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80年代以来的女性电影完成了一个从性别自觉到文化自觉,从潜意识场景到历史场景,从成长的神话到生存的寓言,从差异性的苦恼到差异性的维护,从电影主题的女性自觉到电影语言的女性自觉,从造型表现主义到静观写实主义的转变。这个转变一方面是女性意识日益深化并世俗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女性社会文化空间的初步建立。女性电影的生成不仅仅是一个基于性别政治的文化实践,同时也是基于民族/阶级/代际政治的影像建构,在一个复杂的意识形态体系中对于性别政治的突出,往往成为主流文化遮蔽其他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中国的女性电影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中也是一个共谋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失落与文化失序问题,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角度,以文化哲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分别从文化超越意识、文化选择意识、文化边界意识等多个层面,对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要素作了全面的阐述。强调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不单是学理层面,更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对文化自觉意识养成问题的研究是对文化自觉在认识论领域的深化,也是对文化反思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的自觉,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觉.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将大大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自觉作为人类对待多样性文明的理性态度,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文化自觉是跨文化交际的新境界,体现了文化的平等意识、反思意识、互补意识和发展意识。文化自觉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理论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向度的内容。是主体性确立的条件下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创造等共同组成的有机体系。女性文化自觉由于其主体的双重身份而存在着既需要以女性的身份批判男权文化话语,又需要以人的身份全面继承人类文化的实践难题。女性只有在文化认知的客观态度和文化认同的价值选择相结合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创造,才可能实现文化自觉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分析女性主体意识的真正含义,即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当代在家庭关系、女性身体的他者化、女性社会话语权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其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社会"规训"的效应、男权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公共活动的排挤等。当代"女性究竟该如何实现自身解放"的问题已经不能单纯集中在政治层面,更为重要是要在哲学层面给予恰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女性“成长”始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审视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女性“成长”故事,可以找到一条清晰的关涉女性“成长”的路径:从初期的自觉向“中心文化”的服膺,到女性意识觉醒后的诀绝,女性作家最终寻找到了一条女性自我升华、自我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8.
:2 0世纪女性文学的内部涌动着一条暗流———那就是女性文学对女性自身文化负面的冷峻自审和批判。在这一文学主题的发展演进中 ,凌叔华、张爱玲、王安忆、铁凝四位女作家的创作具有代表性。她们把外与内的批判结合起来 ,切入对女性文化负面的不同观照层面 ,形成了互相传承、递进和超越的关系。女性自审文学的发展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一是对女性深层传统意识的剥离与批判 ;二是反拨文化立场上的父权审美机制和男性话语 ,肯定了被压抑抹煞的女性欲念 (“恶”)的历史合理性价值 ;三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女性生命本体做的整体的否定和批判 ,深入了女性的欲望本体。这三个层面相互作用、渗透 ,在女作家们的创作中既共时 ,又历时地存在着。女性自审文学理应成为新时代女性写作的自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现状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也存在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认同、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自主创新与主体意识缺乏等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主流思想教育、增强文化的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三个方面的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讲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育人过程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局,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全校师生员工要统一思想,强化大学生通识教育,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重视网络文化新阵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玛丽·恩迪亚耶是塞内加尔与法国的混血儿.移民身份及幼年被“遗弃”的遭遇,使得她对地域身份格外敏感.在《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中,三位女性的生命轨迹游移在法国和塞内加尔之间.女性地理主义认为,女性与空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地域空间是女性经验和意识生发的场所,人的地域身份与生俱来,犹如女性从出生就注定了一般.《三》从表层来看,体现了女性对地域身份的困惑;深层考量,彰显的却是女性深层次的身份迷惘.在《三》中,恩迪亚耶以女性意识操控了作品中的地域空间,使地域空间成为女性的“心理区域”.  相似文献   

12.
萧红对于女性生活命运的表现是独树一帜的,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在生命价值、意义层面上显现出对女性的关怀。萧红的笔触伸向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和为其提供养分的现实土壤,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化思路融入到了她对妇女命运的表现中,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主义对妇女的精神奴役,这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同类题材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就精神气质和写作意识而言,在以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时期的女性诗歌写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清澈的光明意识,并以此和同一时期的男性诗歌相区别。针对舒婷的光明意识,新一代女性诗人翟永明针锋相对地提出黑夜意识加以颠覆。新的一代女诗人在意识上和写作的技艺上都有别于前一阶段的诗人。在上一代女诗人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她们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意识从中外诗歌中合成养分,不断在写作实践中锤炼和提高自己的诗艺,把女性诗歌推进到了扎实而富有成果的新阶段。池凌云诗歌中的黑暗意识与1980一代女性诗歌中的黑暗意识有某种渊源,而又经诗人以新的自我意识、生命智慧和诗歌技艺加以改造,从而和存在构成了一种新的对应关系,也为女性诗歌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铁凝作为一个女作家,对女性的生存状态有着一种本能的关注,对女性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本文分析铁凝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梳理出她从显露到凸出到形成的女性意识,同时挖掘铁凝小说创作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探索,以启发人们深入探索女性的真正价值与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这是人们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存在的重要性,同时对自己民族国家传统文化反思及寻根的结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是不同国家"文化自觉"的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形而下的、具体的文物,它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意识形态是流动的、变化的和活态的,严格说它不是遗产,也不是过去了的产物,而是还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去认识它,纪录它,研究它,传承它,发展它,并让它成为当今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基础,以及当今文化创新的资源,成为中国"文化自觉"中的一种教育方式,那么有关它的保护工作就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起点,也可能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认同主要表现在:在女性中间寻找中心;不把争取男人的首肯作为头等大事;去男性欲望化目光.但是女性认同遭遇了女性经验的遮蔽和女性传统的断裂等文化困境.只有重建与母亲的亲密联系,追溯女性本源,才能消解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更好地实现女性认同.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自觉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自觉不仅具有深切的理论关怀,而且有其强烈的实践意图。它旨在指导和参与文化变迁,获得文化转型的自主地位和自主能力,是对人类文化危机的反思和觉醒,也是文化发展新方向、新道路的开拓,是各民族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自我升华之路。  相似文献   

18.
从女性构型看施蛰存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施蛰存小说女性构型的变迁,可见施氏小说的女性意识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的嬗变:对初恋情人梦幻式依念,对妖妇魔女的厌恶漠视,对受压抑苦闷的女性寄予同情,显现了作家由维护男权到倡导人性、由传统到现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源于他对人类自由的坚定信念和现实关怀。物质资料的丰富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灭,并没有带来理想中的人类自由。人类异化成为通往人类自由的最后关节。晚期资本主义的统治逻辑加剧了人们的异化程度,它借助文化工业的麻痹功能阉割了人们争取自由的原始动力———阶级意识和主体意识。阿多诺批判文化工业的真实意图在于批判它与技术和经济合谋造成的政治极权主义。他之所以批判大众文化却捍卫高雅文化,其真正兴趣不在于文化形式本身,而在于文化作用下的作为解放力量的人的阶级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存亡可能。争取人类自由,是阿多诺建构文化工业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