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敬畏生命是传统家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家训以家庭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家庭成员为圆心,形成了爱自身———爱他人———爱万物的惜命范式,这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人及物的博爱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以“仁爱”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极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而传统家训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流传下来的家庭教育文献.时代发展了,技术进步了,当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再去看待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无疑是对学前儿童教育又一次的精神洗礼.  相似文献   

3.
传统家训是一种以儒家精神为主导,以宗法制为社会基础的承传性家庭教育媒介;其方式主要是以长者的口吻,通过家书、诗文、家谱、族牌、宗祠等介质,从家庭、家政、修身、勉学、伦理等方面,教育族人晚辈如何成才,其中特别注重品德教育,形成了较系统的品德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综观传统家训的德育思想,无论是其内涵还是教育方法都有可借鉴之处,当前应大力弘扬优秀家训文化。  相似文献   

4.
传统家训的环境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训是我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的特殊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教育子孙后代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家庭伦理思想,其中也包括了环境伦理的教育,如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爱物惜命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环境伦理教育的民间模式。在教育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家庭环境伦理教育对培养人们的现代环境意识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家训起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训,是父家长垂诫训示子孙后代,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言行准则。中国传统家训渊远流长,内容丰富。它以父权制宗法大家庭为基础,适合于阶级国家政治需要、家庭成员社会化需要及家族求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本文从理论与史实结合上揭示中国传统家训产生的时期与原因,以期推动对中国家训和传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传统家训是中华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在传统社会中,家作为血缘、责任和精神的共同体,承担着抚养子女、人文教化、保卫国家等功能,催生普遍的人伦道德,孕育着人文精神.传统家训的德性期待集中体现在子女的德性培育上,要求子女明察人伦,正确认识和处理物我、人己关系,反对脱离人伦日用空谈虚论,合理地生产、生活,成就内圣外王之道.在具体方法上,传统家训极为重视读书,认为读书是修德进业之基,同时还需立志中正、善养其志,方可养成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可以说,德性期待是中国传统家训一脉相承的理念.在新时代,传统家训涵养家国一体之情怀,成就修齐治平之事业的理念,对当下“文化中国”的建设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多学科视角综合探析中国家训文化源流,有助于系统和深入领悟、发掘其丰富内涵及其当代意义.借鉴人类学大小传统论,综合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观之,中国家训文化在起源上有两个不同层次的传统:先于汉字、外于文字记录的非文字传统和由汉字记录的文字传统.非文字家训最初可表现为事关宗族大事的口头规训(如诵)或以物(如钟)代言、以行(如歌舞)代言的仪式.同时,当古代原始家庭发展到宗族-宗法制社会时,方有家训产生之需要和可能.从尧舜时期有关部落间的政治联姻和帝位传承等事关宗族大事的规训以及“五教”来看,中国家训文化可能萌芽于尧舜时期.中国文献家训在其源头上同样具有多样性,迄今已知最早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商周皇家家训群,包括政事(令)训、传宝遗训和子弟训(诫)三类,分别以《盘庚上》、《保训》和《诫伯禽书》为代表.此后,因循“训”和“诫”的思路,中国家训文化向更广大的亲缘组织和生活领域拓展,其名称、种类和内容、形式日益多样化,其社会化、平民化和职业化特征日益凸显,并传播到海外型塑了日本等国的家训文化.总之,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而多元.其“家”已不限于狭义的亲缘组织,事实上已包括了“扩大的亲缘组织”;其“训”已不限于狭义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已成为涵括广阔生活和职业领域的大教育和大文化,成为古人的一种社会化教育范式、社会文化类型和社会治理形式,具有现代社会单一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社会管理无可比拟的包容性和多维性.为此,亟需系统整理传统家训资源,重新审视、定位其当代意义,探索实现其创造性转型和创新性发展的形式和路径.原本种类和资源以及教育规约的理念和形式都远不如中国丰富、系统和多样的日本家训,其近现代转型和创新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比较家训学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家训是儒学深入家庭的表现形式,它以儒学为理论基础,体现着儒学的价值观。传统家训强调儒学的重要性,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标准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将儒家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的道德要求在家庭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推动了儒学在家庭中的普及和传播。传统家训对儒学思想进行阐释和发挥,使其含义进一步扩大加深,使之更趋近家庭教育需要,并根据社会实践需要作出调整,使儒学思想接近实践并具有实用性、操作性,拉近思想和实际的距离,推动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在儒学发展过程中,传统家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时代,应当发挥优秀传统家训及儒学的当代价值,使其在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使传统文化经过批判继承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清末重臣曾国藩的家训思想对当今家庭教育颇具借鉴价值。但由于曾国藩的家训是以家书而非专著的形式出现,思想相当零散,这直接导致了当今学界对其研究的欠深入。曾国藩家书从读书、做人、理家三大方面体现了曾氏家训思想。首先,曾国藩注意教导子弟读书,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习圣贤做人的道理,而不是为了应举,必须讲究方法。其次,他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贤,一个人对家人要孝悌,对世人要谦逊。最后,曾国藩注重理家,认为一个家庭要兴旺,家人必须勤劳、节俭、和睦。  相似文献   

10.
家训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德育思想内容主要涉及家庭道德观教育、立志向学教育、节俭品行教育、勤勉成材教育、护生仁爱教育等;认真分析传统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区分良莠,做好其现代转化工作,对于强化现代家庭德育功能、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积淀之地。在功能健全的家庭环境中,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品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效果。应重视家庭文化环境的建设,发挥家庭微观环境对德育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2.
当代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德治国”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实践。本文作者根据新形势下我国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总结和论述了当代家庭德育中的渗透性、双向性、权威性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儒家道德主体自觉论思想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一贯重视道德主体的个人,将个人的道德状况视为社会的根本,并认为个人的道德水准取决于道德主体的自觉程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道德主体自觉论思想。这一思想所孕含的主体性道德观以及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精神,对于现代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德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是西方社会的重要哲学思潮,而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则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刻体现。在高校德育中,存在主义教育思潮既有值得借鉴的合理内核,又需要对消极部分进行改造和超越。要通过学生个性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德育目标的确立,理论讲授与沟通对话互补的德育方法的完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同步的师生关系的培养,真正建构符合中国现实状况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謇是教育救国、实业救国论者。他在大力提倡并亲自创办新式学校的同时,对家庭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其思想观点和实践活动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不仅倡导和实行了一系列革命道德规范,而且还对如何进行革命道德教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即注重运用历史传统来丰富道德教育内容;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用实践的方法来完成道德教育过程。分析探讨毛泽东道德教育思想对进一步理解和贯彻当前"以德治国"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大潮席卷之下,价值一元论的终结,给中国人追求多样性、创造性、主体性的道德生活打开了大门。但是,价值多元化也带来了价值选择的迷茫和道德行为的冲突。这给当前各自为战的中国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系统论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德育角色和功能,构建综合德育系统,是推动国人道德健康成长的有效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极为丰富而系统的家教思想体系,其间不少的真知灼见对于改善现有家庭教育中的不合理现象和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