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宗教戏剧是元代杂剧艺术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戏剧类型,它数量丰富,艺术水平较高,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元代宗教戏剧兴盛的原因有三:元代宗教文化的繁盛,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基础;元代宗教迷信之风盛行,从戏剧接受的角度,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元代文人普遍具有宗教情怀,从戏剧创作的角度,促进了宗教戏剧的兴盛。  相似文献   

2.
萨都刺的诗歌与元代宗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萨都剌的诗歌中 ,有 180余首涉及元代宗教及其人物。从这些诗歌可以了解到 ,在蒙元统治者包容优待的宗教政策扶持下 ,诸宗教在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中得以传播发展 ,以及释道著名宗教人物的活动。与此同时 ,由于身处在元代社会的浓郁宗教文化氛围之中 ,加之出身于答失蛮 ,受到穆斯林家庭的熏陶 ,因而萨都剌对宗教带有特殊的情感。在其宦游中 ,所到之处无不遍览寺观 ,并与释道大师过从唱酬。这种自觉地接触了解诸宗教 ,对萨都剌的思想造成深刻的影响。而在诗歌创作上 ,既丰富了萨诗的内容和形式 ,也对其“别开生面”的诗风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执照碑是以执照为主的文书刊刻立石形成的公文碑,多因碑文结尾处"出给执照"字样而得名,执照多表示凭证的含义。执照碑作为凭证类的法律碑刻,内容多涉及契证、寺观归属、田土纠纷等,较之传世文献,执照碑为研究元代的宗教政策以及僧道俗之间的田土纠纷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不同的视角。执照碑刊刻的背景、程序、作用、法律效力的来源等,体现了元代对宗教的一贯统治策略。元代执照碑所体现的古代宗教管理制度并没有完全失去生命力,如寺观本身需要取得官府的承认或授权,官方通过多种途径或者方式确定寺观土地产权归属,并注重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对涉宗教类案件严格依法裁判。  相似文献   

4.
元代宗教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宗教派系繁多 ,呈现宗教信仰客体的多元性、宗教融合大潮下的斗争性、信仰主体的复杂性、宗教气氛的浓郁性和宗教团体的等级性等特点。客观地概括元代宗教文化的特点 ,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以及研究元代民族、宗教、文化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代享国虽不足百年,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疆域广阔、军事强大、政治统一的帝国里,多民族的融合带来了多种宗教的传播.为了政治稳定的统治需要,元代实行兼容并包的开放宗教政策,针对诸种宗教之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管理体制,于佛教有宣政院,道教有集贤院,基督教有崇福司,伊斯兰教有回回掌教哈的司等,并对民间宗教实行严格的禁断措施.元代的宗教政策和管理体制,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少失败之处,深刻地影响了元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当代宗教政策的制定和宗教管理制度的完善,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元代泉州中外宗教兴盛,且形成了一个和谐共生的空间。以这一空间为切入点,可以对元代宗教治理的基本情况进行探析。元廷以宗教宽容和相对平等的宗教政策为基础,对中外各宗教实施间接治理。元廷在各宗教中设立相关的宗教代理人,赋予其权力,责其管理各自宗教内部事务,同时这些代理人须对元廷负责,接受元廷赏罚。另一方面,元廷还以其强力与崇高的权威为宗教治理的实施提供后盾和保证,并铨选有相关宗教背景的人士出任高官,从而达到了比较高的宗教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也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这种发展既对我国社会产生了积极效应,但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文章主要探讨了推动我国宗教当代发展的主要社会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明交流互鉴"观构建新疆宗教和谐,其内涵包括宗教本身、各教派间、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根本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明确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共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新时代的开启提供了法律保障。以"文明交流互鉴"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加强各文明间交流交往交融是促进新疆宗教和谐、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宗教升温现象,大学校园里宗教文化也越来越吸引着大学生们的关注。通过对以广东省高校为主的全国1200名在校大学生展开"大学生宗教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分析近年来宗教升温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未如人意这一对现象的实质及原因,从而探索出高校应对宗教升温这一现状应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宗教多元化是美国宗教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在美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如下过程:新教主导的多元化,犹太-基督教传统主导的多元化,非犹太-基督教传统宗教增长的"新"宗教多元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人对宗教多元化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今天,美国宗教多元化实际上仍以基督教为主导;"同化"曾成功地解决了历史早期的宗教多元化问题,但在"新"宗教多元化的情势下失效了;真正的宗教多元主义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相似文献   

11.
道教文化与“神仙道化”剧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仙道化"剧在艺术上表现出明显受道教文化影响的痕迹,道教富有的幻想色彩给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道教"人生如梦"的教义使其具有梦幻的神奇,其"仙-凡-梦-仙"的戏剧结构模式是道教文化影响的结果,道教所追求的远离尘世、好山乐水的人生观使"神仙道化"剧的曲词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谢枋得是南宋遗民诗人中著名的代表.他寄情于道教,表现出浓郁的玄门情结.这一情结,不仅是文人士子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儒家自觉意识的宗教化表达,也是他们拒绝现实、捍卫个人和民族尊严的特定方式.  相似文献   

13.
道教和道士思想是中国的国粹,陈独秀和鲁迅都洞明其弊,在文章书信中屡有针砭,且带有各自的特色。陈独秀分析造成义和拳的五种原因,把道教排在第一,认为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道士所造的迷信邪说的结晶;但这一思想在建党以后发生了变化。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要比陈更加深广,对道教和道士思想的批判更加坚持不懈,他关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真正抓住了中国文化和宗教问题的要害。以科学代宗教是他们共同的主张和遥远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唐代道教文学研究在"宗教与文学相互关系"方面成果最为丰硕,在吸收20世纪70年代以来道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仍待加强。唐代首次形成遍布全国的道观网络,多部道经在国家制度的支持下成为全民熟读的典籍。唐代形成了一套融合所有道教传统的科仪经系以及相应的道经位阶体系,这决定了唐代道教文学独特的知识谱系。六朝时期不同经派背景的仙真被整编到唐代道教仙山地理系统之内,仙山地理的相关道教文献是唐代道教文学尚待开拓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中存在着诸多矛盾点,并进而组合呈现为一种复杂的矛盾结构。其中,文人情怀与观众情趣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剧本的构成形态,并造就了作品的意义诉求:超出了宗教的范畴,由此上升为对现实人生的悲悯与关切,对理想的生命意境的探求和拓展。道教式的剧情逻辑及其表层的模式回环与深层意蕴——对生命意义的探视间的矛盾,进一步确证和加深了主题。此超越性主题的最终建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批特殊的唱词。  相似文献   

16.
道教在哲学思想上基本采用道家思想,道家这一概念一定程度上涵盖道教这一概念.道家看事物有内外景之分,牟宗三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说法,只是就外景说话,缺少内景部分.道家内外景合二为一便可得到物自身的看法."缘"其实是现象,顺缘观万物不能得到究竟看法.  相似文献   

17.
道教建筑并非于某个时点上突然出现,而是有着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也绝不是沿着某一路径作线性的衍化。从整个发展历程上把握,道教建筑的衍化呈现出有章可循的脉络特征,大体上说,道教建筑经历了由早期道人们用于修炼的山中石室到汉末五斗米教“领户化民”的教区,又到魏晋“斋戒致诚”之所的靖室,再到南北朝时期“以道化民”“招揽幽逸”的道观和道馆,最后到隋唐国家祭祀及祀神之用的宫观这一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跳香节最初是湖南沅陵"哇乡人"祭祀祖先盘古的一种原始仪式,后来演化成乡民庆贺当年五谷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等盛大的民俗活动。跳香是一种集戏剧、音乐、舞蹈、宗教于一体的人文综合性艺术现象,它的终极目的是在人文精神的追求上,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要达到神仙长生的目的、修炼成仙,就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空间。道教建筑自然就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媒介。于是道教建筑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成为蕴含了道教哲学理念的宗教建筑,也成为了体现道教生命哲学、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的物化载体。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自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天长现在北京地区落成后,便揭开了道教各个派别在北京地区传道建观的历史.以北京道教宫观为切入点,综观北京道教宫观的渊源,以及北京道教宫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可以看出,北京道教宫观具有传播和承载社会历史文化的功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