5.
海洋灾害的适应必需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与灾害应对的法制统筹。统筹的法制规制与促进具体适应行动的展开,构成海洋灾害适应的完整路径。统筹的法制是适应的保障,承灾体脆弱性改善是适应的手段,将个体和群体的适应能力提升主导脆弱性改善是适应的关键。为此,应在海洋灾害防灾社区建设框架内实施灾害脆弱性改善措施;在生态补偿与灾害援助统筹之中落实灾害脆弱性改善措施;在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与灾害应对的合作模式整合基础上强化灾害脆弱性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法律法规、政府责任体系、灾害补偿制度、社会化援助机制、保险制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恢复重建对策研究,重点应建立健全恢复重建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恢复重建中政府部门职责、拓宽社会力量参与途径、加快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合理确定损失补偿程序与标准以及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与受灾者的静态博弈模型,可以研究地方政府与受灾者在轻度灾害、重度灾害、灾害频繁发生中的行为,利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分析地方政府和受灾者的博弈关系.地方政府和受灾者在轻度灾害、重度灾害以及灾害频繁发生中有着不同的行为特征,而受灾者自救、地方政府救助是地方政府与受灾者进化博弈稳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较大自然灾害,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着手将执政党建设、灾害管理和时代需要进行全面整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进行归纳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已纳入党史党建和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视野,成为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应对自然灾害,提升我们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区域联动机制的建立——基于重大灾害与风险视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大灾害与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强破坏性增强了政府公共管理的危机性和社会关注的普遍性。应对重大灾害与风险离不开政府主体的区域联动和政府职能的有效耦合。立基这个阈值考量,建立正三角稳态区域联动机制是应对重大灾害与风险的有力措施。笔者在对区域联动机制理论厘定的基础上,对其建立的必要性和规约因素进行论证和分析,最后探讨区域联动机制的实现路径,以期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整合进而实现对重大灾害与风险的高效应对。  相似文献   

10.
试论区域联动机制的建立——立基重大灾害与风险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大灾害与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强破坏性增强了政府公共管理的危机性和社会关注的普遍性。应对重大灾害与风险离不开政府主体的区域联动和政府职能的有效耦合。立基这个阈值考量,建立正三角稳态区域联动机制是应对重大灾害与风险的有力措施。笔者在对区域联动机制理论厘定的基础上,对其建立的必要性和规约因素进行论证和分析,最后探讨区域联动机制的实现路径,以期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整合,进而实现对重大灾害与风险的高效应对。  相似文献   

11.
脆弱性(Vulnerability)与恢复力(Resilience)是现行灾害研究中常用的一对关键性概念。这对概念都源自自然科学应对灾害及风险的研究,其后也被引入了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汶川大地震后灾后重建的中国的对口支援模式的成功经验在相当的程度上颠覆了这对概念,就某种意义而言,政策性、计划性的跨地域的资源、资金、技术的流动也是人类社会应对灾后重建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过后往往引发饥荒,给地方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救荒因而成为当时国家和徐州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灾荒发生后,明清国家和徐州地方政府采取蠲免和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积极应对灾荒,在减少灾荒造成的损失和维系地方民生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其中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虽然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特殊的国情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灾害应急管理信息沟通依然面临着公民知情权缺乏制度性保障、媒体报道渠道受阻、地方政府舆论引导不力、公众缺乏沟通的主动性等诸多现实困境.建立常态化信息交流机制,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多媒体传播和突发灾难报道机制,落实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则是转型期我国应对灾害应急管理信息沟通困境的基本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应急预警、应急救援、灾后重建三个维度,以山东省抵御台风"利奇马"为例,剖析多元主体参与自然灾害应急过程中的有效经验与问题短板。通过案例研究发现,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法规不健全,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减灾防灾工作不具体,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政社关系不健全,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知识与技能不足以及媒体报道失范等是多元主体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鉴于此,只有完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灾害应急财权与事权,建立"条块"联动的网状应急体系,提升地方政府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普及灾害教育提升公众应急技能,规范灾情报道,才能真正破解多元主体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当今的人类社会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凸显了在国内和国际层面加强“灾害应对”与“提供保护”的迫切需要。近年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开始编纂、发展“应对灾害提供保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范,在这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主要的框架原则和要素。中国的实践顺应了这些框架原则、要素的要求,同时,中国应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需求来诠释和完善“应对灾害提供保护”领域的框架原则与要素。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世界上灾害管理通信系统建设领先的国家,相关经验对我国灾害管理通信系统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都道府县防灾无线网是日本灾害管理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建设模式和应用经验。本文介绍了日本灾害管理通信系统的框架、都道府县防灾无线网的体系架构及其通信系统组成,选择了神奈川县、长野县和三重县作为典型案例,对这三个县的防灾无线网的建设和应用情况作了分析,并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7.
灾害记忆会随着社会成员的死亡形成代际中断,随着现代性而被淡化,与此同时,灾害经验也正被所谓科学主义所取代。然而,面对仍不断出现的灾害,地域社会为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尽快重建恢复社会生活及秩序,总会通过各种方式动员灾害经验、灾害记忆,以进行灾害文化的建设。在这其中,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灾害记忆,都早已成为了博物馆、纪念馆永久性的主题,形塑着整合意义角度的"集体记忆"。民俗学及文化人类学所确认的地域社会时间观念的复杂性呈现出集体记忆"解释共同体"内部的复杂性,并表明这种复杂性在生成多样的灾害文化以应对自然灾害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中灾害及其所带来的巨大风险都具有社会属性,政府积极、有效应对灾害及其社会风险的能力是对其自身合法性存在的证明。"失效的组织"会放大灾害后果,引发社会危机,进而引发对权力合法性的质疑。如何应对灾害、降低社会风险涉及权力合法性的问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生活保障水平是应对灾害及其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社会逐渐由政策行动向立法路径转变。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进行专门立法是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路径上,可以考虑首先推动我国地方省市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先行先试,在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地方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各省市可以根据地方实际,率先进行综合型、减缓型或适应型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模式选择,确立总体立法框架和监管体制,并进行专项制度与保障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20.
湖南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对策调研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课题组对湖南省十个县、市的调研表明各地方政府在应急机构建设、预案编制、灾前预警预报、灾害信息公开、灾后救助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应急机制、信息管理、救济体系、灾害评估、监督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应以提高应急能力为目标,建构灾害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以优化业务流程为目标,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以满足公众知情权为目标,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以改善群众基本生活为目标,深化社会保障与政府救济体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健全行政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