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制度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学科对制度有不同的理解,社会学和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理解都存在着过于宽泛的缺陷。从政治一哲学、政治一伦理学的视角,严格规范地理解制度更接近其原初意义。制度的意义在于:制度是从非个人角度关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一义务关系;制度是理性化的社会演进历史与逻辑预设的统一体;制度是一种社会整合和行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着如何评价"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已形成了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这两种不同观点.前者完全认同"红色经典"这一命名,并进而把"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与<艳阳天>、<金光大道>等经典化,表现出将历史泛革命化和极端化的革命拜物教;后者不认同"红色经典"这一命名,认为文学经典应该是历代作家的最优秀的作品,是民族和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累,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经典的判断标准只能是全人类共通的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独立和自由,是全人类共通的人的真善美."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表现出狭隘的政治功利主义和革命的原教旨化,艺术上唯革命标准是从,充满了宣扬仇恨的语言暴力,叙事模式化,故不能成为文学经典.本文认同后一种观点,并把此文的写作,看做是一种自我精神与自我意识的疗救过程.  相似文献   

3.
"人之为人"究竟何在,自古就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与勒维纳斯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海德格尔把人规定为"此在",而勒维纳斯则把人规定为"我在此".这两种对于人之为人的不同理解源自两种不同的视野:一是从人与存在的关系出发理解人之为人;一是从我与他人的关系出发理解人之为人.前者导致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存在的澄清;后者导致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他人的本质.这两种理解标志着西方思想在理解人之为人问题上的两种极端.  相似文献   

4.
罗伯特.J.利夫顿是国际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和政治心理学家,他的著作《革命的永生》开拓了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历史资料表明,在毛泽东的深层观念中,“革命”不只是一种激烈的行动,而且具有意识形态、甚至形而上学的信仰意涵。诠释这种特殊的信仰内涵,对于理解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轨迹,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挪威著名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的"个人行为选择思想及过程分析"方法为现代背景下的文化分析提供了另一种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巴特认为"很多社会事实不是某种自然的(或命定的)因果关系造成的,而是人们有意识、有策略的行为选择的结果",要理解社会事实的本质,需要从人的行为选择策略及其过程的分析入手,看其在选择行为的时候受到了哪些激励或限制.尽管有人批评巴特"以资本主义式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生活,"把人都看成了只考虑自己利益的动物",但巴特的研究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有助于研究和理解一个群体(或者族群或者社区)内部的生活现实.  相似文献   

6.
海外对《水浒传》文学意义的阐释,主要体现在翻译、文学批评和再创作三个方面,其中不乏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读。《水浒传》在海外的翻译,原著中的道德性往往被淡化或消解了。海外汉学家对《水浒传》所作的阐释,更多的是从西方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前理解出发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还有一些读者由于他们的期待视野超出了原著的视阈,从而进行仿写或再创作。海外对于《水浒传》的诠释都带有西方文化的烙印,由此形成的前视阈对西方人理解何所向具有规定性,从而生成了与中国人迥然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只要对小说文本中的人情物理解释得合情合理、能够自圆其说,应该说它们都是文学作品在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中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批判深刻而有力,对社会主义实践中异化存在的指责也不无道理,但是他由此提出"现代乌托邦革命",主张以精神、意识革命取代经济、政治革命以进入"自由社会主义"、实现人的本质存在,这种社会政治观却是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它只能存在于马尔库塞的主观幻想中而永远无法付诸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183;J&#183;利夫顿是国际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和政治心理学家,他的著作《革命的永生》开拓了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历史资料表明,在毛泽东的深层观念中,“革命”不只是一种激烈的行动,而且具有意识形态、甚至形而上学的信仰意涵。诠释这种特殊的信仰内涵,对于理解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轨迹,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新历史小说定义的相关界定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历史”的3种形态,新历史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西方当代历史哲学思想是新历史小说产生的理论背景;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的区别;新历史小说与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文学渊源。认为新历史小说是从历史小叙事的视角来讲述近、现代民间历史生活,表达“个人自我心中的历史”的一类小说。  相似文献   

10.
陶东风近年来的批评实践以反思的立场重审文学的政治批评,这种深入文学文本内在肌理,往返于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批评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中国故事的方法。在恢复政治概念之本性的基础上,陶东风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去政治化书写症候进行清理,以忠诚、启蒙悲剧、民间革命、文本形式的政治内涵等不同的主题为切入点,分析新时期文学如何重述中国革命历史,并进而在历史、文学与记忆理论的互动中提倡建构“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1.
萨特"承担责任"的思想遭到的误解颇多,如在自由选择与承担责任的关系、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一个人是否应对自己的选择负全责、"承担责任"的思想是否可能成为人们不负责任的借口等问题上都有。对此应根据萨特的原意作细致的辨析,消除误解,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人民沿着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有必要对20世纪50年代我国选择的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战略”进行回顾。“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重要的差异之一在于技术路线的选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选择的“赶超战略”也许可以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基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而凝练出的不畏艰难险阻、争当世界一流的“赶超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全球化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尤其需要珍视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存在着深刻的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包括"民为邦本"与"君为邦主"的矛盾;"民本"思想与实践中的"官本位"意识的矛盾;"为民请命"与"忠心事主"的矛盾。这决定了传统"民本"思想不可能真正实现"以民为本",而是君本位论,是治人者的理论。江泽民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这些内在矛盾,形成了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民主论为主要内容的"执政为民"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早期启蒙者,创立了近代"经世致用"的文艺美学理论.其主要代表龚自珍倡导关心"民生饮食"与"尊史",以此阐明其文艺美学"经世致用"观;魏源发表了"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的理论见解,主张以文学的审美功能为基础,发挥文学的治政作用;包世臣强调文学不能脱离"民事",把"悠关国家"作为文学的最高目的和最大价值;冯桂芬呼吁发挥文学"考镜得失,匡时济世"的社会作用.他们的思想虽都鲜明地表现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对于更新时人的文艺美学思想,促进文学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和落实“三个代表”,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先进的精神文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民生问题是20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孙中山和梁漱溟本着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出发点对民生问题进行了自己的阐发和论述,形成了各自系统的民生思想.本文从思想产生由来和具体内容分析入手,对他们如何看待资本问题、土地分配问题、阶级问题以及发展工农业问题等方面的民生思想进行了比较.对民生问题不同的思考,导致孙中山毫不犹豫地把发展工商业作为"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认为真正的民生主义既要发展大工业,又要预防和避开资本主义,而梁漱溟则选择了从农村立足,优先发展农业,走合作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汉代中前期的政治结构与"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到汉代中期政治结构的变迁,为汉代中期“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思想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所谓霸王道杂之,即在统治思想上儒、法并用,其实质是以法制为内核而“缘饰以儒术”。它既从思想上强调大一统的统治秩序,又从行政运作上兼顾依法行政原则。这一国策实施的结果是使政治清明、政治通道通畅、统治思想得以理顺。  相似文献   

18.
风行全国都市类报纸传媒的倾诉性报道,凸显当代人的心理悖论,即对他人侵犯个人隐私的拒斥与自己对私人性隐秘话题的主动公开.这一矛盾心态反映大众情感的缺失与饥渴.此类报道记录不同个体构成的当代各阶层情感发生史,折射出社会变迁,表现媒体人文关怀.其隐含的对事件本身的道德伦理评判,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道德意识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关于王实甫《西厢记》思想的看法,基本上众口一词认为《西厢记》是反封建的。这种矛盾、含混的说法显示了人们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认识上所处的困境,也透露了人们需要对《西厢记》的主题思想重新认识。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珙二人从相爱到结成婚姻经历了一个在"礼"的约束中挣扎、以"义"为支撑冲破"礼"的约束而结合,到最终结为婚姻——也就是回归"礼"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最初的情与礼的冲突"、"婚姻与礼的分裂和婚姻与义的结合"、"义与礼的冲突"、"冲破礼对心灵的束缚,走向情与义统一"、"情义与礼统一"五个重要步骤。通过这些情节安排王实甫《西厢记》清楚地展现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共青团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共青团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的实践,要用先进文化塑造青年,要不断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为青年的就业创业效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