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关键。代价与发展密不可分,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要理智对待代价问题,要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环境问题是发展代价的重要表现之一。关注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建设生态文明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反思并在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关系脉络基础上所建构的新型文明形态.先天自然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等问题束缚着我国调结构、促改革的发展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我国环境问题,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凝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内核,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主动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源脉,继承了古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重视均衡、改造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以西方优秀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借鉴,合理借鉴了"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共同体建设"等理念,既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正遭受到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既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伦理道德问题,也是我国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吸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珍爱生命的生态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关于人类来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具有相互影响与和谐统一关系的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延续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的论述,关于人既属于自然界又是自然界长期演进的产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观点,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当代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积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倡导生态环境民主、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合力;三是提升政府生态服务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四是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本前提;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学习,为共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创造重要条件,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集中体现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生态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环境保护等生活实践的人民立场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以来,中央积极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拥护和响应。对于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生态建设方针,实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就是要提升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并上升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通过对当下中国公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情况的分析,得出我国公民存在着责任认知不足、履责能力不强以及生态行为失序等诸多责任缺失问题的结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此,提出在理念层面、行为层面、立法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等四个维度加强公民生态责任建设,这对于构建生态型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站在人类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而提出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斗争中,环境伦理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更深的层面上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判断.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应该遵循的实践准则,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出现实伦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社会和谐包含消费和谐,消费和谐是一种科学、人文、协调和健康的消费理念,它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伦理问题。构建和谐消费伦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教育引导,树立和谐的消费理念;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科技支撑,引导合理的生活消费,规范生产消费等。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是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对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与生态环境同生共荣的价值理念;为全人类长远发展谋福祉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生态文明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在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尤其要强调生态和谐,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态和谐需要环境法治作保障,环境法治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立体的问题,包括价值、制度与实践三个维度。贯穿这三个维度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维度能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提供价值与理念导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维度能以规范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方式,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供行为准则: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维度能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依靠力量,提供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国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此前提下,十七大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表明了我国改变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发展为环境法理念的更新提出了新的命题。生态理念与生态文明相契合,反映了我国环境法制的需要,体现了环境法的特点,是环境法调整环境行为的基本理念。在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公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环境法,正是生态理念在具体的环境法律制度中的体现和落实。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全球化格局的当今时代,生态意识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生态意识,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通过环境教育,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对于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传统纠纷解决机制而言,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是否有存在的合理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生态环境危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矛盾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的时代背景,生态环境恶化而保护手段单一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的制度需求,生态环境人权的保障与实现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的权利哲学基础。从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特性、公众参与理论、司法能动等方面也可以找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存在的正当理由。  相似文献   

15.
西方“深绿”思潮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看作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确立以“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才能解决生态危机。西方“浅绿”思潮在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作辩护的同时,对近代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做了必要的修正,最终形成以“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西方“红绿”思潮中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则批判现代性价值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漠视人类之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和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必然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和生态危机,因此应当以承认自然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为前提,展开共同体价值观培育的有机教育。“红绿”思潮中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是在批判“深绿”和“浅绿”思潮所主张的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重建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但他们与“深绿”、“浅绿”思潮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重建的两种价值观始终是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6.
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时代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中叶,工业化先进国家首先暴发全球性生态危机,掀起环境保护革命风暴,提出生态文化的重要观念;但是,由于工业文明的道路惯性,没有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这时,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虽然取得伟大成就,但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应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中国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环境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理论支点,现在它只是一种初步的形态.中国环境伦理学将在促进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服务中,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思想的相对主义倾向非常明显 ,我们拨开其相对主义的外衣 ,却可见其对早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忧虑 ,从而向人们传达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思想和对自然界其他物种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意识。庄子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环保思想、理念极其相似 ,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看似悲观的论调 ,却给世人一种警示 :人对自然任意妄为已经产生了众多生态危机 ,我们对自然再不知常、知止、知足 ,人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将共同陷入绝境。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然性联系,指出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将解决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主张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并就如何实现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方案。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外交困境的形成有中国自身的因素,但更根本的是由于它正处于难以短期超越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它在资本全球化中所处的下游位置造成的。要摆脱极有可能发生的生态崩溃的历史命运,就要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除了在当前阶段努力学习西方经验技术,控制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打破工业文明全球化的恶性运行链条,描绘自己的世界图景。对于中国而言,解决不了国内的问题就谈不上解决国际的问题。但是同样,如果没有世界眼光,它也无法解决国内的事情,因为中国已经被铆进了世界整体结构中。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0月,首届全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会议以环境与人类心理为主题,开展了生态心理学研究进展、环境认知与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生态观研究、心理学对环境危机问题的思考、交叉学科的环境与生态心理学研究等专题讨论。同时,会议讨论了环境与生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次大会是我国首次召开的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会议的召开在我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