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相关标准的比较,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村庄建设用地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并以此为基础,重构依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规模双因素控制的改进优化技术指标。该指标体系解决村庄建设用地无技术指标的状况,也为从事村庄规划编研人员提供了理论的借鉴及实践的指引。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高碑店市为了解决农村村内房屋大量闲置而形成的“空心村”现象,目前采取了若干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界定村庄。按照人均120—130平方米建设用地,户均200平方米宅基地面积控制指标和预留部分人口增长用地的原则,测算并划定村庄界限。戏划到村...  相似文献   

3.
基于农村经济和农民视角,以农村地区公路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公路建设用地效果评价手段.根据公路建设用地效果的负面和正面效应,选取定性与定量指标,利用标度法形成判断矩阵,依据形成的判断矩阵确定因素集中各元素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准则层、次准则层和指标层的三级评价模型,最后形成了公路建设对占地区域用地效果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依托G045公路“西宝高速公路”区段某区域的用地情况,验证了基于农村经济和农民视角的公路建设用地效果评价方法及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可为同类公路建设用地效果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点状供地的实践困境及破解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土地供应则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前提。乡村旅游用地具有权属集体性、类型多样性、利用复合性、价值乡村性、建设用地分散性等突出特点。点状供地作为新型的土地供应模式,符合新时期土地利用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降低了建设活动对乡村土地农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与乡村旅游的用地特点十分契合。目前乡村旅游点状供地面临点状供地模式缺乏立法支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模糊、生态保留用地利用的稳定性不足和适配村庄规划缺失等实践困境,应在赋予点状供地模式明确的法律地位、将旅游用途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范围、优化生态保留用地的取得方式、编制兼具"刚性"和"弹性"的村庄规划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无锡市为研究对象,在定量分析无锡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规模、速度等问题的基础上,采用通径系数分析法,对促使地区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城市道路扩张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年底营运车辆数、非农业人口增长通过城市道路扩张、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起到间接影响作用;经济总量提升、房地产开发投资和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增加并不是推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原因,而城市建设思路、城市规划政策的不连续性、多变性是导致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周期波动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德宏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和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并分析总结了德宏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保障措施,以期为德宏州乃至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战略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采用对比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探讨适应广州农村节约集约建设用地的差异化对策,发现农村节约集约建设用地的重点是低效用地和空心村。提出近期较可行的办法是村庄开发总强度控制和边界控制,有效盘活闲置地和改造低效用地;远期的办法是突破现行体制和政策的藩篱,加强区域整合及城乡同地同价市场建立,全面提高农村地区可...  相似文献   

8.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重心是建立合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总结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演替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实际,提出了优化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发展方向区采用与主区相同的评价指标;删除土地开发率指标;对工业主导型开发区用地效益的评价删除固定资产投入强度指标;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税收占总税收比重指标;建议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9.
针对《镇规划标准》中的镇(乡)建设用地标准的合理性展开讨论。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对镇(乡)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通过对《标准》颁布以来,镇(乡)建设用地与人口的增长速度对比,可知人口城镇化速度大于土地城镇化速度,土地浪费现象仍未得到遏制。且通过对《标准》条文的研究,发现人均建设用地人口统计范围的不合理与建设用地比例内部存在的不合理问题。镇(乡)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亟待调整。  相似文献   

10.
土地“新政”导向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之法治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在土地"新政"导向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无现成路径或既定模式可循,其实施导致土地产权性质、归属及客体(地块)的调整,将带来诸多利益关系的冲突与协调;其政策灵活性容易被曲解及违规滥用并演变成"掠夺"甚至于"浩劫"农民土地权益的"村庄撤并圈地"运动。在相关立法调整不到位特别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法律机制欠缺的情况下,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种种掣肘因素、法律风险及政策实施障碍。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不能依赖行政强制,而要在法治理念下依靠法律制度设计完善和实施机制创新,予以积极引导、正确调整及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