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彩票悖论和序言悖论都是关于合理接受的悖论,它们具有相同的悖论结构和悖论类型,也即具有同构性.然而,这两个悖论迄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解.通过对彩票悖论进行同构变形,将其中的"信念"与"知识"的不一致转化为信念之间的不一致,从而使得序言悖论的预期似真度解悖方案亦可应用于彩票悖论.如果接受预期似真度解悖方案的相关预设,那么该方案就可视为彩票悖论与序言悖论的一个统一解.  相似文献   

2.
论悖论的自我否定本质--兼与张铁声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悖论以否定自身为内容,自我否定是它的本质.它预设了矛盾,它所预设的矛盾是在悖论思维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因而它有真值意义.但悖论的真值是不确定的、矛盾的.通常人们肯定或否定一悖论所导致的矛盾,是该悖论思维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矛盾的真实表现.矛盾是悖论思维的逻辑规律.  相似文献   

3.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诉诸抽象的人性现念。以形而上学的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和立论依据。非人类中心论的人性预设是"自然人"。所谓"自然人"。指的是立足于人的自然性,在生物学或生态学意义上理解的"人"。"自然人"预设的逻辑悖谬表现为"德性"悖论、"利己"悖论和"歧视"悖论,其理论原因则是由于误解了生态学。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法的科学性在于能否将科学悖论纳入其中。在当代,科学悖论已成为一种技术进步与科学创新不可或缺的内在驱动力。无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预设,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之际,气候立法科学性的彰显势必影响到国家在未来气候科学领域以及国际气候政治中的主导权地位。因此,只有将科学悖论理念与制度预设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最终实现气候科学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领域的科学进步。  相似文献   

5.
解罗斯悖论之谜——规范逻辑的一个新公理系统RA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悖论具有挖掘背景知识中错误预设的方法论功效,罗斯悖论则暴露了早期规范逻辑系统中某些关于析取的公理与规则的非有效性。本文以较短的篇幅展示了为规范逻辑奠基的纯形式系统RA的基本轮廓,并刻画了它的主要特征。RA一举消解了悬而未决的罗斯悖论。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伦理的根本逻辑需满足两大价值条件:一是建构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的价值关联性;二是以普遍性为预设前提和根本目标,使个体性复归于普遍性。伦理悖论的道德哲学本质表现为伦理建构的可能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互联网的交往本性及其公共性建构,天然地带来了伦理建构的新可能。公共性建构汇聚起碎片化的个体,不仅生成经验层面的网络社群,而且内在地自然过渡为价值层面的网络共同体,造就了个体性向普遍性的价值提升,因而潜藏着伦理的意义。但共同体并不等同于伦理实体,网络共同体自身建构过程呈现出"个体主义"和"精神真空"的伦理难题,未能将普遍性作为预设前提和根本目标,因而又携带着伦理有限性的基因。有"形"无"实",互联网交往的伦理建构深陷悖论之中。如何走出悖论,是互联网时代伦理生活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是关于句子结构与世界的关系,它与句子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句子的预设可以是完全预设,也可以是几个句子共一个预设,也可以是一个预设由若干项组成,所有这些项合起来才成为句子的完全预设。语用预设是关于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相似文献   

8.
格雷林悖论是由德国逻辑学家格雷林提出的一个语义悖论,属于自指悖论的一种。本文详细解说该悖论的语言定义规则,说明产生格雷林悖论的矛盾根源在于语义不详,概念不明以及违反定义规则,抛除了这些因素,则格雷林悖论再无悖论可言。  相似文献   

9.
句子中的隐前提即语义预设,分为存在预设、事实预设和种类预设。在否定命题下,大多数预设仍保持为一个常值,但也有少数预设的否定命题不能够保持为一个常值。  相似文献   

10.
悖论被分为四种,即一阶客观描述悖论、二阶客观描述悖论、一阶主体操作悖论和二阶主体操作悖论.意外考试悖论、求婚者悖论、双信封悖论等属于二阶主体操作悖论,对它们可以统一地给以二阶操作性解决.这些悖论通常被归入认知悖论,而“认知悖论”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它本身并无独立的地位,因而它要么被归入语义悖论,要么被归入操作悖论.对于语义悖论,通过对其语义规则加以限制可以给以弱的解决.对于操作悖论,不仅可以给出弱的解决,还可给出强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不比"句多义性动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比"句从形式上看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但在意义上是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不比"句不仅从形式上看是"比"字句的否定式,同时从意义上看也是"比"字句的否定式。"差比"本身包含"胜过"和"不及"两个意义空间,"不比"句在否定"胜过"义时必然留下两个意义空间:"等同"和"不及";在否定"不及"义时也必然留下两个意义空间:"等同"和"胜过"。这是造成"不比"句多义性的根本动因。"没有"句的功能是表示"不及"义,是从"不及"的角度去说X、Y之间的差比关系,因此,严格地说它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不具有否定功能。  相似文献   

12.
论句子语义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句子语义学中的时体态式、情景类型、参与者、题元角色和句子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和理论进行了一些分析,认为时体态式还需要跨语言研究;情景类型可以结合动词的语义和时体;题元角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指出句义的研究不但要形式化,而且要很好地结合自然语言,找出消解模糊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以构式语法和认知转喻为理论基础,对涉及构式压制的句式翻译过程进行了分析.以英语致使移动句的汉译为例,研究发现,译者可以从认知的角度把握构式义对句子整体意义的影响,并利用转喻机制解构压制,探寻到源语句真正的含义.这种语言转换和认知的交互作用,可以提高复杂的句式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4.
弗雷格对于意义和真之条件的表述误导了人们将其视为真之条件的意义理论的倡导者。弗雷格并没有将句子的意义等同于它的真之条件。他的意义理论基于组合性的规则,这些规则规定了一个句子的意义如何由它的构成部分的意义组成。他的意义理论因此完全独立于他的真之理论。  相似文献   

15.
壮语动词语法化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导致其语法化的因素在不同的语言中并不完全相同。壮语动词语法化的主要因素是句子的分裂、与词义相结合的句法变化、语法意义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在语义学风行的年代里,研究对象是否得到正确的描述,往往只考虑语句用于描述对象时是否可确证为真;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相信,句子先有句义,才有真值可言;"要预先掌握句义,才有可能确定语句的真值"被视为守则;那么,说话者是怎样认识句义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蒯因提出极度翻译,让我们看到翻译者即使没有先行掌握对象的结构或者句义,也能够掌握语句的真值.从此,研究真值问题就不必先为结构或语义是否可知的问题而操心.其后,戴维森借用了翻译者的方法,去说明极度诠释如何实现之时,让我们看到了描述对象离不开受话者的诠释;而诠释是否成功,则要看相关的对象是否为发话与受话双方所共同确认的谈论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考虑描述是否正确,既要考虑诠释的问题,也要考虑哪些外物左右了句子的内容,有外在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武汉方言里常常听见人们说的"慢点"除了和它在普通话里一样能做形容词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和功能。从语法意义上来看,"慢点"在复句中做关系连词,有假设和假转两种情况;从语用价值上来看,"慢点"句强调了结果,有一种"未雨绸缪"的感情色彩,同时它也能精简语言,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义条件能够制约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句子的意义和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关系,形式表达意义,意义也影响、制约着句子的形式。语义规约存在的客观基础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与现实的关系。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思维影响着语言的形式与选择;语言反映现实,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语言。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供用句由“(数量+供用对象)+V+(数量+供用物)”和“(数量+供用物)+供+(数量+供用对象)”概念空间整合,该句式具有“一定数量的物质供一定数量的人或物使用”浮现意义。供用句产生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输入空间,并选择性地将输入空间概念投射到整合空间,根据整合机制整合出该浮现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就独语句能否自带语境、表达语用学中的"意思",独语句中的独语词的语义是否确定、独语词是否都能表达确定的实体概念,独语句的语义是否确定,独语句能否不产生歧义以及独语句是否具有"有意谓"的"一个话语"的语用功能等问题提出了与<从逻辑角度解构"独语句"的魅力>一文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